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朋党之争”带给北宋什么样的影响?“朋党之争”是怎么加速北宋灭亡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3
转发:0
评论:0
“朋党之争”带给北宋什么样的影响?“朋党之争”是怎么加速北宋灭亡的?,“朋党之争”带给北宋什么样的影响?“朋党之争”是怎么加速北宋灭亡的?小编带来

  “朋党之争”带给北宋什么样的影响?“朋党之争”是怎么加速北宋灭亡的?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北宋时期的朋党斗争,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影响最大。我们不能够否认的是,北宋时期所进行的朋党斗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护专制皇权,确保朝廷各方实力的稳定抗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朋党斗争给北宋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远远大于其有利影响,给北宋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是无法逆转的,具体来说,朋党斗争给北宋带来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造成北宋社会动荡

  朋党斗争最开始发展起源的原因是因为政治意见不同,在宋真宗时期,真宗病重,国家权力需要重新分配,而太子和刘皇后是当时最有可能得到权力的两方,以宰相为代表的一派支持太子,以枢密使为代表的一派支持刘皇后,最终刘皇后垂帘听政,并且污蔑宰相一派为“朋党”,这也是北宋第一次朋党斗争。

  双方虽然政治意见不同,但是其斗争的本质还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而出谋划策,但是朋党斗争发生到后期,已经不再是为了国家的政治建设,更多的是因为个人或者团体之间所存在的私人恩怨和仇视,斗争的目的也不再是为了解决国家问题,更多地变成了解决私人恩怨的手段,斗争也演变成为双方的观点完全相反,互相对抗。

  但是朋党团体本身是国家的主要工作人员,如果一味的进行互相对抗,很难真正从国家的实际需要进行出发,提出的决策建议也不能满足北宋政治发展的需要,最终只能造成北宋政治的动荡。

  比如在新旧党争时期,王安石代表新党进行变法,其中所实施的许多措施确实是有利于北宋发展的,旧党中许多有才能的人也能够明白,但是他们在变法失败之后,将王安石变法中所有的措施都废除掉,原因只是因为这些措施是新党提出的。这种斗争方式自然是十分不利于北宋社会发展的。

  北宋的官僚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

  一般来说,党派的形成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形成的原因包括血缘关系或者是姻亲关系、科甲同门关系等等,而这些党派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整体,不再接受其它外来的竞争势力,即使属于同一利益集团,或者有很强的才能和良好德行,一般也不会被接受进入团体,所以说,朋部存在着一定的排他性。

  同时党派内部相关工作的安排和领导中心的选择对象,也都是以党派内部的人员作为选择对象,目的就是确保党派内部的稳定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北宋的新旧党争时期,王安石进行变法时,需要派遣人员执行,而他选取的人大部分都是属于新部的人员,党派外人员几乎没有任用,但是王安石选中的这批新党中人大都是名声不好,真正有才能的人党派外部人员没有被任用,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实王安石之所以不任用这部分有才能的人,主要原因就是这部分有才能的人是反对进行变法的,从党派上来说这些人属于旧党,为了保证变法的顺利实施,王安石自然不会选择党派外部的人员,这就明显的表现出党派内部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朋党之间斗争的存在封闭性和排他性,封闭性的特点导致官僚系统大都被党派内部的人员的所占据,党派中权力较高的人将自己党派中的人安排到官僚体系中,确保官僚体系中大部分都是自己党派中的人,从而保证党派在朝廷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党派的排他性也使得许多当排外的具有才能的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自身才能无法发挥,官僚系统发展成为了一个党派系统,许多没有才能的人掌握国家相关机构,使得机构管理十分混乱,从而对于官僚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朋党原本就是由朝廷的各级官员联合在一起形成的,他们最开始的职责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帮助国家应对各项困难,更好带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斗争双方矛盾的不断加深,各方为了稳固自身在朝廷中的实力,都对对方进行,造成双方产生仇恨,党派之争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仇怨之争,双方斗争的焦点不再是采取哪种措施更能促进北宋社会的发展,而是变成了采取哪种措施能够更好的提升自身斗争实力,如何更好的对方,尤其是在新旧党争时期所发生的王安石变法事件之后,这种情况表现的更加明显。

