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有李卫吗?雍正时期大臣李卫的生平简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3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的李卫: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人(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雍正时期,与鄂尔泰,田文镜并称为“三大模范”。李卫康熙年间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李卫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乾隆三年病逝,谥敏达。李卫并不是出身于市井的小混混,而是江苏丰县一家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识字不多,好习武,武艺精湛,善于治盗。史载“凡盗之巢薮、火伴,访制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并往调教,即时擒获。康熙五十六年,李卫花钱捐了一个官。《清史稿·李卫传》载: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据《小仓山房文集》载,李卫在户部供职期间干了一件让当时还是亲王的胤禛刮目相看的事:当时分管户部的一位亲王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李卫屡次谏阻都不听,于是在走廊上置一柜,写着“某王赢钱”,使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雍...

  历史上的李卫: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人(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雍正时期,与鄂尔泰,田文镜并称为“三大模范”。李卫康熙年间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李卫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乾隆三年病逝,谥敏达。

  李卫并不是出身于市井的小混混,而是江苏丰县一家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识字不多,好习武,武艺精湛,善于治盗。史载“凡盗之巢薮、火伴,访制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并往调教,即时擒获。

  康熙五十六年,李卫花钱捐了一个官。《清史稿·李卫传》载: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据《小仓山房文集》载,李卫在户部供职期间干了一件让当时还是亲王的胤禛刮目相看的事:当时分管户部的一位亲王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

  李卫屡次谏阻都不听,于是在走廊上置一柜,写着“某王赢钱”,使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雍正十分看重李卫“勇敢任事”的优点,一继位就任命李卫为云南道盐驿道,次年擢升为布政使掌管朝廷重要税源的盐务。

  雍正三年 1725年又被擢升为浙江巡抚兼理两浙盐政,雍正五年,李卫“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翌年,朝廷又以“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又“非戢盗之才”为由,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节制。”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雍正十年又内召署理刑部尚书,寻授直隶总督。

  李卫在浙江期间,雍正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在到浙江之前,浙江巡抚曾试图推行,因地主土豪的阻挠而作罢。其上任后,明确表示了坚定的改革决心。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在任上制止了一些富户刻意制造的骚乱,自此“摊丁入亩”得以实施。

  雍正枥力称赞李卫,甚至在奏折上批道“此筹是,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此时,天下督抚与朕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雍正七年(1729年)正月到九月,其侦破了一起以江宁人张云如以符咒迷惑百姓的反清复明集团,张云如与其党甘凤池、陆同庵、蔡思济、范龙友等人被逮捕。

  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在随皇帝拜谒泰陵时,突发肝病,十月,乾隆帝允准其解任调养。然而未及还乡,即吐血身亡,年五十二岁。乾隆帝深为悼念,遂谕曰“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谥号“敏达”。

