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清时期的县衙是什么样子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1
转发:0
评论:0
明清时期的县衙是什么样子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明清时期的县衙是什么样子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

  明清时期的县衙是什么样子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清时期,县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其长官为知县。至于知县以下还有什么官,又设立了哪些编制,估计了解的人就不太多了。下面就以明清时期为例,说一说县的官职设置情况。

  官吏设置基本上是按正官、佐贰官、属官、教职、杂职、吏典、差役的顺序编排的。除特殊情况之外,县的正官只设一人,即知县。无论上、中、下县,还是事繁事简的县,官阶都是正七品,京县地位特殊,加官阶为正六品。

  知县的佐贰官是县丞、主簿,分掌粮务、水利、河防等事。一个县的佐贰官,或一人,或二三人,或不设,这要看本县的事繁事简。事繁的设两人或多人,事简的设一人或不设,清代州县不设佐贰者为多。

  县丞的官阶是正八品(京县县丞官阶正七品),县主簿的官阶是正九品(京县主簿官阶正八品)。佐贰官虽然在本县为辅助官,但有自己的衙门,也是一个部门的主管,因此,在他们因故离任和缺员的时候,要由府派人署理其任。县的属官只有一职,即典吏。典吏属于未入流,在一般的小县,不设佐贰官,典吏则分领佐贰之职。按一般规定,首领官只设一员。

  县的教职是教谕、训导。明代的县教职没有官阶,是未入流。清代提高教职的地位,教谕为正八品,训导为从八品。即便如此,教职的实际地位也相当低。他们受双重领导,既受本省学政的节制,还要听从本县知县的领导。不过,知县对教职虽有管辖考察之权,但对他们比较客气,讲究一些礼节。

  根据不同县的地理、交通、治安、物产等情况,一些州县还设有一些杂职,诸如巡检司、驿、库、仓、河泊所、批验所、闸等,分别设巡检、驿丞、大使、副使等官进行管理。其高官者为从九品,大多数则为未入流。

  杂职虽然各有所专掌,但是要接受所在地县正官的领导。此外,各县还设有一些不给俸禄的杂职官,如医官、阴阳学、僧正司会、道正司会等。这些人是在官籍的专门技术人员,国家虽不给俸禄,但他们可以靠自己的业务专长以谋生。

  人在官籍就要接受官的考核,考满则有升迁降调。杂职基本上是专门业务或技术人员,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他们不出现大的差错,县正官是不加干涉的,但在道德声名等事关人事的问题上,县正官是从不放松的。

  在县衙门具体办事的是吏典,一般县衙都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俗称“六房书吏”。实际上各县不止六房,最起码要有承发房和架阁库,而这两个部门要排列在六房之前,且离正堂较近。

  吏典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名义上是“官役”,属于庶人在官者。长官们对他们责罚打骂是寻常事。不过,这些吏典的能量却不能忽视,这些人师承相传地在一个部门供事,对衙门中的条规律例相当熟悉,外来的长官不得不依靠他们。于是,这些人凭借自己的特长往往“百端作弊,无所不至”,虽然吏典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是发挥的作用却不小,乃至许多县正官都受制于他们。

  县衙门中人数最多的是差役,一般的县有二三百人,大县往往有千余人乃至数千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服役于班房,分为三班:即壮班——专司值堂、站班兼捕盗;快班——专管缉盗维护治安;皂班——司仪仗护卫。

  一部分服役于知县,下分七个部门:收发——管收发公文,前稿——管差标画,侯稿——值签押房,班管——总管监督,值堂——司内庭事务,跟班——随侍左右,执帐——传递、通事、随同知县拜会。

  前一部分习惯上称为三班衙役,一般县有二三十名左右,多者可达数百名。此外还有非在编而谋充进来的白役。三班衙役的分工不甚明确,具体的工作基本上是以本县长官所发出的牌票为准。后一部分是杂役。