  北宋自身就由于一味的加强专制皇权也造成内强外弱的局面,人们对于这种统治方式本身就存在不满,到后期北宋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在加上政治内部朋党之间的不断斗争,忽视北宋发展的整体需要,没有根据北宋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调整,造成整治措施的混乱,最终成为推动北宋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朋党”一词从产生开始,就代表的是贬义,许多统治者也都对朋党斗争头疼不已。从客观方面来说,朋党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它是专制皇权发展下的产物,要想保证皇权的统一,就要在朝廷官员之间进行权力的制衡,从而保证双方势力的均衡,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前期的朋党斗争也确实充分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并且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且党派虽然思想方面存在不同,但本质上都属于同一个政治集团,政治立场也是以国家发展为主。

  但是随着朋党斗争发展越来越激烈,朋党斗争已经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统治集团,所代表的立场和观点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权谋私成为党派的核心,最终党派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非法存在的集团,成为阻碍北宋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从北宋时期的朋党斗争我们可以明白,朋党斗争的危害是巨大的,也十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今天我们的政治社会中,必须要严格打击这种朋党斗争的现象,加强对于政党的管理,严禁的结党营私的状况发生,为创造一定稳定良好的政治环境奠定基础,更好的促进我国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的牛李党争是什么?宋朝的朋党之争又是什么?
唐朝的牛李党争是什么?宋朝的朋党之争又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要说起宋朝时期的朋党之争以及唐朝时期的牛李党争有什么区别?最直观的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唐朝人要比宋朝人更加负责了。那么牛李党争与朋党之争有着什么区别呢?其结局为何不一样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唐朝牛李党争双方,虽说各有私怨利益,但国家大事面前,都是负责任的政治家,关键时刻常能顾大局。而宋朝的朋党之争,与之一比却差得远,到了最恶劣的时段,更是只讲私怨不顾国家,尤其是其中一方,更是节操尽碎。这个差别有多大?可以先看看唐代的牛李党争。唐朝牛李党争,双方代表人物为李德裕与牛僧孺,这二人一个名门大族出身,一个草根身份,各自拉起一干队伍,多年来朝堂上互掐不停,惹得无数后人纷纷瞧热闹。但这二位一天二地仇的政治强人,却也有个同样的身份:治国干才!虽说出身不同,政治主张也有差异,但放在大唐国务中,李德裕和牛僧孺,...
· 朋党论的鉴赏
这篇文章起笔不凡,开篇提出:君子无党,小人有党的观点。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之有,这样,便夺取了手中的武器,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开头一句,作者就是这样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作者首先从道理上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继而引用了六件史实,以事实证明了朋党的“自古有之”;最后通过对前引史实的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文章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直接提出观点,认为有关朋党的议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是希望国君能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第二段:先说有两种“朋党”,即因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因利害关系相同而结为朋党。接下去,作者以设...
· 174 朋党的争吵
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一直闹了四十年,历史上把这种争吵叫做“朋党之争”。这场争吵还是在唐宪宗在位时候开始的。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人才。在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下级官员,一个叫李宗闵,一个叫牛僧孺。两个人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看了卷子,认为这两个人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李吉甫是个士族出身的官员,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现在出身低微的李宗闵、牛僧孺居然敢批评朝政,揭了他的短处,更加生气。他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人被推荐,完全是因为跟试官有私人关系。唐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把几个试官降了职,李宗闵和牛僧孺也没有受到提拔。李吉甫死后,他的儿子李德裕依靠他父亲的地位,做了翰林学士。那时候,李宗闵也在朝做官。李德裕对李宗闵批评他父亲...
· 欧阳修朋党论
朋党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1]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2]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3]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4],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5]。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6],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7]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O兜等四人为一朋[8],君子八元、八恺[9]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10]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11],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
· 中国礼仪之争出现的原因中国礼仪之争影响
中国礼仪之争,指是的17世纪到18世纪这段时间期间,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违背天主教义而展开的争议。据说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关于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的禁令。从历史上的角度来说,中国礼仪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那么中国礼仪之争发生的背景又是什么呢?传教士利玛窦早在1582年的时候,在意大利的一位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以及利玛窦一同来到了肇庆,从而为近代天主教步入中国拉开了序幕。于1644年的时候,当时正直清兵入关,那个时候的天主教已经不如中国有62年的时间,并且期间,传教士汤若望在他人的协助下编制一套历法,获得了清朝朝廷的信任,在此之后天主教开始一迅猛的脚步在中国发展。同年的时期,就耶稣会住院就有38所,其中耶稣会士来华的人数也累计到了82人,关于全国的教堂也已经将近156座,教徒约达245000人之多。一年之后,杨光先发表了一文《辟缪论》,并在文中大力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