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朝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这些朝代的名称说明了一切!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4
转发:0
评论:0
汉朝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这些朝代的名称说明了一切!,汉朝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这些朝代的名称说明了一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

  汉朝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这些朝代的名称说明了一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在政治、军事、艺术、服饰等方面,对中华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旧时,汉人以“华夏”、“诸夏”自称,正是因为有了汉朝,便有了“汉族”之称。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谈及汉朝,大多都会联想到西、东两汉以及刘备于成都建立的蜀汉政权。然而,在历史上,除了两汉和蜀汉,以“汉”为国号的朝代、政权,前前后后,竟达十几个之多。

  一、 玄汉(公元23年-25年)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尽管短时间颇有成效,但时间一长,弊端百生,更是触动了贵族阶级的利益,不到十年的时间,王莽新朝各地遍布起义军。西汉贵族后裔刘玄投身于绿林军,被王凤和陈牧等人拥立为帝,“更始将军”摇身一变,成为“更始帝”,国号定位“汉”,以表自己是汉室正统,恢复汉家天下。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未央宫,王莽身死,新朝灭亡。玄汉则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政权,四海豪杰纷纷臣服,几乎恢复了西汉末年全部疆域,汉室重新统治天下。值得一提的是,蜀汉亦被成为“季汉”,有一种解释是,按照“伯仲叔季”来排序的话,前面“伯仲叔”应该就是指的西汉、玄汉和东汉。

  更始二年,刘玄迁都长安,以为天下已定,开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没多久四海之内刚臣服的义军又纷纷倒戈。更始三年,赤眉军攻入长安,两月后,刘玄请降。一次郊外牧马,更始帝被赤眉军将领谢禄所派的亲兵绞杀,一代开国之君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原本有大好前景的玄汉王朝,就这样如流星般在历史的长河中划过。

  二、 赤眉汉(公元25年-公元27年)

  由于更始帝刘玄不理朝政,许多刚刚依附的起义军再次踏上征程,其中,赤眉军是势力最大的义军之一。更始三年六月,赤眉军首领樊崇与其他将领决议“拥立汉朝宗室为帝,以号令天下”,于是年龄最小、最容易控制的汉室近亲、年仅十五的刘盆子映入他们眼帘。经过一番形式上的“抓阄”推选,刘盆子被立为帝,国号定为“汉”,年号“建世”。几个月后,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后被绞杀。

  击败玄汉后,赤眉汉还没有。同样在六月,河北也有一位称帝的真命天子——东汉开国之君刘秀,国汉为“汉”,年号“建武”。这是赤眉军正真的强劲的对手。建武元年十月,光武帝定都洛阳,和长安的赤眉军对峙。后来,与东汉作战的赤眉军,节节败退,退出长安。建世三年正月,赤眉军被围请降。刘秀善待刘盆子和降将,让他们住在洛阳,并赐予田地。尽管赤眉军有樊崇等将领再次起义,但刘秀却始终善待刘盆子,并下令用荥阳的官田赋税来供给刘盆子生活开支,最后刘盆子也算是善终了。

  三、 汉赵(亦称“前赵”,公元304年-329年)

  西晋时爆发了八王之乱,民生凋敝,百姓遭殃。成都王司马颖遭遇敌袭,一筹莫展之际,其帐下参谋匈奴人刘渊,假借为司马颖调兵相助,逃回匈奴本部。汉高祖刘邦时,派遣宗室女子与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和亲,相互约为兄弟。冒顿感激汉室,他的后代皆改以“刘”为姓,刘渊正是冒顿单于的后代。

  公元304年,刘渊假借“复兴汉室“为名,以“汉室之甥,兄亡弟继”为由,自称汉王,国号为“汉”,年号“元熙”,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公元308年,刘渊正式称帝,改年号“永凤”。汉赵王朝虽然时间只有26年,但汉赵是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东晋十六国”局面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 成汉(公元304年-349年)

  刘渊在北方建立汉赵时,同年,西南方的益州牧李雄由百官拥立,自称“成都王”,年号“建兴”。建兴三年,李雄进位称帝,国号为“大成“。李雄不断用兵,开阔疆土,使成汉疆域达到最盛。李雄虽然颇有作为,但是,他没有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太子,臣子们认为,立储不当会为后世留下祸乱。李雄不顾群臣谏言,一意选立自己的侄子、兄长李荡之子李班为太子。

  李雄病逝后,李班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李雄的亲生儿子李期和李越合谋杀死了李班,李期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玉恒”。由于李期所重用的人皆是庸人,无治国之能,成汉朝野上下日渐腐朽,内乱迭起。玉恒四年,李期的堂叔李寿率军攻破成都,李期被废邛都县公,被幽禁在别宫,忿忿自杀。李寿攻克成都后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改年号“汉兴”。李寿在成都大兴修建宫殿,并用刑法来诛灭反对自己的人,百官人心惶惶。六年后,李寿病逝后,长子李势继位。其父李寿只是兴修宫殿,而李势更甚,沉迷声色,荒废朝政。四年后,东晋大司马、晋明帝的驸马桓温率兵攻打蜀地,李势夜逃出城外,但还是决定投降晋军,成汉政权就此结束。