  除以上所讲的七个部门之外,尚有库子、仓老、仓斗级、门子、禁子、巡拦、厨子、膳夫、馆夫等,分别管理各种具体事务或杂务。这些人按离知县远近而分别在地方政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烽火三国——三国时期的官职是怎样设置的?
?汉末三国的官职体系较为复杂,盖因朝廷更迭、制度不断变化所造成,先有东汉朝廷,继而魏国封建,之后魏、蜀、吴相继建朝,要将各项官职按朝代、体系一一阐明将十分庞杂。一、朝廷官员(一)上公1.太傅:位在三公之上,负责教导天子,一般无实际职守,东汉及魏、蜀、吴均设,属荣誉性职务。2.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东汉及魏设有,多属荣誉性职务。(二)三公1.太尉:三公之一,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2.司徒:三公之一,中央掌民政的最高官员。3.司空:三公之一,中央掌水利、营建、郊祀的最高官员。(三)丞相及属官1.丞相:汉末本不设丞相,曹操废三公改丞相,丞相总三公之职,其后魏国及蜀、吴均设丞相。2.丞相长史:丞相府负责综合事务的官员,类似于秘书长。3.丞相主簿:典领丞相府文书等事,类似于办公室主任。4.诸曹掾:丞相府内设若干曹,类似于处,各曹掾类似于处长。5.诸曹掾属:丞相府各曹的副长官,类似于副处长。6.丞相军...
· 明清时期的大学士是是什么样的具体官职是几品官
我们在看一些讲明清朝时期故事的影视剧,经常会听到“大学士”这个词。关于其具体内容和官职等级,或许我们并不清楚,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比如和珅,虽然到今天他留给我们的是不好的感觉,是个大贪官,都是负面印象,但是他实际上也曾任大学士。在以往的朝代,大学士其实没啥地位和权势,到明清才慢慢受到重视,尤其是在明朝时,所说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手中掌握的权力跟以往朝代宰相有一拼。明朝,朱元璋成了皇帝,他对官员阶级设置有自己的担心,所以并没有在朝中设立宰相的职务,但是政务又过于繁重,就想了个办法,找了一些翰林学士把他们分派到什么殿啦、什么阁啦,主要是通过他们的知识能力,帮自己处理一些事务。但是这些大学士的官地位并不高,一般都是五品,手上没有职权,起到的就是当皇上的顾问的作用。到了仁宗以后,大学士就开始慢慢兼任了一些有实际权力的职务,地位也开始上来了,被称为辅臣,第一辅臣握有的权力其实就相当于宰相了。明朝最有名...
· 太监,原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在唐朝、辽时期都有太监官职的设置
太监原称“宦官”,称呼太监是明朝以后的事情。太监,原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在唐朝、辽时期都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明朝是宦官最为盛行的时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便于管理宦官,使能各司其职,废内侍省,设九监、二库、六局,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八局、四司,各设掌印太监领导,专管皇帝及皇室吃喝拉撒睡等诸事,后来又设立了由宦官负责的东厂、西厂、内行厂,对官府和百姓进行侦缉和刑狱,又插手干预财政、管理皇庄、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等。宦官因为权势膨胀,于是拍马屁的人就多了,太监原本是少数上层宦官的称呼,而到了明朝,不论其职务高低,无不点头哈腰,以尊其长官之例,通通戴上了“太监”这顶高帽子。久而久之,太监便成为了日常用语。到了清朝,太监便成了宦官的通称。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和古人的世俗用语中,太监还有许多别的称呼,粗略地算了一下,也有几十种之多,现在以最为常见的称呼简单介绍之。寺人:原指商、周二朝宫廷内使用...
· 古代各个朝代礼部的设置是怎么样的?都有着什么官职
各朝礼部的基本设置唐朝礼部:礼部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一员,正四品下。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其科有六:一曰秀才,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宋朝礼部:元丰改制后礼部有3个下属部门祠部、主客、膳部。尚书、侍郎各一人,郎中、员外郎四司各一人。元佑初,省祠部郎官一员,以主客兼膳部。绍圣改元,主客、膳部互置郎官兼领。建炎以后并同。明朝礼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正统六年增设仪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又增设仪制司主事一人,教习驸马。弘治五年增设主客司主事一人,提督会同馆。所辖,铸印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 明清时期的举报制度是怎么样的?明清制度简介
明朝:民众可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明朝,朱元璋认为元末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就是统治者在政治上过于宽纵、姑息,造成政权衰亡、天下大乱,明朝时,朱元璋对举报十分重视,他赋予民众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的权利。据史籍记载,有常熟县陈寿六等人把贪财害民的官吏顾英绑缚至京面奏,朱元璋当即就对他们进行了封赏,还免除了他们3年的杂泛差役,并警告当地官员,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一律族诛。当然,明朝的举报制度也十分严格,明朝时,对诬告的处罚比唐宋两代还要重,不但要反坐,而且还要加等处罚,不过,明朝不提倡民间举报,采用了不少“息讼”制度,像诬告连坐还加等处罚就是其中一种手段,此外还推行半官方性质的调解制度,很多事情先请本地里甲、乡老人调节,如果调解不成,才可向官府起诉。明朝举报要选:有3、6、9的日子不仅如此,为了少举报,明朝还限制起诉时间,明朝中期地方官府有“放告日”制度,规定民事案件仅在特定的“放告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