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小白杨”真的能守边疆?宋朝为什么要在边疆地区种树?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9
转发:0
评论:0
“小白杨”真的能守边疆?宋朝为什么要在边疆地区种树?,“小白杨”真的能守边疆?宋朝为什么要在边疆地区种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

  “小白杨”真的能守边疆?宋朝为什么要在边疆地区种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今天,很多人都会唱《小白杨》这首歌:“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丢开这歌背后感人的故事,一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人格化的比喻,小白杨是不可能同人一样守边防的。然而,我们要说的是,在我国古代,树确实和人一样守过边防,而且取得了成功。

  让我们首先从蒙恬将军说起,《史记》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起于临洮,止于辽东,绵延万里,始有“万里长城”之说。这个万里长城上有什么呢?绝对不单单是今天还能看到的一条老长老长的防御线,以及守卫着它的士兵。在这条边境线上,应该还有树的,而且后来有了不少树。

  公元前218年,蒙恬将军率30万大军向河套地区征伐,势如破竹,一举收复了河套南北广大地区,设置34个县(一说44个县)。今天,人们已经很难说清这些县的具体位置了,只能给出大概的地理方位,即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这些地方为中心,沿黄河东西两翼展开的。秦军在这些地方种没种树,史籍没有告诉我们,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地方后来出现了很多与树相关的地名,比方说至今仍然叫着的榆林、榆中等。

  不能忽略这些地名的,它告诉人们的不仅仅是历史的信息。我们就从榆林、榆中这两个地名说起吧。榆林是陕西省下辖地级市,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榆中是甘肃省兰州市辖县。据说,这个地方与蒙恬有关,当年蒙将军“以河为境,垒石为城,树榆为塞”,其后有了榆中这个名字。2018年,这里还修了一座蒙恬像成为当地文化地标性建筑。

  树的名字能被这么悠久地流传下来,至少能说明当年这些地方的树应该是不少的,所以才被叫成了地名。有据可查的是,在蒙恬将军设置的34个或者44个县里,有来还出现了榆林关、榆林郡这样的“大地方”。榆林关又称榆关。隋开皇三年 (583) 置,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西岸。隋末废。唐贞观十三年 (639) 复置,后又废。榆林郡,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胜州置,辖榆林、富昌、金河3县,治所在榆林(内蒙准格尔旗二十连城乡所在地黄河南岸的台地上)。

  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叫“榆”的地方,是有很多榆树的,但这些榆树是怎么来的,历史似乎只给了我们一些“微弱”的答案。公元前127年,汉朝收复了“河南地”,卫青奉命“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及陕西神木、榆林诸县之北的榆溪故塞,卫青不但修复了那里的长城,还有长城沿线“广长榆”,把旧日通过大规模种植榆树所形成的一道边塞加长加广,大大增强了汉军在这一地区的防御能力。

  虽然不是十分明显,但人们已经能够看到当时树在边疆的作用和意义了。榆溪故塞,亦称榆林塞。据说,这个地方也是蒙恬北取今河套地后,以“树榆为塞”而名的。《史记·卫将军列传》还说,汉武帝时卫青再取河套,军行“按榆溪旧塞”。取得战争的胜利后,卫青将军在这里大面积地种树,当然不是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绿化了。在这里,树分明能同人一样“守边疆”了,但多年以来,一直被忽视着。

  真正对树的“守边”作用,记载比较详细的是宋代的史籍。宋朝因为定都河南,在北方的防线上基本无险可守,为此,宋太祖赵匡胤在政权建立之初,就号召百姓在全国尤其是在边疆广种树木,还给了老百姓不少优惠政策。他还多次专门下诏,要求全民植树、护树,有《令佐劝民栽种诏》、《沿河州县课民种榆柳及所宜之木诏》、《禁斫伐桑枣诏》等等。

  对此,宋代史学家王明清在《挥麈后录》中说:“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西南一带,地势平坦,没什么险要可守,契丹兵骑常常出入于此,显然,这里的“防御林”已经起到了军事的作用。

  把话说得更直白的是宋真宗。当时,他命人规划绘制出了《北面榆柳图》,后来作为军事防御林的总规划全面打造,《宋会要辑稿》记述了他防御林的看法:“此可代鹿角也。”鹿角是一种守城武器,又分防步兵或骑兵的。第一种是将许多尖锐而坚固的树枝或树干捆绑在一起而成,因形状像鹿角而得名,亦称拒鹿角;第二种就是把圆木削尖,并交叉固定在一起以阻止骑兵进攻,可以活动,也称拒马。

  这是“防御林”在宋朝皇帝心中的位置,确有军事的意味和作用。另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至宋仁宗时,朝廷又命“自保州以西无塘水处,广植林木,异时以限敌马。”可见,当时植树植下的不仅是树,还有“兵”,树以固定的姿态众多地站立在一起,或多或少地完成了“兵”的使命。分明地,宋朝的边疆已经做到了林木皆兵。

