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苏东坡怎么死的?苏东坡何以吃错药误了性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2
转发:0
评论:0
苏东坡怎么死的?苏东坡何以吃错药误了性命,宋代文豪苏东坡,为人心胸宽阔、乐观豁达,又自通医药、注重养生,应该是比较长寿

  宋代文豪苏东坡,为人心胸宽阔、乐观豁达,又自通医药、注重养生,应该是比较长寿的,却只活到66岁就病故了,未尽天年。他虽然仕途坎坷、几经磨难,可是没有死于“乌台诗案”,没有死于赤壁贬谪,也没有死于海南流放,却在回归养老常州时、染病自己吃错药而身亡,真是死得有些冤枉,让后人惋叹不已。

  关于苏东坡的病案,历史资料记载比较详细,清代医家多说是“感受暑湿而自用温补之误治”,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事实。但考之情理,我认为他之所以固执自病自诊、明明吃错药病情危重之后还自以为是,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归根结底还是东坡先生在医药方面名高自负而造成的。

  首先,苏东坡当时得的并非什么不治之症。那是宋徽宗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时值酷暑炎热。苏轼从海南贬谪地归来,与热情欢迎他的大书画家米芾一道乘船游太湖。兴之所致,他开怀纳凉、畅饮冰水,半夜即急泻不止,第二天就全身软弱乏力,疲惫不堪。这种情况本当严格禁食肥腻,宜服清热解暑之剂,但苏轼素来喜服温补之药,竟然选用黄芪等药熬粥服食。更有甚者,三日后米芾又设宴款待。盛情难却,苏轼赴宴之后,病势陡然加重,胸膈作胀,继而全身高热不退,齿间流血。这时他仍不问郎中,自己服用人参、茯苓、黄茋等温补补药,仅二十多天后就与世长辞了。后世医家认为他显然是因为天热冷饮宴食而患了痢疾,按林语堂的西医说法可能是阿米巴性的痢疾。这种病在古代当然算是比较厉害的,当年刘备的死就是“朕初疾但下痢耳!”。可那是三国时代,到了宋朝,中国的医学已经进步很大了,应该说这种病是已经有医药可治了。那么,苏东坡当时为什么没能得到有效的救治呢?

  起初当然是因为苏东坡以为自己精通医药,惯常自病自诊。这对于普通的头疼脑热未尚不可,但他在病情危重时还不请高明的专业医生来救治,这首先就得归因于苏东坡太自负于自己在医药方面的名望了。

  我们知道,古代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玩中医药,那不仅因为中医的理论阴阳五行辩证论治很对他们的学问,而中药采集炮制香气缭绕也颇有兴味。比如白居易、柳宗元以及后来的陆游、曹雪芹等都喜欢玩这一味,而苏东坡尤为出名。苏东坡一生热心于济世救人的医药学,与医药学家们交游甚厚。他不仅精研医理,还广求中药,除了有学术专著《苏学士方》流传于世外,尚有不少关涉医理医药的短文。他娴熟许多药方,常给人开方抓药。特别是元祐五年正月,杭州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当地医生都一筹莫展,苏东坡亲自开了一剂名叫“圣散子”的药方,百姓喝药防疫,“所全活者,至不可数”。所以民间欢呼“天降苏知州救民于危难”,一时名动天下,苏轼俨然成为文学与医学俱绝的跨界专家学者大师。就在他从海南归来甚至在生病期间,慕名找他开药方的粉丝还络绎不绝(当然也有是借此求字的)。有如此大的名望架着,苏东坡当然硬挺着也不好意思请别人。他自己不肯开口另请高明,别人当然也不好替他请,别的医生也不敢来为他治病。

  而另一方面,苏东坡对自己的医术也太盲目自信了。当他自服药散不但没能缓解病情,反而加重病危的时候,他还固执于自己对中医理论的研究,还认为自己开的药方是绝对正确的,拒绝别的医生和药方,连他的好友钱世雄提供的特效药也不吃,居然说:“此而不愈,在天也!非吾过矣”。于是他就躺着等死,只由几个和尚守着送他上西天。苏东坡这样做固然体现了他生死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的淡定人生态度,但是前提却是盲目自信,那就变成了一幕悲剧。

  我们说,中医这玩意儿,理论上具有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药方汤头也确有疗效,但诊断全凭望闻问切,比较间接、很难把握,要真正把病看准做到对症下药,是必须要有长期临床经验才能得心应手的。苏东坡自己也说过“学书废纸、学医废人”意思就是学医要看过很多病人才能行。东坡先生可谓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而且糊涂在自己生命攸关的当口。他当时就没想想,自己虽然精研医学理论,了解不少药方,也给人开过处方、名声在外,但自己平生毕竟是当官做诗文的,不是专们搞医药的,哪能真算是当世最高明的医生呢?即便多才多艺,在文学、诗词文赋、书法等多方面都能独步天下,也不一定能隔行跨界穷通医药学呀!更何况,再高明的医生也不能包医百病、也有看错病、用错药的时候,自己怎么可能就不犯错呢?

