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在汉武帝时期就流行起来了,为何蹴鞠没能成为现代足球?
蹴鞠在汉武帝时期就流行起来了,为何蹴鞠没能成为现代足球?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史料记载,汉武帝出征西域时,在一干战俘中相中了身体健康、活拨乱跳的蹴鞠高手,带回宫好好学习他们的蹴鞠技能。曹操戎马一生,到哪也不落下蹴鞠高手孔桂。在宋太宗时期,“贱民”张明因出色的蹴鞠技能,被太宗命为右羽林军大将军。《水浒传》中的高俅也是凭借着踢得一脚好球而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蹴鞠改变命运”,大抵如此。其实,蹴鞠的历史更为跌宕起伏、暗藏杀机,一起和文史君来瞧瞧吧!
一、诞生于生存之战的暴力“足球”
蹴鞠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娱乐活动,蹴鞠一词在汉代已有之。在《太平御览》卷754中转引应劭的《风俗通》:“毛丸谓之鞠”,用毛发做的丸状物就是鞠。《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有“躢(tà)鞠”,其中“鞠”指球,而“蹴”或“躢”等是指用脚踢。先秦时的踏鞠,汉代的蹴鞠,唐代的筑球、蹴球,说的都是不同时代的蹴鞠。蹴鞠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不过这个时候生产出来的石球仅作为猎杀动物的工具。到新石器时期,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人类在自然中的生存变得更为容易,这个时期不仅发展出了可供娱乐的石球,还有多种多样的陶球(内中空)
蹴鞠图
此外,史料记载的传说时代也有蹴鞠的身影,不过大概是由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战场或是军队,因而颇有些。《十六经·正乱》记载,黄帝蚩尤之战中,黄帝战胜并擒获蚩尤后,为了鼓舞士气,“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古来战场上就有斩去敌方首领头颅以吓,这般传说也并非不可理解。不过因此,又传闻黄帝是蹴鞠的创始人。明代的《太平清话》也记载: “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无论是石器时代用于追逐猎取食物的石球,还是黄帝蚩尤大战中的“毛球”,都是诞生于生存之战中。可以确定的是,蹴鞠活动最初就是作
为训练战士之用,盛兴于军队之中。
古代的女足
汉代的蹴鞠活动形制不比现代,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参与者不仅可以和对手“搂搂抱抱”限制对方活动,武力值足够的话,帅气的过肩摔什么的暴力行为也是可以的。总之,“一切为了胜利”。如此蹴鞠,实在是考验士兵的好运动。刘向的《别录》记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在《汉书·霍去病传》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均有关于行军途中将领“穿域蹋鞠”以鼓舞士气的记载。霍去病在北征匈奴时,“在塞外,卒乏粮,去病仍穿域蹋鞠”。很有些“不爱蹴鞠的将领不是好将领”,“没有什么什么是一场蹴鞠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两场”的意思。此外《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可称之为最早的蹴鞠入门手册——《蹴鞠二十五篇》,班固曾将之列为兵书。可见,蹴鞠在汉代军队当中的特殊地位。
(蹴鞠 剧照)
在清史仅有的少数关于蹴鞠的记载,重视武力训练的清统治者特别要求将蹴鞠纳为八旗士兵的训练项目。不过又是蹴鞠又是滑冰、射箭的冰上蹴鞠,如此花样百出,实在使人有些眼花缭乱。
二、蹴鞠在民间的发展
作为“大臣父兄,殷众富乐”(《史记·张仪列传》)的强国齐国,百姓有耽于享乐的资本。《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临淄的蹴鞠像)