  五、南汉(公元917年-公元971年)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偏安一隅的小政权,位跨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代祖刘谦年轻时便从军,在盗贼时屡建功勋。唐朝末年,黄巢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建立“大齐”。在李克用(后唐高祖)进攻黄巢时,刘谦相援有功,被任命为封州(今广东新兴县、开平县)刺史。刘谦便在封州建立自己的基业,励精图治,封州也逐渐繁盛起来。刘谦长子刘隐接手封州刺史后,势力进一步扩大。朱温废唐末帝李祝建立后梁政权,因刘谦劝进有功,累获升迁,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并入了诸多州县,是南汉政权的实际奠基人。刘隐病逝后,其庶弟刘继任。刘表面上臣服于后梁,但实际上暗自兼并土地,后梁末帝继位时,刘袭封南海王。

  在刘平定了岭南大片区域的敌对势力后,时机成熟,于贞明三年称帝,年号“乾亨”,国号初为“越”,于乾亨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尽管刘贪图珍宝,喜好炫富,但四处征战,为南汉进一步扩大了疆域。刘去世后,后世君主刘玢、刘晟和刘鋹,均荒淫无道、荒废政事,加上苛刑厉法,南汉很快衰败下来。北宋开宝四年,后主刘鋹未来得及逃离海上,只得降于宋太祖,南汉政权灭亡。

  六、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人刘知远在中原所建的王朝,排梁、唐、晋、汉、周的第三位,上承后晋,下启后周。石敬瑭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但被后唐末帝所猜忌,派大军讨伐石敬瑭。石敬瑭抵挡不住,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投降,并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自己以儿国相称,建立“后晋”。当时大将刘知远劝阻石敬瑭,但石敬瑭一意孤行,终究留下千古骂名。石敬瑭去世后,其养子石重贵继位,是为后晋出帝。尽管石敬瑭自称儿皇帝像契丹称臣,但石重贵却十分有勇气,不向契丹称臣,而且勇于向契丹开战。而这正好给了契丹南下的借口,会同九年(公元946年)十二月,契丹攻破汴京,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耶律德光在汴京称帝,改国号为“大辽”。由于契丹来到中原后,烧杀抢掠,民心大失。刘知远趁着中原混乱,抓准时机,由于自己姓“刘”,便假借汉室的威名,在太原称帝,国号定为“汉”,并采用各种手段收买民心,后晋百官逐渐归附。耶律阿保机深感中原汉人不好统领,于是北还。

  刘知远在位一年时间便病逝,其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由于刘承佑猜忌开国功臣郭威,想暗中诛杀。郭威无奈,以“清君侧”之名,起兵讨伐。后汉军不敌郭军,刘承佑出逃,被将军郭允明误杀,时年21岁。郭威以“周”为国号称帝,史称“后周”。

  七、 北汉(公元951年-公元979年)

  刘崇,北汉政权的建立者,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早年在刘知远的提拔下,累次升迁,官至河东节度使。隐帝时,由于郭威起兵,后汉政权岌岌可危。后来隐帝被杀,郭威想假立刘崇之子刘赟为帝,还未等刘赟即位,便被郭威囚禁。公元951年,刘崇见后汉被灭,便以治下河东十二州之地为根基,在太原称帝,延用“汉”为国号,史称“北汉”。郭威因此害怕刘崇之子刘赟会后患无穷,便派人秘密毒杀了刘赟。

  和石敬瑭的后晋一样,北汉向辽国称臣,与辽国“叔侄”相称。刘崇联合辽国,对后周用兵。担任后周禁军将领的正是宋太祖赵匡胤,尽管刘崇御驾亲征,亲自挥旗激励将士作战,但还是敌不过赵匡胤的英明神武,北汉军节节败退。刘崇由于多次南征后周,兵力大伤,忧愤成疾,郁郁而终,其子睿宗刘均继位。刘均在位时,减少南征,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天会十二年,刘均病逝,其外甥兼养子、景宗刘继恩继位。刘继恩资质平庸,无治世之才,权力为大臣郭无为所拦。一日,刘继恩宴会醉酒,被侍从霸荣所杀,霸荣又被郭无为所杀,刘均的另一个外甥兼养子、末帝刘继元被郭无为拥立为帝。后来,很多人怀疑,霸荣是受郭无为指使杀害景宗,后又被郭无为灭口。郭无为后来想投降自己的结义兄弟、已是大宋天子的赵匡胤,不料事迹败露被汉廷猜忌,最终被刘继元绞杀。北汉此时也是油尽灯枯,风雨中又挺过了十年,投降了兵临太原城下的宋太宗赵光义,北汉覆灭。

  八、 陈汉(1360年-1364年)

