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史上最强悍的十大老将:中国真正的战神!
记得三国里的黄盖、黄忠等都是老将,要知道古代人寿命短,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是按现在的标准,六七十岁也很难骑马征战,况且在古代冷兵器靠武力征战的年代?但是历史上真的就有这十位老将直到暮年也在猎猎战场上挥洒了他们执着和鲜血!老当益壮!
1、邓子龙:年过七十阵亡露粱海战
邓子龙,明代抗倭名将,官至副总兵。一生征战,先后在福建抗击倭寇,在云南边境抗击缅甸侵略。万历二十六年,邓子龙领水军援朝抗日,与朝鲜统制使李舜臣为前锋,在釜山南海与日军激战。年过七十而勇气弥厉,直前奋击,杀敌无算,最终不幸阵亡。朝鲜为之立庙,世代祭祀。
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很快占领朝鲜全境,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明朝政府派出援兵进行干预,并将日军击退压缩在沿海一线。为了给日军致以沉重打击,明朝政府决定组建海军,并由已解甲归田的老将邓子龙出任明朝水师副总兵,率领中国水师援朝抗倭。在1598年11月18日至19日进行的决战——露梁津大海战中,邓子龙督水军千人、战舰三艘,充当前锋,隐伏于露梁津海峡北侧。当日本援军进入伏击海域时,他迅猛出击,断敌退路。日军反扑,68岁的老将邓子龙亲率200名勇士跃上朝鲜战船,与日军拼搏,壮烈牺牲。
邓子龙还救过清太祖的命,当时成为整个清代皇室顶礼膜拜的保护神 。
邓子龙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面临内忧外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当时中国沿海饱受日本倭寇和海盗的侵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很大损失。邓子龙毅然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中,率领江西官兵进驻福建泉州一带,英勇抗击倭寇达十余年,先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大小数百战,屡立战功。他先后受陈晋德、吴桂芳、殷飞茂、郭成、张元勋等文武官员的器重,一步步由一名下级军官成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将领,他的许多军事思想和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万历二年(1574)抗倭战争基本结束以后,邓子龙被调回江西,先后任抚州把总、鄱阳守备,并在江西铜鼓一带成功平定了李大銮起事。在巡抚潘季驯的举荐下,邓子龙由铜鼓石守备升任浙江参将,巡视宁波一带海防。万历九年(1581),邓子龙奉命进入黔任武靖参将,一举平定了“五开兵变”,威名传播大江南北。
万历十一年(1583),缅甸东吁王朝在统一全缅以后,不断发动侵袭中国云南边境的战争,蚕食中国领土。在云南巡抚刘世曾和巡按董裕的请求下,明神宗命令邓子龙率军三千驰援云南。邓子龙到达云南前线以后,积极进行防御作战,先后取得了姚关偃草坡、攀枝花、湾甸、耿马三尖山等战斗的胜利,并配合随后到达的刘 部乘胜追击,长驱而入,攻下缅甸副都阿瓦,沉重打击了缅甸侵略者的气焰。
邓子龙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在云南边境指挥了多次御缅战斗,使缅甸侵略者不敢越边境一步,为巩固边疆、建设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1592年,日本太阁(亦即太上关白)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并很快占领朝鲜全境,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明朝政府派出援兵进行干预,并将日军击退压缩在沿海一线。为了给日军致以沉重打击,明朝政府决定组建海军,并由已解甲归田的老将邓子龙出任明朝水师副总兵,率领中国水师援朝抗倭。在1598年11月18日至19日进行的决战——露梁海战中,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将与朝鲜民族英雄、水师统制使李舜臣不幸阵亡,壮烈牺牲。两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邓子龙善书法、好吟咏,著有《风水说》、《阵法直指》和《横戈集》。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贵州、云南一带均有许多邓子龙的遗迹保存至今,在他的家乡,其墓地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地方和著名品牌均以邓子龙命名,邓子龙的英名至今远扬,深受世代丰城人民的崇敬。
2、俞大猷:抗倭名将 78岁仍领兵训练
俞大猷,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志”,“忠诚许国,老而弥笃”。俞大猷不但长于军事,且精通六经,有着重要的军事思想,亦有诗文传世。
元末起至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撅。至明中后期,倭祸严重,江浙首当其冲,受害最烈。为消灭倭寇,明朝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开始委派官吏,加强海防,展开抗倭斗争。由兵部推荐,诏移出身贫寒、靠战功擢升为广东都指挥佥事的俞大猷从广东带兵到浙东、苏南平倭,受命为宁(波)台(州)参将。在浙东平倭战役中,俞大猷“先计后战,不贪近功”,重创倭寇。
倭寇在苏、浙惨败后,便南窜闽、粤,倭患重心移到福建,“北自福宁,南及漳、泉,沿海千里,尽为贼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倭寇侦知戚继光在福建平倭胜利后回师浙江,又凑集兵力1万多人,重新进犯福建,攻陷兴化。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赣南调回俞大猷提升为福建总兵官,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戚、俞与刘显兵分三路,歼敌2200多人,取得兴化平倭大捷,这也是福建抗倭斗争的最大胜利。战后,嘉靖皇帝听信谗言,赏罚不公,对俞大猷仅“赉币银四十两”,俞大猷对此仍淡然处之。
晚年,俞大猷命运依然坎坷,几起几落。万历八年卒于家中,年七十八,直至死前还在领兵训练。
3、杨业:年近花甲陷敌营身死