  由于李卫的传奇身世,他的故事近年不断被改编成为电视连续剧,从《雍正王朝》之后起,计有:《雍正红人》又名《李卫当官》、《李卫当官2》、《李卫辞官》、《宫锁珠帘》等,在两岸三地都大受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史上有李卫这个人吗?李卫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人(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雍正时期,与鄂尔泰,田文镜并称为“三大模范”。李卫康熙年间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李卫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乾隆三年病逝,谥敏达。李卫并不是出身于市井的小混混,而是江苏丰县一家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识字不多,好习武,武艺精湛,善于治盗。史载“凡盗之巢薮、火伴,访制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并往调教,即时擒获。康熙五十六年,李卫花钱捐了一个官。《清史稿·李卫传》载: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据《小仓山房文集》载,李卫在户部供职期间干了一件让当时还是亲王的胤禛刮目相看的事:当时分管户部的一位亲王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李卫屡次谏阻都不听,于是在走廊上置一柜,写着“某王赢钱”,使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雍正十分看重李卫...
· 清朝名臣李卫的生平简介李卫结局如何?
都说雍正皇帝有四大宠臣,他们分别是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李卫,四人中只有李卫得以善终。张廷玉虽然活到了乾隆登基之后,但他晚景坎坷,多惹乾隆不快,以至于还被削爵,最后以84岁高龄死在了家中。至于隆科多,雍正把隆科多叫舅舅,雍正能登上皇位,隆科多出力不少,可同时,隆科多做了不少贪赃枉法的事,最后雍正罗列其四十一条大罪,被囚禁在畅春园中一直到死。年羹尧就更不用多说了,他是雍正最器重的武将,可后期因为手握军权,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惹怒了雍正,最终雍正列出他九十二条大罪,年羹尧自尽而亡。和以上三位比起来,李卫的结局好太多了,他是怎么做到的?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的富裕人家,他的家世背景并不显赫,官位还是花钱捐来的呢。李卫没有读过多少书,他大字不识几个,据说后来办案全靠师爷等人起草公文奏章读给他听,他口述意见,每次都能切中要害。康熙五十六年,刚满三十岁的李卫捐资员外郎,不久就进入朝廷,做了兵部员外郎。捐...
· 总督李卫简介李卫是怎么死的?
李卫是清朝中期著名冠岩,官至总督,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深受皇帝信任和百姓的爱戴。他康熙朝进入官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刚直不阿,为民请命,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六年,李卫在江苏丰县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家出生。三十岁的时候,李卫通过捐资,得员外郎的职位,任兵部员外郎,正式步入仕途。两年后,迁户部郎中。康熙帝去世,雍正皇帝去世,李卫由此受到重用,初时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还没有到任便改任云南盐驿道。在云南任职期间,李卫颇有政绩,所以一年后就升任为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仍然兼管盐务。两年后,李卫任浙江巡抚职位,兼任任两浙盐政使。看李卫的任职经历,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李卫有长期管理地方盐政事务的工作。初时任云南盐驿道就不多说,但是他一年迁布政使,两年迁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使。升迁速...
· 总督李卫简介李卫是怎么死的?
李卫是清朝中期著名冠岩,官至总督,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深受皇帝信任和百姓的爱戴。他康熙朝进入官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刚直不阿,为民请命,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六年,李卫在江苏丰县一个家境富裕的人家出生。三十岁的时候,李卫通过捐资,得员外郎的职位,任兵部员外郎,正式步入仕途。两年后,迁户部郎中。康熙帝去世,雍正皇帝去世,李卫由此受到重用,初时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还没有到任便改任云南盐驿道。在云南任职期间,李卫颇有政绩,所以一年后就升任为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仍然兼管盐务。两年后,李卫任浙江巡抚职位,兼任任两浙盐政使。看李卫的任职经历,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李卫有长期管理地方盐政事务的工作。初时任云南盐驿道就不多说,但是他一年迁布政使,两年迁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使。升迁速...
· 揭秘雍正与李卫李卫是怎么死的
雍正李卫雍正是清朝的皇帝,在争夺皇位的时候,雍正并没有多少势力,因此他对待自己的家奴也是非常上心,让这些家奴参与皇位的秘密争夺。李卫就是雍正的家奴,在雍正去往江南的时候被雍正收入府中。李卫故居雍正李卫有着很好的关系,李卫的妻子翠儿是雍正府中的下人女子,雍正看到李卫和翠儿情投意合,就促成了他二人的因缘。李卫当上大官以后,有一次雍正前往李卫的辖地视察,在李卫家中见到他夫妻二人正在吵架,就询问了情况。从这里看出,雍正对待李卫夫妇二人是很关心的。雍正李卫的关系一直很好,在雍正的家奴中,同样有一名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名为年羹尧,年羹尧平定西北,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却骄奢淫逸,纵容手下犯错误,因此雍正帝对其非常不满。最后,雍正帝将年羹尧赐死。而李卫却与年羹尧的性格不同,李卫虽然做的官很大,但是却不傲慢,虽然他有些小毛病,但是对于皇权的尊严并没有构成侮辱,因此得到了雍正帝的喜爱。在李卫晚年的时候,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