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盗墓史上六宗罕见“辱尸”案是哪几件?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33
转发:0
评论:0
中国盗墓史上六宗罕见“辱尸”案是哪几件?,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辱尸”事件当属伍子胥的“鞭尸三百”。面对楚平王的尸体,泄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辱尸”事件当属伍子胥的“鞭尸三百”。面对楚平王的尸体,泄忿心切的伍子胥没有在楚平王活着的时候完成报仇计划,终于在他死后实现了“教训”目的。

  报仇雪恨:伍子胥“鞭尸三百”

  伍子胥辱尸的经过,《吴越春秋》有清楚的记载,“吴王入郢,止留。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这段记载颇为形象:伍子胥在朝楚平王的尸体抽了三百大鞭后,还左脚踩住其肚子,右手捏着他的眼睛,指责他为什么听信谗言,把他的父亲、哥哥冤杀了。对于伍子胥的辱尸行为,有不少人同情他,认为情有可原,报仇嘛。实际上从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来讲,即使死者生前再有过,对其尸体下“毒手”都是不道德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对伍子胥的行为表达了否定的观点,“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从史料中看,伍子胥不只“鞭尸三百”,还把楚平王的老婆给了。《汉书》记载,“(伍子胥)败楚师,屠郢城,妻昭王母。”昭王,即平王的儿子,“昭王母”自然就是楚平王的老婆。可见,伍子胥真的是“狠角色”。

  争田夺产:齐懿公对尸施“刖刑”

  伍子胥为春秋末期人,吴国大夫。他掘墓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报复让他家破人亡、被迫远走它乡的楚平王。在伍子胥所处的时代,这类“辱尸”现象时常发生。除了伍子胥的“鞭尸”,史上还记录有“刖足”的事件。这事发生在“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姜小白之子齐懿公的身上。齐懿公名字叫姜商人,尚未称王时与大夫邴歜争夺田产,结果时大商人管仲将其断给了邴歜。怀恨在心的齐懿公即位后,不只夺回了邴歜的田产,还把邴歜的墓掘开,拖出尸体“而刖之”。“刖”什么意思?《周礼?司刑》称,“断足也。周改髌作刖”,是古代的一种酷型。齐懿公还忌恨管仲,把管仲的封邑都收回了。

  齐懿公作出这种事情并不偶然,其王位就是通过手段得来的。齐桓公有姜元、姜雍、姜潘、姜商人等多个儿子,由于没有处理好承继关系,齐桓公死后,兄弟间互不服气,为王位争得不可开交,以致于齐桓公的尸体一直没有人问事,结果生的蛆都爬出了窗外。后姜潘得位,史称齐昭公。齐懿公的王位是从齐昭公儿子的手里夺来的,他将齐昭公的儿子杀死了。齐懿公生性残暴,荒淫无度,还霸占手下臣子的老婆,很不得人心,系无德之君。后来邴歜的儿子丙戎为报父遭辱尸之仇,乘齐懿公出游时合谋杀了他,掘墓者最终自己也没有好下场。

  色胆包天:赤眉军“奸吕雉尸”

  盗墓也叫掘冢,在汉代属“奸事”之一,是一种违反人伦的不道德行为。事实上,后来真的出现了盗墓“奸事”:掘墓盗陵者在掠窃珠宝外,还要奸尸。其中最让人不齿的当属刘邦的老婆吕雉遭赤眉军辱尸体一事。《后汉书?刘宣子传》记载,赤眉军进入关中,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把西汉帝王陵寑作为发泄的对象。赤眉军顶风冒雪赶到今天陕西咸阳附近,“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吕雉是61岁时病死的,赤眉军掘陵时距离吕雉下葬的公元前180年已有200多年。称奇的是,吕雉仍如活着时一样,因为对西汉王朝憎恨才起义的农民兄弟动起了歪念,色胆包天,淫而后快。从现代医学上看,奸尸行为是一种变态,受害的多是女性,系恋尸癖使然。现在仍不时有奸尸一类的新闻出现,如殡仪馆男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奸尸,杀人犯行凶后对女尸兽性大发。但吕雉的尸体在二百年后被污辱,似乎不属“癖”这种病态行为,非病态心理使然,也许是盗墓者的征服欲诱导了这种行为。据说,当年慈禧的棺椁被孙殿英手下盗掘开后,见她栩栩如生,有兵士也欲奸尸,因尸体快速风化变形而作罢 。

