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员如何“以色示人”?檀棋与李必的一段对话道出其中玄机!
唐代官员如何“以色示人”?檀棋与李必的一段对话道出其中玄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很多影视剧中,唐代的服饰总是那么色彩艳丽、样式繁多,尤其逢着节庆,不论男女都身着一袭华服参与其中。而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檀棋与李必的一段对话,却道出了当时人们都默默遵循着一个隐形的服饰约束——服制,尤其朝堂之上的人们更是以“色”示人,各个品阶都要按朝廷颁布的规定着衣,不得僭越。
剧中檀棋对李必说:“不管绿袍红袍紫袍,圣人之下皆是蚍蜉。”不了解唐代服制的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穿个衣服跟圣人、蚍蜉有什么关系?”,而“绿袍红袍紫袍”这句话侧面表达了当时不论是身居高位的朝堂中人,或是一介布衣,在圣人面前都如蝼蚁般渺小,那唐代究竟遵循怎样的服制约束呢?
▌以色示人
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制(衣冠服饰的穿着制度)要求,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黄帝、舜帝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完善,服制渐渐成为“礼治”的范畴,代表一种礼仪,每个朝代对各个社会阶层的服装穿搭制度也变得越来越详备与严格。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或许是洒脱、不羁的天性或者是天下初定无暇顾及繁文缛节,在唐朝初期,政府并未颁布服制而是沿用隋朝制度,直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正式颁布车舆衣服之令,唐朝的冠服制度由此开始。
李渊对文武官员的衣着色彩、材质和相关配饰都做了规定,“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亲王及三品二王后服大科绫罗,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绫罗,色用朱,饰以金。六品以上服丝布交梭双钏绫,色用黄。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八品九品服用青,饰以鍮石。勋官之服,随其品,而加佩刀砺纷帨。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则服紬绢施布,色用黄白,饰以铁铜。”
到了贞观四年有了“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服青。妇人从夫色。”不仅明确了官员服装的颜色,也要求官员夫人的衣着色彩得和丈夫一致。
到这儿,檀棋所说的“绿袍红袍紫袍”也有了相应的官阶对照,绿袍对应的是六品七品官员,红袍对应五品以上官员,紫袍对应三品以上官员。
随着官阶的上升,唐代的官服的终极颜色——紫色,也渐渐成为官运亨通的隐喻,“大红大紫”“红得发紫”等一类词也应运而生。
▌以纹饰衣
唐代,除了对衣服颜色的使用有所规定外,关于袍衫上的纹样也有一定要求,纹样通常采用“暗花”,就是采用与衣服颜色相近的线料织成出图案。
武则天时期,开始在官员常服上绣动物图案来体现官职,袍衫也在“暗花”之外多了许多新颖的纹样装饰之法,常见的动物纹样有鸾衔长绶、鹤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及双距十花绫等。
这种以禽鸟形象作服饰纹样的方法,在明清时期的“补子”(缝在官员朝服前胸和后背上的一块织物)上也有所承袭,不同之处是明清时候明确了文官绣禽类,武官绣兽类的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