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的“就地正法”发生频繁吗?“就地正法”针对于哪些人?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2
转发:0
评论:0
古代的“就地正法”发生频繁吗?“就地正法”针对于哪些人?,古代的“就地正法”发生频繁吗?“就地正法”针对于哪些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古代的“就地正法”发生频繁吗?“就地正法”针对于哪些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在古装剧中,大家应该经常会看到一些罪大恶极之人,直接被就地正法的剧情,那么古代的就地正法是怎么回事呢,真的很频繁吗,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事情。

  就地正法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一些罪大恶极之人,不用走其他程序,直接宣判死刑并且在当地立刻执行的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地正法积极的一面在于,使罪大恶极立刻接受了处罚。负面影响则是,这其中如果有冤屈,是没有补救机会的,往往会冤杀好人的。

  因此一般司法公正的朝代,对于死刑是慎之又慎,至于就地正法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衡量古代的司法公正与否,就地正法这种行为频繁不频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宋安之以清代的就地正法现象频繁于否,来说说古代的司法。

  对于不熟悉历史的朋友来说,对于古代的印象,可能更多如同是武侠世界一般,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其实古代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般法治如同摆设的,历朝历代对于司法的完善可谓是很用心,到了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之时,司法上不说其他,关于死刑这种事情可谓是很慎重。

  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分界线,太平天国以前,清代就地正法的行为不能说没有,但就整体来说很少。而自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地方上就地正法的情况很是常见,而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后,关于普遍化就地正法这种现象,虽然中央朝廷有所限制,甚至想使地方的司法状态回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前那般,但整体来说效果一般,就地正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首先大概说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前的清代司法状态。

  在清代犯人如果被判处死刑,甚至其他徒刑,是要经过很复杂的复核审判制度。像州县一级的地方官,初审判定徒刑以上的重案以后,需要将被告递解也就是押送到上一级的知府或直隶州知州亦或直隶厅的同知或者通判,总之要交给上一级的官员审核。然后上一级审核认可以后,再上报告给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再上报于巡抚和总督。

  按照清制来看,原则上是徒罪人犯解审到府、军流人犯解审到臬司、斩绞人犯解审到督抚。

  这一套流程可谓是相当复杂,好处是层层审核之下,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冤案的发生,可以有机会补救。

  当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清代自乾隆后期出现的“宰白鸭”现象,通过花钱买命,找人顶凶的情况可谓是层出不穷,说明复核审判的制度并非真的可以保证司法的公正,但不能因此否定清代这套复杂的复核审判制度的积极一面。

  到了道光三十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正所谓事急从权,随着延绵十数年的战争,造成了“地方官或办理防堵,或供应兵差,未能专治讼事”。

  加之因为战事频繁,出行危险几率很高,地方递解犯人自然不安全,所以这时期开始大规模的实行就地正法行为。

  到了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后,就地正法行为已经常态化,因此在光绪八年朝廷对于就地正法行为到底是存在还是废除,进行了一场争论。

  最后通过完善之前光绪五年颁布的《就地正法章程》,进一步加以限制就地正法的刑部章程。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过渡一下,再取消就地正法行为,使帝国的司法状态再度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前那般。

  虽然有些地方大员支持这一行为,但更多的地方督抚通过各种方法借故拖延,还有以之后的历史情况来看,就地正法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抑制。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有两点。

  一、就地正法可以说是清代司法制度的简化,虽然不利于司法公正,但可以起到避免之前弊端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当时复核审判的弊端,按照清制规定,人犯的递解过程,一般需要长解两名,经过沿途州县以后,这些州县还要派出短解两名和营兵两名,充当类似于向导的功能,来协助长解将其顺利递解押送过境。

  要知道古代的交通落后,人犯沿途的开销成本可不低,更何况每个地方一年恐怕要递解的人犯不会太少的,加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成本。

  而这个成本经费,朝廷没有明定,地方也没有形成合理的制度。地方官员要么置之不理,叫下面的长解去筹措,然后下面的长解又通过勒索人犯及其家人亦或在各个环节需索陋规,来弥补这个经费。亦或地方官员加派下面的摊捐,反正很少有地方官员自己掏腰包补贴的情况,因此加重了吏治腐败。

  而且在递解过程还有人犯逃跑的风险,如果人犯逃了,负责该管的官员和长解什么的肯定会受到处罚。

  如果就地正法的话,则没有这种弊端发生,更没有成本分摊一说,可以说地方的负担会大大减轻,也不至于在这方面吏治腐败。所以地方官员喜欢就地正法,而朝廷也因为这个原因,而对于就地正法这个行为没有赶尽杀绝。

  二、抛去司法因素,地方与中央朝廷的争权也是一大因素。

  在古代,中央朝廷与地方的关系其实很敏感,最早通过藩王分封制来看,藩王代表了地方,甚至可以造反,威胁到中央朝廷。

  因此越到后世,中央朝廷越不喜欢分封藩王于地方,而是喜欢以郡县制来委派官员治理地方,并且会刻意造成各方官员互相牵制的局面。比如清朝的巡抚与总督职责多有交替,双方往往是对立的,很少有勾搭在一起的,而且他们还没有兵权,这样一来,自然使中央朝廷大权在握。

  但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之中,地方的督抚权力越来越重,而朝廷开始式微,帝国内部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

  在战时,清庭默许地方用就地正法的权力,不只是事急从权,更是想通过这种暴力手段来维护朝廷在地方的秩序,毕竟乱世用重典,当然这也是将司法大权放于地方的行为。

  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后,地方督抚权重,自然不舍得将司法大权乖乖上交于中央朝廷,于是自然形成了中央朝廷想取消就地正法,最后却没有取消的局面,更是意味着清庭对于地方的控制已经开始力不从心。