桓宽《盐铁论·刺权》记载,不仅富贵之家“蹋鞠斗鸡”,普通民众也“穷巷蹋鞠”。至汉末三国,《会稽曲录》中写到“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蹴鞠甚至发展成了“家学”。可见,蹴鞠可不是军队的专利,更不是皇室的专利。
此外,唐宋时期的蹴鞠愈发的民俗化,这主要体现在“寒食蹴鞠”和女子的加入这两方面。“寒食蹴鞠”在唐代就颇为常见,不过多在军中。到了宋代,则全民化的彻底些,周密《武林旧事·放春》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于是相继清明节矣”。
(女子蹴鞠图)
女子大范围加入蹴鞠大军也是在唐代。《唐语林》记载“今乐人又有蹋球之戏,作彩画木球,高一二尺,女妓等蹑,球转而行,萦回去来,无不如意,盖古长蹴鞠之遗事也”。这一娱乐活动到了宋代仍然非常受女子欢迎,至明代,王士贞在《潘将军失珠》中描述的女子蹴鞠场景中,坊间女子的蹴鞠表现甚至出色得胜过男子。
三、更高更快的鞠,更好更远的蹴鞠
上述的这些变化与唐宋时期鞠的材料变化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蹴鞠活动的盛行,激发了民众改良其制作的热情,而鞠材质的进步则间接推动着蹴鞠在历史中的发展。
不同于汉代时“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 ”的鞠(《汉书·霍去病传》),至唐代,鞠已经是“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徐坚《初学记》记载)。鞠从皮革填充毛发的实心球变为了气体填充的空心球,重量大为下降,射程更远。到了宋代,鞠发展出了牛、猪等多样的动物膀胱所做的内胆。程大昌《演繁露》记载:“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气既充满,鞠遂圆实 ”,此时鞠的制作已更加精良,质感也更为轻盈。
(蹴鞠图)
于是乎,蹴鞠“双球门区(两队选手各守一方球门,双方按照规定将球引入对方球门中者胜)”的竞赛制度有了变动。新的材质与制作方法,使得鞠能踢的更快更远。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鞠已经是踢得满天飞了。球门也变成了“单球门区”,赛制则更为和平:在不用接触对手的情况下,将鞠放在中间位置,战队双方分列于球门两边,友好地你一踢,我一踢,直至场上的选手都进球为止。从此,蹴鞠发展出了很多花哨的进球姿势,可观赏性增强,但双方的对抗性被极大降低。由此,唐代还出现了干脆不设球门,纯友好型的“白打”。
到了宋代,数量可观的职业化鞠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及交流提高自身的蹴鞠技能,还成立了世界最早的蹴鞠俱乐部——齐云社。社中每年还会定期举行全国性的山岳正赛,评定参赛者等级。可惜,极富盛名使齐云社在发展后期固步 自封,又因为极度排外的传承,使蹴鞠的发展陷入了“高不就,低不成”的尴尬处境。
(蹴鞠图)
四、蹴鞠的衰落
宋后期,蹴鞠的观赏性和专业性增强,这一趋势削弱了它的游戏趣味,此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发展阻碍了蹴鞠在民间的自由发展。而正式的蹴鞠又遭遇了新的赛制改革,表演性增强。且在强化了进球难度(球门拔高到了9米之高)的同时,限制了队员的发挥空间,参赛选手只有传球的权力,射门成为了队长的特殊权利。
在元代时期的蹴鞠丧失了宋代那种国家级礼仪庆典的特殊地位,彻底流入民间发展。到了明代,《明史》记载割据一方的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蹴鞠,拥妇女酣宴”,蹴鞠已经沦为贪图享乐的代表。明太祖建国后,立诏严禁止军中蹴鞠,“蹴鞠者卸脚”。蹴鞠笼罩了一层恐怖的阴影。虽清军入关后,蹴鞠被纳入了冰上蹴鞠,但这一特殊的蹴鞠方式对环境要求过高,蹴鞠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至清朝建立,满族统治阶级对中原的蹴鞠文化施行了禁令政策,从顺治的口谕禁令到乾隆的公文,这一道道圣谕变为了贴在蹴鞠活动上的封印,蹴鞠近乎成了违法活动。
虽然,蹴鞠活动遭到了统治者所禁止,但什么也无法阻止古代人寻找快乐,没有了蹴鞠,人们就开始钻研起了古典戏曲。蹴鞠已成往事,如今被称之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京剧,也不失为弥补遗憾的一种特殊补偿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