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的举人有什么权力?为什么知县一般不会轻易得罪举人?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3
转发:0
评论:0
古代的举人有什么权力?为什么知县一般不会轻易得罪举人?,古代的举人有什么权力?为什么知县一般不会轻易得罪举人?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

  古代的举人有什么权力?为什么知县一般不会轻易得罪举人?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七品知县的实际权力。在明清时期,正六品的千总,在实际权力方面明显不如正七品的知县。在七品知县面前,正六品的武官千总,可能连座位都没有。但是知县却不敢轻易得罪没有品级的举人,例如在一个县中,如果有人考中了举人,知县大人甚至会亲自登门拜访。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问题,知县一般不会激化与举人的矛盾。那么,举人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呢?

  首先,我们聊一下知县的权力。在明清时期的历史上,每个县都拥有七品知县、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但是县丞和主簿基本上就是空架子,因为知县负责全县的所有事务,属于当之无愧的一把手。由于没有实际权力,县丞和主簿也被称为摇头老爷。至于知县的师爷,甚至被称为四老爷。在吏部的眼里,七品知县仅仅是一个符号。对于六部九卿和内阁大学士来说,七品知县连见自己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在一个县里,知县拥有绝对的权力,即使是那些乡绅豪强都不敢轻易得罪知县。因为一旦知县发狠,那后果不堪设想,俗话说“破家的知县,灭门的府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知县还没有怕过谁。不过,知县需要略微给举人一点面子,否则情况很尴尬。

  我们聊一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按照当时的传统,读书人需要参加科举制度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头衔。只有考中进士,就肯定能够获得官职。在进士数量不够的时候,吏部会从举人中进行挑选。换句话说,举人也拥有做官的资格。在民间一直有“穷酸秀才”的说法,但是举人都不穷。由于自己拥有做官的资格,即使现在没有做官,说不定什么时候,吏部的公文就到了。因此,普通百姓一般称呼举人为“举人老爷。”县里的乡绅们,对举人非常客气,因为这是一个十足的潜力股。至于知县大人,如果有一位秀才考中了举人,知县甚至会亲自上门祝贺。因为,几年以后,大家很有可能就是同僚。对于知县来说,对一个朋友好过多一个对手。

  对于知县来说,只要不是严重问题,自己不会激化与举人的矛盾。既然是举人,肯定有座师和同年,举人没有做官,不代表座师和同年不是官。一旦矛盾激化,举人的同年或者座师很有可能介入,这就会上升成为文官内部矛盾。此外,举人都有资格继续参加科举。一旦举人考中进士,立刻与知县大人平起平坐。在明朝统治的后期,南直隶曾经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举人前往县衙拜会知县大人,在知县面前,举人竟然有座位,待遇比正六品的千总还高。不过,知县的座位高于举人的座位,举人毕竟不是官。就在双方聊天的过程中,举人的就职文书到了(吏部委任举人为某县的知县),知县大人立刻起身祝贺,并且坐到了举人的旁边,因为双方成了平级干部。

  所以说,知县不会得罪举人,除非举人欺人太甚。其实,在古代社会中,虽然每个县都有一群秀才,但举人的数量非常少。有的县甚至一位举人都没有,即使是江南地区,举人的数量仍旧不多。新知县到达一个地区上任以后,一般都会花钱从前任知县的手里买一份关系表。全县有没有官宦家庭、朝廷勋贵或者举人等等,如果有,知县会尽可能的躲避这些人。尤其是江南地区,由于江南地区的文风很盛,当地的知县们更加小心。因为说不定某一个乡绅的关系,能够直接联系到六部九卿们,尤其是吏部和礼部。当然,对于一般的秀才们,知县大人不会太客气,毕竟双方的差距太大。按照道理来说,知县有监督县学的责任,算秀才们的半个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举人为什么比进士吃香?
为什么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举人为什么比进士吃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科举制度,是古代成千上万读书人当官的唯一出路——如果你是清朝时期的八旗贵族,当我没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科举制度有三大关:童子试、乡试、会试。通过了童子试,就考取了秀才功名。通过了乡试,就考取了举人功名。通过了会试,就考取了进士功名——其实,贡士还需要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功名。不过,由于殿试的录取率几乎为百分之百,所以习惯上将通过会试的读书人称为进士。综上所述,进士的等级最高,举人其次,秀才最低。他们三者的命运前途也相差悬殊。进士出身的读书人,点了翰林后,往往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拜相入阁,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举人出身的读书人,如果不继续参加会试的话,在地方上混得教育局长一类的官职,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秀才出身的读书人,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他们除了见县大爷不用下跪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可是,...
· 举人
沿革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太守、诸侯国相荐举,获荐举者称为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者为举人。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第一名称为解元,而因明代科举有以五经取士,乡试每经取一名为首,列前五名称为“经魁”。清代也沿袭称乡试前五名称为经魁。北闱第一名按惯例须为直隶籍人,为“北元”;南方各省考中第二名也称元,为“南元”。参见科举研究书目张仲礼著,费成康等译:《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 古代考上举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只有考上举人才有当官的资格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方可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清末又有法科举人、理科举人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年))起,考试回国留学生,最优者给予进士出身,优等及中等者给予举人出身,并各加某学...
· 清朝举人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为什么范进能疯掉呢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范进中举,当是我就有个疑惑,仅仅中了一个举人,又不是进士,虽然岁数大了些中举不容易,但怎么就疯了呢?下面来介绍一下清代举人的权力,你就知道他为啥疯了。在清代,通过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乡试可不是在乡下举行的考试,乡试的考试地点都是各省的省城,乡试第一名考生叫“解元”。通过乡试后的举人们,必须在第二年到京城参加会试,这就是考进士了。乡试为什么难,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乡试是三年一考,所以别看范进是个大龄考生,但是实际也没考几次,三年,对一个人的考验是非常巨大的,这就是为什么范进的老丈人瞧不起他的原因,考举人简直就是浪费大好时光啊。可是没办法,若想进入仕途,就得参加科举。中了举人后,就有做官的资格了,但是这个官的品级比较低,一般都是八九品的小官。虽然有做官的资格,但是能做官的概率也很低,因为需要等缺。而且在当时的官场,都很看重进士,假如一个举人和一个进士同样都是知县,同等...
· 举人-计宗道
简要介绍:计宗道(1461--1519年)字惟中,明马平县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举人第一,是柳州历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常熟知县,衡州知府等职。人物简介:计宗道英果有为,阔达持大体,临事有主见,遇灾歉之年,为民请命,力争减免赋税。在常熟知县任上时,与诗文名流酬唱于虞山尚湖,筑雅集亭,建览翠楼。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图、地理图碑。今存的《天文图碑》被称为“在我国古代天文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还收藏“铜铸字”(铜活字),并亲自设计行动吸水机械桌,又校订宋人著作《诸史偶论》。学优则仕:计宗道(1461~1519年),字惟中,始祖计国选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征至柳州,以功授马平县五都都亳镇(今柳江县福塘乡寨上)巡检司巡检。从他的父亲计贤起,迁到了柳州城东厢的罗池街居住,建起了罗池书屋,苦读诗书。成化十六年(1480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