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初汉族士子“仕”“隐”难选择!内心的苦楚谁能体会?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3
转发:0
评论:0
清初汉族士子“仕”“隐”难选择!内心的苦楚谁能体会?,清初汉族士子“仕”“隐”难选择!内心的苦楚谁能体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

  清初汉族士子“仕”“隐”难选择!内心的苦楚谁能体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清易代,神州再度陆沉。从心理层面来说,士人的心理受创最为深重。

  入仕满清、夹缝求存的士子和贰臣,相比死难者和遗民,在人格气节上处于最艰难的境地。他们身居朝堂,却对清廷有疏离感,时刻彷徨在仕与隐之间。

  我们管窥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状元傅以渐,他官职升迁不断,却屡次要求隐退,正是此种矛盾心理下的产物。

  狭隘民族政策让汉官心生芥蒂

  清朝入关,一开始声称要替明臣民报君父之仇。

  但随着军事的节节胜利,政策由最初迷惑人心的“吊民伐罪”,转变为消灭所有的汉族反抗者。

  特别是消灭南明弘光政权与李自成大顺军后,摄政王多尔衮开始改变怀柔政策,肆意推行“首崇满洲”,意欲同化汉族的压迫政策。

  《孝庄秘史》中的多尔衮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多尔衮重新下达严酷的剃发令,让大部分在朝汉官心存芥蒂。

  引起汉人极大反抗的剃发令

  顺治三年皇帝殿试贡生,山东聊城考生傅以渐在策论中颇为大胆地提出满汉互相学习的论点,便是针对清朝民族压迫有感而发,意图调和满汉矛盾。

  民族高压政策下,不仅烈士遗民大量涌现,就连入仕清廷的汉臣,也面临“疏奏不能尽陈,封章不敢频渎”的困局。

  一些有血性的汉臣,在谏诤无效后,纷纷离朝回籍,形成清初汉官“托故告归”潮流。

  “闯来则降闯,满来则降满”之人,亦产生名节有亏之感

  他们除了政治失意外,更多的是良心不安。这股“托故告归”的势头,一直延续到顺治中后期。

  明末“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起初“闯来则降闯,满来则降满”,没有丝毫臣子气节。

  “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

  在仕宦满清后,他却开始有气节之伤。他的《初返居巢感怀》诗:失意人归故国秋,飘零不敢吊巢由。草将封恨题青冢,鸟为伤心改白头。不单单抒发了仕途失意之感,更多地描写了名节有亏的愧疚与悲哀。

  而明末文坛宗主钱谦益的转变,无疑更具代表性。他降清后任礼部侍郎,不久“以疾乞假”,回到老家江苏常熟。

  钱谦益晚年思想变化,与名节也有很大关联

  钱谦益和绝大多数贰臣一样,因名节有亏,经常悔恨交加,以泪洗面。多年后,他还在诗文中反复说:“近日理头梳齿少,频年洗面泪痕多”,“故鬼视今真恨晚,余生较死不争多”。

  与龚鼎孳等贰臣将悔愧停留在纸面不同,钱谦益却以实际行动进行弥补。

  明末文坛宗主钱谦益

  顺治四年春,钱谦益资助江阴人黄毓其举兵反清,后因事泄被捕入狱。在南京监狱里,钱氏度过了一年的牢狱生活,幸得妻子柳如是千方百计营救才出狱。

  三年后,68岁的钱谦益又受黄宗羲之托,游说降清的汉人将领马进宝。

  黄宗羲委托钱谦益去策反汉族降将

  清初降将,往往居心叵测,反复无常,时常首鼠两端,意在观望。钱氏游说,无疑是冒着全家灭族的危险。

  他在前往金华前夕,作《五日夜泊眭州》诗,表达复杂的感情:客子哪禁节物催,孤篷欲发转徘徊。晨装警罢谁驱去,暮角飘残自悔来。千里江山殊故国,一抔天地在西台。遥怜弱女香闺里,解泼蒲觞祝我回。

  钱谦益深知此行九死一生,异常凶险,所以临行前犹豫徘徊,但在民族气节拷问下又毅然登舟前往。随着日暮角声四起,想到小女遥祝自己平安归来,又不禁后悔伤感万分。但为“千里江山”,为留住“一抔天地”,还是毅然前往。这种义无反顾的原动力,便是在于洗刷降清污点。

