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为什么要选择跪坐?一个没坐好就有人跟你玩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4
转发:0
评论:0
古人为什么要选择跪坐?一个没坐好就有人跟你玩命!,古人为什么要选择跪坐?一个没坐好就有人跟你玩命!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古人为什么要选择跪坐?一个没坐好就有人跟你玩命!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咱们在刷电视剧或电影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秦汉时期古人们见面交谈时往往采取跪坐的方式(易中天先生曾经在百家讲坛上还特意介绍过),我曾经认为这种姿势特别帅气,所以还模仿过一回,可是没坚持两分钟酸痛的膝盖和被屁股压得生痛的脚踝就在提醒我放弃。这姿势看着是显得很有文化和内涵,但是也忒累了。为什么古人要选择一个如此费力不讨好的方式呢?(我才不信古人们跪久了膝盖不酸)

  其实理由很简单,如果有椅子当然优先坐椅子啦,但它的传入还要到南北朝时期,和三国、战国差着好几百年呢,虽然东汉时期已经有类似胡床一样的折叠板凳,但那也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步传入中国,所以在当时压根就没有类似于椅子这样的工具,人们对坐椅子也没什么概念,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椅子该怎么办?那就座地上呗!

  但坐在地上也有很多舒适的方式啊,何苦找这么一个容易伤筋骨的坐姿呢?您就比如说我把脚张开(类似于摆个八字)或者是一只脚平放,另一个膝盖曲起也挺舒服的啊。

  那就和古人的衣服有直接关系了,其实古人们也嫌跪坐太累,不过没法子,不跪坐容易啊!

  咱们祖先们最早的穿的是贯头衣,如上图所示,沈从文先生在《中国服饰史》解释贯头衣乃是“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成,周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膝”。其实也就相当于套个面口袋而已……

  随着时间的流逝贯头衣逐渐被上衣下裳(其实应该算是上衣下裙,上图所示)所替代,上身是我们所熟悉的宽袍大袖(劳动人民由于要劳作所以是短袖而且更加精干),而裳呢?其实就是一片布系在腰上,后来发展为两块,一块挡前一块遮后,两片布不缝合。

  话说不缝合当然不要紧,但问题是那时候没内裤啊……

  有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这都秦汉时代了还没有内裤么!

  严格意义上来说还真没有。在我国古代把裤子分为两大类,一种叫做“绔”而另一种叫“裈”。

  首先给您介绍一下绔。《释名》中解释说是“两股各跨别也”,而《说文解字》中则说是“胫衣”,不过甭管是“两股各跨别”,还是“胫衣”,其实就是套在两条腿上的东西,就有点像今天的吊带丝袜去掉内裤的这个样子。

  当然也有上面这种造型,这个就要安全的多,起码正面能挡个严实,不过这还只是绔的正面形象,背面呢,啥都没有,也就是说您整个背和屁股都是暴露在外头的……所以您想想看为什么古人一般都是正襟危坐,举止行动都小心翼翼,这玩意静止的时候还能做做遮挡,只要稍微步子迈大一点很容易发生,而且,别说趴着了,就是把脚稍曲一点就这屁股或隐私处估计就漏出来了……

  这绔是指望不了,那裈呢?裈就是“犊鼻裈”,就是牛鼻子内裤,这个样式有点像日本相扑的兜裆布,也就是缠着两边,再从裆下穿过(其实就是从咱们中国传往日本的),为啥叫牛鼻子内裤呢?

  您看看古代穿着裈的劳动人民就知道这个名字有多形象了。一般来说穿裈的都是底层的劳动人民,这种简约的造型很是适合劳作,在《史记》中记载司马相如没钱的时候和卓文君卖酒,这货穿的就是这么一条短裤……

  "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这也就难怪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感到万分屈辱了,毕竟女儿和女婿抛头露面不说,女婿还在大庭广众之下就穿条内裤!您也别以为这犊鼻裈多安全,日本相扑为了保证战斗力所以会把这兜裆布捆得紧紧的,下层人民们也没这么多讲究,随便找块布一缠就完了,至于不,谁在乎啊!