  苏东坡在生命垂危时还迷信自己不知反悟,实在是很不应该的。他这么能认定自己开的药就是世上最对症最正确最高明的药呢?设若苏东坡当时不那么自负声名,设若他不那么盲目自信,设若他在病情危重之后能面对现实清醒一点,认识到确实是自己错了,采用良医良药,很可能就不会白白送命了。

  然而生死不能重来,苏东坡以生命为代价留给后人的教训,是值得引以为戒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苏东坡怎么死的苏东坡何以吃错药误了性命
宋代文豪苏东坡,为人心胸宽阔、乐观豁达,又自通医药、注重养生,应该是比较长寿的,却只活到66岁就病故了,未尽天年。他虽然仕途坎坷、几经磨难,可是没有死于“乌台诗案”,没有死于赤壁贬谪,也没有死于海南流放,却在回归养老常州时、染病自己吃错药而身亡,真是死得有些冤枉,让后人惋叹不已。网络配图关于苏东坡的病案,历史资料记载比较详细,清代医家多说是“感受暑湿而自用温补之误治”,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事实。但考之情理,我认为他之所以固执自病自诊、明明吃错药病情危重之后还自以为是,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归根结底还是东坡先生在医药方面名高自负而造成的。首先,苏东坡当时得的并非什么不治之症。那是宋徽宗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时值酷暑炎热。苏轼从海南贬谪地归来,与热情欢迎他的大书画家米芾一道乘船游太湖。兴之所致,他开怀纳凉、畅饮冰水,半夜即急泻不止,第二天就全身软弱乏力,疲惫不堪。这种情况本当严格禁食肥腻,宜...
· 苏东坡的豁达
人世百态,千人千面,单以对待人生挫折、磨难各种不同的态度来看,有的能正确面对现实,更加坚强和潇洒;有的心里明白腿打摽;有的承受不了冷遇和白眼,走上歧途。应该承认,在不幸与磨难面前,表现豁达是值得人们崇尚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是善待冷漠、挫折、大度豁达的一面古镜,值得今人借鉴。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其词对后世与整个中国文学史卓有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屡遭挫折,备受坎坷。多次遭受陷害,几近身首异处。他一生颠沛流离,飘浮不定,但却没因此潦倒。正是迎着屡屡挫折,竟迸发出朵朵璀璨绚丽之花。像《东坡七集》、《朽木怪石图》、《竹石图》等名篇都成为千古绝唱。窥透他的艺术才能与超凡人格,更使后人深思的是,他精神心理上所具有的强韧耐力。随遇而安,遇乱不惊,开朗明快,善于及时恰当地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足以给后人精神上以启迪。包值一提的是,苏东坡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精辟的养生之道。他自编一套静心之功法:每...
· 苏东坡的微博时代
微博由美国twitter演变而来,这个词原是“鸟语”——“叽叽喳喳”之意,它的出现,宣告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吐口水的时代终于诞生了。其发明者雄心壮志令人崇拜,这个想法囊括了世上所有能跟互联网链接的设备。微博自然是口水场,只要不触高压线,随你怎么喷。如有哪位高人悟出其中的“钱景”,忽然造出一种新文体,如诗词歌赋之类,不定就成一代宗师了。近读《东坡志林》,屡为东坡的奇情逸志所叹服。他随手记下来的几十个字,最多百十来字,都富有高情,潇洒无以名状。苏东坡高徒黄山谷有《跋东坡<叙英皇帖>》谈到《志林》的由来,云:“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手泽袋盖二十余,皆平生作字。”苏东坡偶有所感,辄随手记下来,就像如今的写微博,写完就发表在私人的微博上——“辄付诸郎入袋中”。这些内容,从朝廷政治到地方民生,从梦里作诗到神仙鬼怪,从养生到乐死,无所不包无所不及。苏东坡本豁达高人,即在颠沛流离、危困苦厄中,也...
· 苏东坡和对联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人摇摇头,觉得苏东坡海口夸得太大了。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我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座,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苏东坡接过书后,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不认识的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沁(qìn)出了很多汗。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
· 苏东坡传——应试
在苏东坡兄弟年二十岁左右,已经准备好去赶考之时,不可免的事——婚姻问题也就来临了。他们若是未婚进京,并且一考而中,必然有女儿长成之家托人向他们提亲。那时有求婚的风俗。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待着考试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举子提亲。所以科举考试举行的季节,也是婚姻大事进行得活跃的季节。在父母的眼光看来,让儿子娶个本地姑娘,他们对姑娘的家庭知根知底,自然好得多。按照当年的风俗,青年的婚姻一向是由父母妥为安排,苏东坡年十八岁时,娶了王弗小姐。王弗小姐那时十五岁,住家在青神,在眉山镇南约十五里,靠近河边。次年弟弟子由成家,年十六岁,妻子比他小两岁。当然算是早婚,但是并不足为奇。从根本道理上看,早婚,当然并不一定像苏氏兄弟那么早,在选择与吸引合意的配偶时,可以省去青年人好多时间的浪费和感情的纷扰。在父母看来,年轻人若能把爱情恋爱早日解决,不妨碍正事,那最好。在中国,父母自然应当养儿媳妇,年轻的男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