  也许,我们这么说,大家觉得有些“古怪”。事实是,少马的宋军不利于在平原地区与与北方少数民族契丹作战,而在边疆广种树木,则有可能把平原作战变成丛林作战,胜算的机率也就会大一些。军队的装备和习性以及所外的地域,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这支军队在战争中的胜败,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一旦进入平原地区就会难以阻挡,分明地,这时候树的躯干比人的身躯更管用。

  这么一说,边疆的树实际也是战时的“军人”,而大家所唱“小白杨和我一起守边防”艺术家们诗意化的畅想和表达,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对事物本质的还原。但是,历史总是很有意思,让树还原树之本质之人也是一个军人,他就是人们都非常崇敬的左宗棠,他“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让树真正变成了树,更多担负起了绿化与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左宗棠也被称为“西北绿化第一人”。历史,由2000多年的秦汉至晚清,用漫长的时光划了一个漂亮的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
求静求稳方针通常被视为消极保守而易于遭到否定。一味的求静求稳,往往导致边疆、分裂乃至政权的灭亡,北宋即是一个典型例证。但曹魏边疆政策中的求静求稳倾向有其独特的一面,它并不是消极地求静求稳,息事宁人,而是以积极发展自身实力为前提,以最终完成统一、巩固边疆统治为目标,内中蕴涵了开拓进取的积极因素。它是曹魏统治者根据自身实力、紧密结合形势作出的英明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关于曹魏边疆政策的论述虽不少见,但对其独特性的一面却未予充分的注意。本文探讨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策略中求静求稳倾向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和历史意义,旨在加深对曹魏边疆政策独特性的认识,推动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赤壁之战曹军失败后,曹魏政权对战略战术作了重大调整,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北方边疆地区的统一问题上。当时的东北、北部、西北边疆各地因东汉统治的土崩瓦解,处于混乱状态,有些甚至公开割据称王。曹魏要统一北方边疆地区,面临重重阻力...
· 论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
边疆政策是一个政权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予以高度重视。一般来讲,国富民强的时候,边疆政策往往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如秦汉、隋唐、元、清朝早期;国力衰弱的时候,则表现出明显的消极保守特征,如东晋、南朝、两宋、晚清。曹魏边疆政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不属于开拓型,也不属于消极保守类型,而是一方面积极经略,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求静求稳的倾向。这在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求静求稳方针通常被视为消极保守而易于遭到否定。一味的求静求稳,往往导致边疆动乱、分裂乃至政权的灭亡,北宋即是一个典型例证。但曹魏边疆政策中的求静求稳倾向有其独特的一面,它并不是消极地求静求稳,息事宁人,而是以积极发展自身实力为前提,以最终完成统一、巩固边疆统治为目标,内中蕴涵了开拓进取的积极因素。它是曹魏统治者根据自身实力、紧密结合形势作出的英明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
· 秦始皇为什么将扶苏赶到边疆?真的是不信任他吗?
秦始皇为什么将扶苏赶到边疆?真的是不信任他吗?了解秦朝时期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这样一件事情,秦始皇的治国理念与长子扶苏推崇的理念不合,扶苏因此多次与秦始皇产生矛盾,于是某一次矛盾激发之后,秦始皇将扶苏赶到了边疆去,看起来似乎是对扶苏的失望与不信任。然而,真相当真如此吗,作为一个从小就被当做继承人培养的扶苏,这样轻易就被赶出去,秦始皇会做这样不留后手的事情吗?大家都知道秦国公子扶苏作为秦始皇的皇子,他也是一个很了解秦始皇性格和处事方法的人,也深得始皇帝喜爱。但却不能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多次忤逆秦始皇的意思,甚至直谏焚书坑儒的弊端。所以秦皇一怒之下将他“发配”边疆。但如果仔细分析下这次“发配”,却颇为蹊跷:首先公子扶苏去的地方,并不是一无是处。北方边塞条件当然非常艰苦,但是职责却是重要无比。扶苏被下放到边疆,但是职位却是30万大军的监军,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那里是和秦国名将蒙恬一起共事。这就让人不...
· 古代故宫里面为什么没有种树难道皇帝不给种树吗
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而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群。当我们去游览时,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在象征皇权的前三殿的院内没有种植任何树木。为何如此大的三座宫殿连一棵树也没有?紫禁城坐落于北京市的中心,现称为“故宫”,它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所在地。明代朱棣夺取帝位之后将位于南京的明皇都迁到了自己原来的封地——北京,并开始在北京城中建造皇宫,至1420年即明永乐十八年,紫禁城落成。全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0000平方米。有房屋980座,共计9000多间。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内所有的宫殿建筑布局均沿一条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呈几何对称展开。故宫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外朝和内廷。外朝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上早朝、举行盛典什么的。而内廷是皇帝和他妃子们生活的地方,就是皇帝的后花园。外朝的核...
· 边疆区
边疆区列表阿尔泰边疆区堪察加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彼尔姆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外贝加尔边疆区参考文献参见俄罗斯联邦主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