  所以您知道为什么古代要求跪坐了吧?这既是一种礼仪,同样也避免。就比如说现在正在两国结盟,仪式庄严而肃穆,结果结盟双方的国君四仰八叉地把腿劈开,隐私部分暴露的一览无遗,啥气氛都没有了……

  所以古代对坐姿的要求十分讲究和严格,只要是您坐的姿势不规矩,那就是耍流氓、大不敬(以前觉得很奇怪,现在知道了古人的穿着之后表示没毛病!),古人席地而坐的姿势也分数种:盘坐、踞坐(蹲踞、箕踞)和跪坐。跪坐也称为正坐,最符合礼仪,在重大场合人们也一般保持跪坐;盘坐有点像打坐,相对要差点儿,是在家面对亲人朋友时的姿势(跪坐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只能是男人),而最粗俗、最野蛮的就是踞坐,《淮南子·说山训》中把踞坐定义为最不文明最野蛮的行为之一:"以非义为义,以非礼为礼,譬犹倮走而狂人,盗财而予乞者,窃简而写法律,蹲踞而诵诗书。"

  什么是踞坐?其实就是伸开两腿像八字形分开,这种是最违礼的、最不文明的,是古人根本无法容忍的行为,搞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毕竟这种坐姿就代表着春光乍泄,就搁现在您当着别人的面把裤子脱了,人家轻则骂你神经病,有的脾气暴躁的哥们可要挽起袖子揍你了!

  踞坐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更是一个禁词,要是她们敢踞坐那就惨了,轻则被丈夫批评责罚,重一点就是休妻。据西汉《韩诗外传》记载,“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也就是说孟子的妻子因为一个人在家想舒服一些(妻子面对丈夫是一定要跪坐的),于是就采取了踞坐的姿势,结果孟子突然进来看见妻子竟然摆了一个如此不知羞耻的姿势,所以非常生气,想要休妻,最后还是孟母批评孟子说是你自己不敲门就闯进去,犯错在先,怎么能怪媳妇呢!

  仅仅只是姿势不对就要被抛弃,由此可见古人对坐姿的看重,不仅是女人,即使是男人也必须要正襟危坐,如果对着别人“箕踞”,这就是极端的侮辱。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就记载了荆轲刺秦王失败反而被秦王刺伤,受伤后的荆轲为了表示自己对秦王极度的藐视就以”箕踞”的姿态辱骂秦王,当然,结果自然是被暴怒的秦王剁为肉酱。“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而历史上著名的老流氓刘邦就是箕踞的爱好者,这个货平生最看不起儒生,刘邦在西过高阳时,有个儒生郦食其前去求见,结果刘邦大大咧咧的在两个侍女的服侍下“箕踞”洗足。对此郦食其就非常的不爽,认为你丫这是在侮辱我呢!“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而刘邦这活脱脱的老流氓形象也跃然纸上。

  而且箕踞对长者是极不尊敬,就算是对待晚辈也让人无法接受,大汉七年刘邦住在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家,就“箕踞詈,甚慢易之”,也就是说这个老流氓也用箕踞这一招来羞辱自己的女婿,结果张敖没说什么,结果赵国的国相们都愤怒无比,认为刘邦竟敢如此侮辱我们的王,于是要求造反……“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就因为一个姿势想着造反您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古人看来这就是要命的大事,你要敢箕坐我就敢跟你玩命!