  迷信药用:兵士分食“人肉干”

  中国人对尸体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对长久不腐烂的尸体持一份好奇和崇尚,在民间甚至有用尸骨做“药引”的传闻。在“辱尸”事件中,最荒唐的应该是分食尸体的记录。在中国历史上,“食人肉”的现象不是没有过,也不是一起两起。据说,隋末的诸葛昂、高瓒两个人就嗜食人肉。诸葛昂请高瓒,逮来双胞胎小孩杀掉,做成“双子宴”,一起享用;诸葛昂回请时则把自己的爱妾蒸熟给高瓒吃。在民间,为了度饥荒,还有互相交换小孩食用的记录。但把墓中盗出的尸体分而食之的则十分罕见,如奸污吕雉的尸体一样不可思议。

  宋人刘敬叔撰写的《异苑》一书中有一个故事:“元嘉中,豫章胡家奴开邑王冢,青州人开齐襄公冢,并得金钩,而尸骸露在岩中俨然。兹亦未必有凭而然也,京房尸至义熙中犹完具,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食之。”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在被盗掘开的墓中发现了一具很完整的未腐尸体,时人迷信这“人肉干”的药用价值,于是把尸体切成多块,分掉抢吃了。这倒与鲁迅在其作品《药》中所写的“人血馒头”能治肺结核病一事,有几分相似 。

  镇本邪念:恶僧制“颅骨饮器”

  “辱尸”,最常见的方式是将尸体拖出棺椁,置于荒郊,放在日下暴晒,名叫“戮尸暴骸”之刑。这种“辱尸”方式与民间常说的“不得好死”是一个思维,让墓主在死后也没有好下场,遭羞辱。如北宋帝王陵寑让北金国政权和伪皇帝刘豫掘开后,尸骨都被拖出来扔到陵外,导致山野白骨遍野。当时南宋是赵构在当皇帝,他听闻后派手下大臣偷偷潜回巩义祖陵区查看,结果看到哲宗赵煦的尸骨遭“暴骸”。这其实还不是最过分的“辱尸”行为,最令人发指的当算盗掘南宋帝王陵寑的西域僧人杨辇真珈,将帝、后们的骨骸全部掘出,弃之荒野后,或与兽骨混在一起。还把理宗赵昀的头颅摘下来,带回元都城镶银涂漆,制成盛酒的器具使用,后来朱元璋灭了元朝后,将颅骨带回南方入葬了。这个事件在不少史书上都有记载,《明史》的记载如下:“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杨辇真珈如此行径引起公愤,其行为目的大概是想破坏赵家的真龙命脉,坏其风水,即所谓“镇本”。另外杨辇真珈身有恶僧的特征,将颅骨当吉祥物来玩了。当年等少数民族有用人骨、人皮制作器皿、装饰物的不良习俗。但不论持什么样的目的,杨辇真珈的行为都是元朝中央政权对中原汉人犯下的滔天大罪。

  心病狂:盗贼剖皇后肚皮

  从中国盗墓史上看,盗墓者的动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伍子胥、齐懿公所谓的“报复”;二是坏人祖坟风水,如上面的杨辇真珈;三就是盗取珠宝,从死人手里“借钱”。早期的盗墓者以前两种目的为主,而后来盗墓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则集中表现在第三方面。因为在秦汉以后,真正的“厚葬”才算开始,远古时期甚至没有陪葬品的概念。由于中国古代人相信,口鼻等窍门塞紧了可以让灵魂附身,获得永生,而让死者口中含“夜明珠”一类的宝物,则是这种丧葬观中下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有条件的帝王还要身着金镂玉衣赶天堂,将这种丧葬观发挥到了更为奢华的地步。盗墓中,“辱尸”现象本来就很多,尸体内外再有宝物,这下想有一个完尸就更困难了。如,慈禧、乾隆的陵寑被现代大盗贼孙殿英部下掘开后,他们的尸体全被损坏了,嘴都被抠坏。