  高官厚禄安慰不了清代第一位状元的名节愧疚

  傅以渐在明代并未出仕,没有钱、龚等人沉重的负罪感。但他身为汉人知识分子,于满族朝廷中委曲求全,心中也是百般不乐意。

  后来傅以渐官位日隆,很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但内心却时常觉得苦闷难诉。

  自1646年高中状元入仕,到1655年提出辞职返乡,在北京的仕宦生涯也不过10年光景。

  丰子恺漫画形象道出了傅以渐的心情

  民国著名漫画大家丰子恺,在创作傅以渐辞官归乡时,幽默地以“状元归去驴如飞”,道出了傅以渐急切的求去之心。

  傅氏归乡时,天下反清已归于沉寂,满清力量占据压倒优势。傅以渐也就只能把不满埋藏心间,以隐居不出这种消极方式来抵制而已。

  他在辞世前,特意叮嘱家人不准向清廷索要恤典和谥号,便是一种委婉的表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官员致仕难
(一)多如牛毛的“恋栈”老马“恋栈”一词出自《晋书?宣帝纪》:“驽马恋栈豆”,后来衍为老马恋栈,以此比喻贪恋禄位而不肯致仕的老臣。封建官吏权在利存、权去利失的现实,确是造成恋栈之风的主因。如宋初名将王彦超曾任右金吾上将军,封邻国公,在70岁时上表求退,致仕时“加太子太师,给金吾上将军禄”,待遇不错;王彦超也“居处服用咸遵俭约”。但不在位,各种收入自然少于在位之时,不过十余年后,家人不得不卖掉宣化门外的一所园林第宅。所以,也“掌金吾三十余年”的吴虔裕,对人公然宣称:“我纵僵仆殿阶下,断不学王彦超七十致仕”。宿将老臣在宋代恋栈者特多,王嗣宗历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是以严明著称的,他“为中丞日,常忿宋白、郭贽七十不请老,屡请真宗敕其休致,又遣亲属讽激之。”可是自己到了晚年,“疾甚,犹享厚禄,徘徊不去”,还自我解嘲:“仆唯此一事,未能免物议”,引得“众皆嗤之”。直到73岁,才被寇准强令他致仕而去...
· 游侠——武与义的艰难选择
《史记·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隋唐时期,侠风盛行,其影响渗透至社会各个层面。侠为当时世人所推崇,许多诗歌对其进行赞颂,甚至向往憧憬。加上后世武侠文学的兴盛,使人们印象中的侠似乎为当世之豪杰,身怀绝技,放浪形骸,劫富济贫,义薄云天。不过实际却不尽然。首先,身怀绝技并非是所谓侠的必要条件。《酉阳杂俎》续集中记:“坊正张和,大侠也。幽房闺雅,无不知之。”先不论此所谓侠者窥视女性闺房的行为与我们心目中的侠的形象不符,其人本身并未见有何武功。又,《说郛》中的进士崔涯、张佑“下第后,多游江淮,常嗜酒,侮谑时辈,或乘饮典即自称侠。”除了嗜酒,看不出这两个落第者有何绝技。其次,所谓的放浪形骸,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还包含了极度纵欲的成分。侠大多不事生产,嗜酒、好赌、喜畋猎。如《新唐书...
· 李商隐的生平简介李商隐为何会仕途不顺?
唐代是个诗意盎然的时代,大小诗人多如牛毛,然而真正排得上名号的,也不过我们熟知的那几位而已。李商隐就是其中一位,晚唐时期的诗人大多活在前辈们的光环下,压力山大,大有大不如前之势,而李商隐却将晚唐的诗推向了另一个高峰,成为了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李商隐的一生过得极不如意,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会憋屈死,因为他的官途简直太不顺利了,在恰当的时候他遭逢变故无法从仕,不恰当的时候他又失去了进入核心政治圈子的机会。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五岁就能吟诵经书,七岁便可写出一手好字,可惜未满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去世了,由于他是家中长子,便承担起了“光耀门楣”的重任。无奈,李商隐家里并不富有,他跟着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的诗中,还写了他少时曾替人抄书挣钱,补贴家用呢!堪称神童的李商隐在十六岁时就已经非常出名了,但是晚唐不比盛唐,不是谁诗才好谁就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
· 诸葛亮的暂隐选择及影响
蒋波,男,湘潭大学历史系讲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博士导师:西北大学教授余华青通讯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邓瑞全“仕”或“隐”是古代士人的两种主要人生选择,同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他们常常“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在仕隐之间转换角色。诸葛亮便是如此,他少年时代在故乡琅琊度过,一生大部分时间仕于蜀国,期间则一度隐居躬耕。而且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诸葛亮的隐居生活长达十年之久,这段经历对他本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据《三国志》本传载,汉末天下遽变,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避乱南下,但后来并没入仕素与叔父“有旧”的荆州牧刘表,而是选择隐居躬耕。当然从日后的自述看,他并不甘心老死山林,所以只是暂隐。然而这段“暂隐”生活为何长达十余年?个中原因较为复杂,如安身保命、家族变故、择主而仕等,学界对这些原因有过讨论,此不赘引。除...
· 诸葛亮的暂隐选择及影响
蒋波,男,湘潭大学历史系讲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博士导师:西北大学教授余华青通讯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邓瑞全“仕”或“隐”是古代士人的两种主要人生选择,同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他们常常“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在仕隐之间转换角色。诸葛亮便是如此,他少年时代在故乡琅琊度过,一生大部分时间仕于蜀国,期间则一度隐居躬耕。而且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诸葛亮的隐居生活长达十年之久,这段经历对他本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据《三国志》本传载,汉末天下遽变,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避乱南下,但后来并没入仕素与叔父“有旧”的荆州牧刘表,而是选择隐居躬耕。当然从日后的自述看,他并不甘心老死山林,所以只是暂隐。然而这段“暂隐”生活为何长达十余年?个中原因较为复杂,如安身保命、家族变故、择主而仕等,学界对这些原因有过讨论,此不赘引。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