  正所谓以史为鉴,通过清代后期的就地正法行为盛行来看,制度往往是拥有两面性的,诸如就地正法这种简化性的司法行为,虽然并没有起到司法公正积极的一面,但却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吏治腐败,还是有一定的正面性的。

  至于这个行为到底好不好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就看大家怎么理解了,那么大家觉得就地正法行为到底好不好呢,有什么想法可以评论说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的“就地正法”到底什么意思?这个经常发生吗?
在古装剧中,大家应该经常会看到一些罪大恶极之人,直接被就地正法的剧情,那么古代的就地正法是怎么回事呢,真的很频繁吗,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事情。就地正法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一些罪大恶极之人,不用走其他程序,直接宣判死刑并且在当地立刻执行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地正法积极的一面在于,使罪大恶极立刻接受了处罚。负面影响则是,这其中如果有冤屈,是没有补救机会的,往往会冤杀好人的。因此一般司法公正的朝代,对于死刑是慎之又慎,至于就地正法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衡量古代的司法公正与否,就地正法这种行为频繁不频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接下来宋安之以清代的就地正法现象频繁于否,来说说古代的司法。对于不熟悉历史的朋友来说,对于古代的印象,可能更多如同是武侠世界一般,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其实古代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般法治如同摆设的,历朝历代对于司法的完善可谓是很用心,到了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之时,司法...
· 古代帝王死后先通知哪些人?
古代帝王死后,首先得知消息的是那些陪护在皇帝身边的皇后、妃子以及医师等宫廷内的人员。他们会及时地将这一消息传递给等待在门外的诸侯、大臣等朝廷重臣。接下来,消息的传递会按照一套既定的程序进行,以确保全国范围内的百姓都能及时得知这一重大事件。通知流程概述宫廷内部通知:皇后、妃子、医师等首先得知消息,并会迅速将消息传递给宫廷内的其他重要人员。朝廷重臣如宰相、亲王等也会很快得知消息,并开始准备后续的丧事安排。朝廷正式通报:皇帝驾崩的消息被视为国家一等大事,朝廷会举行正式的仪式来宣告这一消息。同时,朝廷会派出专人,如使节或钦差大臣,前往各地州府进行通报,并确定举行国丧的实际日程。地方官府通知:地方上的州府官员在接到朝廷的通知后,会进一步下发通知到各县、乡、村等基层单位。由于古代中国多以家族或村落为单位居住,地方官员通常会通知大家族的族长或村子的村长,以便将消息迅速传达到基层百姓。民间传播:除了官方的...
· 古代发生地震有人管吗?
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和刚刚发生的雅安地震,其救助过程无不体现着高速、高效、高度人性化的现代救灾体制优势。感慨之余,不禁想到:古代发生天灾会怎样?大约二百年前,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河南许州(即今许昌)发生过一次地震。当时没有科学的测量方法,但从破坏力来看,起码也有七级!受灾村庄多达一百六十九座,共震塌瓦房九千一百多间,草房一万六千九百四十多间!压死百姓四百三十多人,伤者五百九十多人——估计一般轻伤还未计算在内。地震发生后,省里立刻派员前往踏看、评估灾情。只是那时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估计省领导(藩司)亲临视察,往返就得上十天半月。地震发生在农历六月二十六日,等到情况基本摸清,上报朝廷,已是八月初。老皇帝嘉庆在地震发生时尚在人世,却于七月“驾崩”。新皇帝道光“览奏且惧且悯”,催促地方大员“赶紧抚恤”。古代抚恤金的发放,并无明定,往往是查看此前的“成例”。经查,此前嘉庆二十年陕州地...
· 古代有哪些人被称作文曲星?他们都是状元吗?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文曲星就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人们习惯将那些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的人称作是文曲星下凡。在古装电视剧里,但凡是高中状元的状元郎,几乎都会被人当做文曲星下凡,小编印象最深的就是《白蛇传》里许仙的儿子许仕林。那么,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古人被称作文曲星下凡吗?比干比干,商代人,他应该是古代第一个被认为是文曲星下凡的人了。比干是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同时他还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商纣王帝辛的亲叔叔,他20岁时就担任商代太师,接连辅佐了两任商王,是古代第二个以死直谏的忠臣!在《封神演义》中,比干忠心为君,妖姬妲己为除掉火烧狐狸洞的比干而设计了一出戏,她装病逼得帝辛挖出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做药引子,最终比干挖心而亡。姜子牙封神时,比干被封为文曲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文曲星。范仲淹生在北宋,这是一个积弱已久的朝代。政治方面,为了富国强兵,范仲淹...
· 今年10省份提高低保水平,古代有低保吗?哪些人有?
低保是对丧失劳动力,或者其住房、收入明显低于当地基本水平的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对于居民生活水平的调控。那么在古代有低保吗?其实古代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低保体系,不同的是,现在的低保由政府发放金钱补助到个人,但是在古代这类人群是直接由国家赡养的,并无额外的金钱补助。跟着族谱网的小编具体看看古代的低保制度吧。图源网络一、官方慈善机构古代官办的慈善机构主要是基于当政者的“仁政”的治理理念。如养济院最早出现在南宋,制度化始于元代,明朝太祖皇帝下诏将养济院推广到州县一级,并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救济体系。清朝承袭明制,并将这一救济体系扩展到一些边疆地区。到清代,养济院的普及程度大大增加,几乎可以说是平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本上是具体到每一个州县都有一座养济院。根据《大清律例》,养济院救济的对象是“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图源网络除养济院,还有育婴堂和普济堂,两者最初出现在明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