  令人摇头的当是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尸体遭辱情形,真的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阿鲁特氏(1857-1875),14岁时由慈禧太后选定进宫,与同治的感情很深,夫妻恩爱,为人也不错。由于不随流合污,不善讨好,看不惯慈禧的霸道,受到 慈禧冷落。民国版《清史稿》认为,阿鲁特氏是一个颇不幸的女人,在同治死后不满百日,她愤然自杀于储秀宫。但想不到,这么正派、刚烈的女人未能好死,死后也未能安宁。盗掘阿鲁特氏和同治合葬墓惠陵的是一伙现代盗贼,出于寻找珠宝的目的,阿鲁特氏的尸体被拖出棺外扔在地上,身上的衣服被剥光了。听说她是吞金自杀的,这伙贼人又把她的肚子剖开寻宝,场景惨不忍睹,命运对这位皇后太不公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史上名人盗墓案
在中国,历朝历代对掘坟盗墓行为,皆视为大逆不道,要处酷刑的。就制度上来说,明朝不只帝王陵寝规制有了创新,保护陵寝的制度也是最为完备的,而且量刑很重。据《明会典刑律条》:“凡谋反及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凡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人官;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下条准此)。知情故纵、隐藏者斩。有能捕获者,民授以民官,军授以军职,仍将犯人财产合计充赏。知而首告,官为捕获者,只给财产。不首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从上面的规定看,对谋毁山陵(盗墓)的惩罚是相当相当严厉的,共谋者要被一块一块割肉,即“凌迟”处死,父兄、妻女,甚至连堂兄弟都要遭殃,一块跟着死,最宽容的也要“流三千里”,...
· 中国历史上12大名人盗墓案(图)
在中国,历朝历代对掘坟盗墓行为,皆视为大逆不道,要处酷刑的。就制度上来说,明朝不只帝王陵寝规制有了创新,保护陵寝的制度也是最为完备的,而且量刑很重。据《明会典刑律条》:“凡谋反及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凡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人官;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下条准此)。知情故纵、隐藏者斩。有能捕获者,民授以民官,军授以军职,仍将犯人财产合计充赏。知而首告,官为捕获者,只给财产。不首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从上面的规定看,对谋毁山陵(盗墓)的惩罚是相当相当严厉的,共谋者要被一块一块割肉,即“凌迟”处死,父兄、妻女,甚至连堂兄弟都要遭殃,一块跟着死,最宽容的也要“流三千里”,...
· 中国历史上十二大名人盗墓案
中国历史上十二大名人盗墓案倪方六在中国,历朝历代对掘坟盗墓行为,皆视为大逆不道,要处酷刑的。就制度上来说,明朝不只帝王陵寝规制有了创新,保护陵寝的制度也是最为完备的,而且量刑很重。据《明会典・刑律条》:“凡谋反及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凡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人官;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下条准此)。知情故纵、隐藏者斩。有能捕获者,民授以民官,军授以军职,仍将犯人财产合计充赏。知而首告,官为捕获者,只给财产。不首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从上面的规定看,对谋毁山陵(盗墓)的惩罚是相当相当严厉的,共谋者要被一块一块割肉,即“凌迟”处死,父兄、妻女,甚至连堂兄弟都要遭殃,一块...
·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盗墓者挖掘出的中国最奇史书是哪本?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盗墓者挖掘出的中国最奇史书是哪本?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虽然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很多优秀的史学家,但这些正史史料大部分都是由专门的史官记录整理的,比如现在公认的正史是二十四史,一般都是由下一个朝代总结记录上一个朝代的经验教训,帝王功过,因年代距离较近,所以大部分史料也更可信一些。我国第一部公认的正史是《史记》,成书于西汉武帝时期,作者为司马迁,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是否靠谱的问题,历来为各朝各代的史学家争论不休,关于这点我的观点是距离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越近的史料越真实,司马迁记载商周及商周之前的上古历史就如同我们看三国历史一般,距离尚有千年之遥,难免有遗漏或记载不清的情况出现。我们想要更清楚的了解上古历史就必须找到年代更相近的史书,但...
· 中国历史上的“六圣”是哪六圣?
我国历史上,从西汉到盛唐出现过“史圣”“草圣”“医圣”“书圣”“画圣”和“诗圣”。被后人称为“六圣”。史圣:汉武帝时代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自幼读史,20岁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博览广闻,历尽艰辛,终于著成不朽的历史名著《史记》。草圣:汉朝末年三国初年张芝擅章草(旧隶的草体),据说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时人称之为“草圣”。医圣:建安时期的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学家必读的经典,被称为“医圣”。书圣:东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创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被后人称之为“书圣”。画圣:盛唐时人吴道子擅长佛道画,所画人物“毛根出肉,人健有余”,他在寺观图画壁300多间,画中人物奇形异状,无一相同,被时人称为“画圣”。诗圣:和吴道子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其诗“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一生写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