  所以如果您穿越到秦汉时期想要用最严重的程度羞辱一个人该怎么办呢?只要坐下来伸开腿摆个八字就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没手机,自恋起来要怎么办?!
美国精神病协会曾提出“自拍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病症主要表现为:动不动就想自拍,一言不合就发朋友圈,诊断依据是上传自拍的次数,这直接决定了病情的严重程度……1839年,人类的第一张自拍照诞生了,美国的罗伯特·科尼利厄斯实现了用摄影机给自己拍照。前方核能,颜控分子请尽快撤离!这也太帅了吧!!!!!那在照相机被发明之前,人们怎么自拍呢?赵岐,东汉末年汉献帝时的经学家、画家,多才多艺,是有记载的自己给自己画“写真”第一人,《历代名画记》中有记载,他曾自己给自己的墓葬画四贤像,嗯,这很有情怀。等会!赵岐生于哪一年我们不知道,但他是公元201年死的,这怎么着也是比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的作品要早吧?乔托1267年出生所以我们的第一张“自拍”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耶!下面这张就是赵岐的“自写真”啦!东晋大书法家、画家王羲之也有过“自画像”,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临镜自写真图》就是王羲之的自写肖
· 古人为什么要封侯?
在古代的达官贵人中,很多人一生都在以追求封侯为最终目标,最著名的当然就是飞将军李广,虽然李广未能封侯有其自身原因,但封侯与否反映出古人对待此事看的很重,时至今日,猴因为和侯谐音,也有了升官的含义。以汉为例,汉朝建立初期,基本沿用秦朝旧制,但为了奖励开国功臣,恢复了秦废除的分封制度,实行了郡县和分封并存的形式。既然提到汉制,刘邦就不得不提,当初为了和霸王项羽争天下,他网罗了一大批所谓的兄弟为其卖命,荡平四海后分封了很多异姓王,以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为代表的八大异姓王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最后结果大家也很清楚,没有一个有好结果。异姓王被翦除干净以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刘邦封王则只以刘姓为必选项了,异姓的就别想了。特别是在年老以后,为了防范吕氏等异姓势力的崛起,和大家来了个“白马之盟”,重点的重点就是,非刘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有功的才能给予侯爵,确切的说是只能给予侯爵。可以说是断了其它姓...
· 古代打仗为什么古人宁愿选择战死都不选择逃亡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熟读中国古代历史,在冷兵器时代,因为政权的更替频繁,导致战争非常多,无论是军阀之战的割据之战,还是农民起义战争,凡是每一次战争,我们都能看到勇敢无畏、上阵杀敌的老兵,也能看到那些懦弱畏畏缩缩的新兵,但是却很少看到逃兵。没有人不知道,一旦上战场,随时都会死亡,那么为什么古代人打仗宁愿战死也不选择逃亡?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的,我们首先要去了解古代人是如何当兵呢?在古代的时候,当兵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从商周时期开始实行的“征兵制”,《周礼》记载:“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征兵制”,这是一种义务兵役制度。一直到清朝,征兵制都是古代最主要的兵力来源之一。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打仗,每家每户都必须有男丁出去应征。除此之外,还有隋唐时期出现“应募从军”之“募兵制”,这种兵役制度对应征者的要求更高,首先身体条件要过硬。这些募士大多是自愿当兵,所换得...
· 为什么总有人提议要封禁水浒?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的经典之一,流传度很高,这本书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那么,为何会提议禁封此书呢?四大名著中,最有群众基础的,莫过于《水浒传》。无论是儒士名流,还是贩夫走卒,乃至黄口小儿,皆爱之而不忍释卷。我上学时,每逢寒暑假必重读此书。隆冬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怒火中烧而忘却天寒,酷暑读武松勇夺快活林,胸臆开张而炎热自消。如果按王国维的方法点评,肯定要说,三国志虽善,西游记固奇,然而不是帝王将相,就是神佛仙怪,读之犹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而水浒一百零八人,都是平常人,说平常话,读之形貌声状,似在眼前,如此方为不隔。正因为《水浒传》的群众基础最广,它的故事版本也最多。它最早的版本为一百二十回,现在称为《古本水浒》。在这个版本里,一百零八条好汉齐聚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并未招安,而是继续替天行道,抗拒官府,为民除害的事业。据说此书流入宫中,明太祖读罢大怒曰:“此倡乱之书也!”下令查禁。后人...
· 屈原为什么要选择“鬼节”投江?
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溆浦作为他流放的栖身之地?为什么要选择农历五月初五投江?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谜团又有了新的论点。在昨日下午开幕的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屈原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屈原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被放逐还是受楚王派遣两千多年前,屈原离开楚国郢都,渡长江,过洞庭,溯沅水,不远千里来到现在的怀化市溆浦县,他的目的是什么?历代研究者有“流放”、“放逐”、“组织抗秦救国”、“寻先祖之踪”“慕‘禹’之名”等几种观点。溆浦屈原学会会长禹经安认为,屈原没有在沿途的“山皋”、“方林”、“枉陼”、“辰阳”这些地方住下来,说明他的目的是溆浦而不是别的地方。“溆浦是沅水中上游地域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山高岭峻,中部是一开阔的平地。考古出土文物证实,这里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是个民族众多,文化发达,战事频繁的战略要地。”禹经安综合各个不同论点分析说,屈原来溆浦是有目的的,其中到这里来组织黔中军民“抗秦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