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 大将周亚夫是怎样带兵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7
转发:0
评论:0
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大将周亚夫是怎样带兵的?,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周亚夫,西汉时期著名将领,汉景帝时爆发七王之乱,周亚夫临

  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周亚夫,西汉时期著名将领,汉景帝时爆发七王之乱,周亚夫临危受命,迅速平定了战乱。周亚夫又是怎么平定七王之乱的呢?

  有一句谚语叫:一头羊率领的狮群打不过一头狮子率领的羊群,说明战争中将领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二世纪,汉朝建立。汉朝政府与西部匈奴贵族通过联姻维持和平,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别人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起兵侵犯汉朝边境,杀人掠物,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来报警,远远近近的火光,连国都长安也望得见。汉文帝于是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军队去抵抗。为了保卫国都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到这些地方去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他先到灞上,刘礼和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就以盛大的礼仪迎接。汉文帝的车队闯进军营,没有受到任何阻拦。 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接着,汉文帝一行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看到远远有一队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夫。

  将士们披盔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先遣的官员威严地吆喝了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营门的守将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军令。将军没有下令,不能放你们进去。 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汉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营来劳军。”周亚夫下命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他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奔驰。”侍从的官员都很生气。汉文帝却吩咐大家放松缰绳,缓缓地前进。

  到了中营,只见周亚夫披戴着全身盔甲,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面前,拱拱手作个揖,说:“我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按照军礼朝见。” 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了欠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他的慰问。慰问结束后,汉文帝离开细柳,在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人员都愤愤不平,认为周亚夫对皇帝太无礼了。但是,汉文帝却赞不绝口,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棘门两个地方的军队,松松垮垮,如果敌人来偷袭,不做俘虏才怪呢。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怎敢侵犯他啊!”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

  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因为新立的皇帝年轻,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就阴谋趁机叛乱,夺取皇位。汉景帝任命周亚夫平叛。面对七王强大的联合攻势,周亚夫采取只守不攻的策略。有几次汉景帝下诏要他主动攻击叛军,他都拒绝执行命令。周亚夫深知叛军势头虽然强盛,但因为起兵不义,肯定不能持久。果然,时间稍久,叛军便急不可耐,先是多次挑战,周亚夫坚壁不应,继而又声东击西,又被周亚夫识破。

  最后,叛军被迫撤退,周亚夫乘机派精兵追击,大破叛军。刘濞逃跑途中被部下杀死。其他几位诸侯王见大势已去,也不得不先后自杀。

  七王之乱的平定,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造就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周亚夫平七王之乱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建立。汉朝政府与西部匈奴贵族通过联姻维持和平,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别人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起兵侵犯汉朝边境,杀人掠物,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来报警,远远近近的火光,连国都长安也望得见。汉文帝于是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军队去抵抗。为了保卫国都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到这些地方去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他先到灞上,刘礼和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就以盛大的礼仪迎接。汉文帝的车队闯进军营,没有受到任何阻拦。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接着,汉文帝一行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看到远远有一队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夫。将士们披盔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汉文帝的...
· 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是怎么死的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主的七国诸侯,不满汉景帝的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于是一起抱团组成联军对抗长安的中央王朝。汉景帝在诛杀献策削藩的晁错试图平息七国之乱失败后,下定决心起兵,统领汉军以及诸大将的就是周亚夫。周亚夫画像因为七国早先就已经约定好了,所以联合军队在叛乱的初期得以顺利进行,向西连拔数座城池。但是到了长安和东面诸侯之间的缓冲地带——梁国境内却是遇到顽强的抵抗,毕竟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但是梁国的城池坚固可靠,叛军一时半会儿攻克不下来,从而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过面临声势浩大的七国联军,梁王刘武也是心里发虚,一直催着周亚夫发兵救援。熟谙兵法的周亚夫认为此时的叛军气势过旺,正面与之相抗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就一直按兵不动,任梁王喊破喉咙也不行。不过周亚夫也不是一味无脑地等候叛军打累了,而是暗地里派兵攻占了叛军的粮草营,导致联军失去了供给,士兵们...
·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采取怎样的军事策略
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网络配图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主的七国诸侯,不满汉景帝的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于是一起抱团组成联军对抗长安的中央王朝。汉景帝在诛杀献策削藩的晁错试图平息七国之乱失败后,下定决心起兵,统领汉军以及诸大将的就是周亚夫。因为七国早先就已经约定好了,所以联合军队在叛乱的初期得以顺利进行,向西连拔数座城池。但是到了长安和东面诸侯之间的缓冲地带——梁国境内却是遇到顽强的抵抗,毕竟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但是梁国的城池坚固可靠,叛军一时半会儿攻克不下来,从而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网络配图不...
· 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是谁?除了周亚夫还有他!
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是谁?除了周亚夫还有他!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联合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这六位宗室诸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场西汉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叛乱,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就被平定。汉景帝能在短时间内平乱,名将周亚夫功不可没,这位再造汉室江山英雄也从此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景仰,其实,平定七国之乱的汉朝功臣中,除了周亚夫之外,还有一位宗室功臣,他就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正是刘武在梁国的坚守,为周亚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后得以顺利平定叛乱!刘武剧照刘武是汉文帝次子,汉景帝的同母弟弟,母亲是大名鼎鼎的窦太后,即近些年在多部影视剧镜的传奇女子窦漪房。窦太后宠溺刘武,甚至想让刘武成为皇位继承人,当然,这并非窦太后异想天开,而是缘于汉景帝醉酒后曾说过传位给弟弟,但窦太后信以为真,多次催促景帝...
· 汉朝名将周亚夫到底是如何平定七国之乱的?
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网络配图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主的七国诸侯,不满汉景帝的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于是一起抱团组成联军对抗长安的中央王朝。汉景帝在诛杀献策削藩的晁错试图平息七国之乱失败后,下定决心起兵,统领汉军以及诸大将的就是周亚夫。网络配图因为七国早先就已经约定好了,所以联合军队在叛乱的初期得以顺利进行,向西连拔数座城池。但是到了长安和东面诸侯之间的缓冲地带——梁国境内却是遇到顽强的抵抗,毕竟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但是梁国的城池坚固可靠,叛军一时半会儿攻克不下来,从而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