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代的香囊是怎么样的?唐代鎏金银香囊特点赏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35
转发:0
评论:0
唐代的香囊是怎么样的?唐代鎏金银香囊特点赏析!,唐代的香囊是怎么样的?唐代鎏金银香囊特点赏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

  唐代的香囊是怎么样的?唐代鎏金银香囊特点赏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说到鎏金银香囊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鎏金银香囊也是国宝,而且十分的给力,那么这个鎏金银香囊的特点以及是如何鉴赏的呢?其实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揭秘看看这个唐代鎏金银香囊的特点吧,一起来鉴赏看看,这个鎏金银香囊的高明之处,对这个感兴趣的可别错过了!

  鎏金银香囊是唐朝制作的, 直径12.8厘米,收藏地于 法门寺博物馆的银质鎏金的香囊。

  规格: 直径12.8厘米

  介绍

  该件香囊结构与镂空花鸟纹银香囊完全相同。通体镂刻叶状纹饰,上下半球各饰鎏金团花六朵,分别为四蜂、双蜂和折枝花,口沿处饰蔓草纹,亦鎏金。这件香囊是目前发现直径最大的一件,部分纹样鎏金,更显华贵,但就制作工艺而言,似乎不如何家村所出者精细,体现了晚唐作品与盛唐的差距。

  香囊屡见古籍记载,唐代尤多,相信当时在上层社会应极为流行,直到北宋仍在制作。据《老学庵笔记》所述,汴梁贵妇乘车出行时,常于袖中置“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既然能置于袖中,其内部结构当与此相似。

  这件香囊与同出的《金银宝器衣物帐》所记名实相符,证明了这类器物就是唐人所谓的“香囊”,解决了以前定名不确的问题。

  金银器的做工精粗对其价值亦有影响,为区分质量的优劣,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对已变形的银器,在加热增韧后,还需进行整形复原处理。

  市场估价:人民币1,650,000元。

  类型: 金银器

  关于唐代鎏金银香囊的相关资料并不多,这么大的互联网,关于唐代鎏金银香囊的介绍也只不过几篇而已,所以看来这个东西还是比较的复杂不好让人接受了,不过问题不大,好的东西一般都不太著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由国家宝藏中的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看香囊在唐代的盛行之风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也是焚香之俗的极盛时期。唐代的上层贵族极其喜爱焚香与使用香料。他们的身上散发着香味,浴缸中加了香料,而衣服上则挂着香囊。庭院住宅内,幽香扑鼻,公堂衙门里,芳香袭人。当时的男人甚至还有互相攀比香料的习俗。唐中宗时就有一种高雅的聚会,大臣们在会上“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唐朝皇帝也经常向大臣和近侍赠送香料,以示恩宠。文献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唐朝大臣献给皇帝的“谢表”,感谢皇帝赐给他们各种香料。张九龄写的感谢唐玄宗的《谢赐香药面脂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邢窑白釉三足炉唐人用于焚香的器具称为香炉,不但质地多样、形状繁杂,而且在制作上也极尽奢华之能事。王元宝是京师中的巨富,他“常于寝帐床前雕矮童二人,捧七宝博山炉,自瞑焚香彻夜,其骄贵如此。”但是,与洛阳佛寺中的百宝香炉相比,七宝香炉简直就不值一提了。百宝香炉是安乐公主送给洛阳佛寺的礼物。高四尺,开四门,饰以珍...
· 清代人物形香囊
清代服饰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牌等。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左图为清代烟荷包;右图为清代人物形香囊(实物)。
· 香囊随身带,安康常会在
“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宋·秦观《满庭芳》端午月来临,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佩戴香囊也是端午月的传统习俗之一。五月正值“恶月”,因为这个时候天气越来越热,蚊虫五毒出没,湿热难耐,浑身都不舒服。民间认为佩戴装有草药的香囊,取其芬芳,有助于驱蚊祛瘟。还有利于防病健体,寄愿一整年都平安顺遂。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用丝线缠成,将多种香味浓烈的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我国古俗佩戴香包、香袋、香囊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西周时便有之。如今端午月,制作香囊,对现代人来说更有实用价值。佩腰间、置床侧,睹物思人,情相随,爱相伴。今天能见到最早的香袋为西汉时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四只绢质织绣香囊,香囊内装有花椒、茅香、辛夷等。香囊配方中医认为夏季的气候特点是湿温,细菌容易滋生,而香囊则有杀菌和提高身体抵抗力的作用。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2克,另...
· 香囊:香身、防病,古人片刻不离身的美好之物
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慇勤赠玉郎。此时更自役心肠,转添秋夜梦魂狂。香囊属于佩囊的一种,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古人佩香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容臭即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未成年的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香囊对古人来说是芳香身体的配饰、是代表爱情的信物,佩戴香囊“驱邪防病”,更是中国古人的安养之道。马王堆汉墓和罗布泊楼兰遗址都出土过汉代香囊,马王堆出土的香囊中均装有的“辟秽防病”的香药,一个全装有茅香根茎,一个全装花椒,两个装有茅香和辛夷。最初,古人佩戴香囊的目的是“辟秽防病”,当时医家们认为“香”能散疫气,秦汉时期帝王身旁常置芳香的香药,《史记·礼书》载帝王身“侧载臭苣,所以养鼻也”,茞(chén)为一种香草,臭意为香。芳香性气味对细菌和病毒无直接抑制作用,但是却能使人体呼吸道分泌出较多SlgA(...
· 端午佩香囊,辟邪祛病福寿降
端午节佩戴香囊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习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简称。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据考证,端午节佩戴香荷包源于公元前278年,楚国民以“简棕”(即竹简贮米)投入汨罗江祭奠屈原,使鱼不损伤其遗体;又据《初学记》中记载:汉光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官名)对他妻子托梦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住,五色线捆好,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于是其妻就用竹简制粽,并缠上五色丝线投入江中。后来世代相传,发展为端午节食品及五色丝线缠粽子的民风民俗。到后来,人们又用五色彩线缠、绣各种各样的香荷包,这种古俗愈演愈烈,据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又如:《红楼梦》书中写道:“(宝玉)因忙把衣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系的荷包解了下来。”这里的香囊、荷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端午节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义辟邪、熏香、定情物不免也夹杂在其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