  说起陈汉,可能大家并不是很熟悉,但说起陈友谅,那就无人不晓了。元朝末年,民生凋敝,义军四起。陈友谅投身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颇有战功,得到徐寿辉的赏识。徐寿辉屡败元军,势力逐渐壮大,便以蕲水为都,建立了“天完”政权,年号“治平”。元至正十三年,蕲水被元朝大军攻破,天完大军只得后撤至江西、湖南一带。一年后,在丞相倪文俊的领导下,天完迁都于汉阳,徐寿辉的大权也逐渐落入倪文俊手中。又过一年,倪文俊的权欲膨胀,竟想谋害徐寿辉,不料阴谋失败,逃亡时被部将陈友谅所杀,从此陈友谅接管了倪文俊的实权。至正二十年,自称汉王的陈友谅在权力的下,骗杀了徐寿辉,一代豪杰就此殒命,而陈友谅也如愿称帝,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原本双方僵持不下,各有胜败,但天时相助,忽起东北风,朱元璋借势火攻,陈友谅部将、战船烧毁无数,士气大伤。朱元璋乘胜追击,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添上了光辉的一笔,陈友谅被乱箭击中而亡。尽管陈友谅次子在众将的拥立下继位,但陈汉政权已是强弩之末,仅一年,便降于朱元璋,陈汉灭亡。古代最后一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就此画上句号。

  除了以上政权国号为“汉”外,还有一些小的政权、割据国号也称为“汉”,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十多个政权取国号为“汉”。不管是真心想恢复汉室,还是想假借汉室威名,仅从这一个角度也能够看出,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气候对古代战争的影响有多大?
气候对于战争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除了谋略、武器、士气、得道、失道这些关键因素,气候有时也会出来搅局。现代战争都会受此影响,更不用说在科学比较落后的古代,其受气候制约的程度就更深了。例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火烧葫芦谷,本来已经将老对手司马懿父子引入埋伏圈,蜀军堵死峡谷前后的出口,再点燃早已准备好的干柴,无处可逃的司马懿父子眼看着就要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结果来了一阵暴雨,浇灭了火焰,司马懿父子得以狼狈逃窜。虽然火烧葫芦谷之战是虚构的,但是也可看出突变的气候对于战争胜负局面的影响。最近翻阅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天道与人文》,发现竺可桢对史上关于气候与战争的关系很有研究。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古代战争竺可桢首先举例楚汉争霸。项羽乌江自刎时,埋怨老天不帮忙,“天之亡我”。司马迁揪着这句话,在《史记》里狠狠地批评了霸王一番。竺可桢则认为,从气候角度出发,项羽的埋怨有一定的道理,并且从...
· 千古一帝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我们说所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能让他完成大一统,又为何被称作著名的暴君?嬴政生活在一个局势动荡不定,战争连绵不断,思想相对自由,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是一个七国争雄称霸,且日趋走向统一,鹿死谁手尚未可卜的时代。作为七雄最强国的最高统治者,身处特殊的政治地位,肩负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其权力欲与功利心态的满足自然有其特定的实现方式,这就是贾谊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至六合,执槁朴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这是其作为秦王的一面;而现实生活中因生理缺陷和偶然遭遇所导致的自卑...
· 各朝代名称的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具体说: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
· 析潘岳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
析潘岳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诗学领域中,“悼亡诗”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概念。若是寻找它的源头,《诗经》则是首开悼亡诗的先河。《诗经・邶风・绿衣》写一男子目睹故妻的遗物因而触物生情,其后,许多文人墨客都借助文学的形式来表现伉俪之情和刻骨之痛。然而,也有言悼亡诗题材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三首之说。《晋书》本传赞潘岳曰:“藻饰艳丽,善为哀诔文之父”。其情发于其妻杨氏之死,并以此寄托哀思。诗写得情深意长,哀婉动人,被认为是悼亡之传统。潘岳有他个人的创作理念,也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诗作不可避免地有着他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而他的叙悲悼亡作品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此类文学的创作。自此而后,经朝历代,不乏名篇。如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的《半死桐》、陆游的《沈园》二首,清朝纳兰容若的一系列悼亡词等等。然而至今为止,实际上悼亡诗作占的创作比重为数不小的李商隐却被...
· 诸葛亮文学形象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书中的中心人物——蜀汉集团的“军师”诸葛亮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学典型人物。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位足智多谋并能预见未来事变的智谋者,他的计谋不仅成为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而且决定了故事的演变和发展。《三国演义》作者赋予诸葛亮这个文学形象的主要特征,就是“长于巧思”,几乎是“智慧”这个名词的化身。作为三国故事中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的文学形象随着《三国演义》而广泛深入人心,并对后来小说如何着力刻画谋士、幕僚之类人物的文学形象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之后的许多小说中,都可以看到类似于“军师”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在《水浒传》梁山军师吴用的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诸葛亮形象的印记。吴用的道号是“加亮先生”,即赛诸葛之意。《水浒传》第十六回写吴用设计取生辰纲,晁盖当时就称赞他:“好妙计!不枉了称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善卜卦,《水浒传》中的吴用也能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