杨业,本名重贵,又名继业,宋朝名将。他20多岁便入仕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后北汉战败,杨继业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久闻其勇名,派人前去劝降,杨继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终于投降宋朝。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契丹击破。后来就有了一旦契丹见到杨继业的军旗,即立刻退兵的轰动名声。人们给杨继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另外两路战斗不力,宋军败势已定,决定撤退。潘美、杨业一路人马同时还要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撤退到狼牙村时,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监军王侁却说杨业惧怕敌人,迫使其出战。杨业明知必败,只得嘱托潘美派人接应,以挽回败势。
遭到辽军伏击后,杨业带兵且战且退,却不见有人接应。原来王侁怕杨业战胜抢攻,竟令潘美带援军撤离。听闻杨业失利后,竟命全军逃跑。杨业无力回天,全军覆没,自己身负十多处伤,被辽军施冷箭俘虏。辽将劝降,杨业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遂三日而死,时年约59岁。
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
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之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三日而死。
关于其死因,还有另一个说法:相传,汉武帝时骑都尉李陵率军由肃州北出居延海抗击匈奴,大获全胜,班师凯旋后见花城湖一带水草茂密,四面沙丘回护,是个屯兵的好地方,便下令在此驻扎。一日,李陵举目南望,远处祁连雪山皑皑生辉,近处烽燧岿然耸立,想到征战匈奴的赫赫功绩,不禁豪情顿生,萌发了勒石记功的念头。于是,命令全军将士日以继夜轮班运土填湖,夯筑了一座黄土墩台,李陵亲笔书写了“誉满边关”四个大字,署名“骑都尉李少卿题”,然后刻字勒石,立于墩台之上。匈奴早就探知消息,趁机起兵反攻,李陵急忙督军迎击。由于士卒长时间填湖筑台,劳累过度,士气低落,而匈奴兵强马壮,攻势凌厉,汉军很快就溃散兵败。李陵力竭而被单于生擒,只得降服。汉武帝闻讯后,把李陵家满门处斩。
4、郭子仪:68岁深入回纥军孤身退敌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是唐朝著名将领,中兴重臣。史书上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30年。"这个评价并不为过。尤为难得的是,他终其一生"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实为人臣楷模。
郭子仪在唐朝历史上的第一件大功是平定安史之乱。叛乱初期,郭子仪被调任为朔方(驻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节度使,奉命进击叛军。他不负众望,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在嘉山(在今河北曲阳县东)大败叛军另一主将史思明。接着,他指挥大军,收复了洛阳、长安。
在郭子仪晚年,其原部下平定仆固怀恩因不满朝廷起兵反叛。怀恩是当世猛将,朝中无人可敌,只好请郭子仪前去平叛。怀恩的部下都曾经跟随过郭子仪,听到郭子仪要来,发生了分化,互相攻杀,军队大乱,仆固怀恩无奈,只好率300亲兵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郭子仪到达汾州(今山西汾阳县),怀恩的部下纷纷归顺,河东局势安定。
仆固怀恩心中不服,于是向吐蕃、回纥(族及其他民族的前身)借来10万大军,从灵州向长安进攻。朝中文武百官,又是一筹莫展,皇帝惴惴不安,立即让郭子仪率军出镇奉天(今陕西乾县)。仆固怀恩率领10万大军,横冲直撞,旁若无人,来到奉天,只听战鼓咚咚,杀声震天,奉天城外,唐军摆成一字阵势,非常严整,当中竖着一面帅旗,随风飘扬,旗上大书一个"郭"字。吐蕃、回纥兵一听郭令公的大名,都吓得丢盔卸甲,四散逃跑。仆固怀恩只好带领残兵败将,退回灵州,郭子仪不战而胜。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怀恩不甘心失败,又勾引吐蕃、回纥、吐谷浑以及山贼等30万军队,先出兵侵掠同州,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从河中回来,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抵御贼兵。郭子仪一军仅1万多人,被敌重重包围在泾阳。时年68岁的郭子仪趁仆固怀恩在军中暴病身亡之机,亲身前往回纥说和。因为他在回纥的威信极高,被回纥人称为“郭令公”。看到自己仰慕中的偶像郭子仪竟然亲自只身前来,回纥人非常感动,当即和郭子仪军队联合,大败吐蕃。
公元780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次年,郭子仪去世,赐谥忠武,追赠太师。
5、李靖:年逾花甲出击吐谷浑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长安被俘,李渊欲杀之,在李世民说情下幸免一死,于是随李世民,在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授为开府。
作为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李靖一生征战,其最辉煌的战果是为大唐击灭东。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决定大举反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兵10万,分六道出击。贞观四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精骑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汉的牙帐所在地定襄。太宗称赞说:“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于是进封李靖为代国公。二月,李靖又率一万精骑突袭阴山,俘虏兵一千余帐。接着趁大雾向铁山急进,一举攻破颉利可汉的牙帐,生擒颉利可汉,为患中原多年的东从此灭亡。李靖因灭东之功,获加光禄大夫,拜尚书右仆射。
贞观八年(公园634)十月,担任宰相职务的李靖以足疾辞任。未过两月,吐谷浑进犯凉州。年逾花甲的李靖顾不上足疾与年事已高,请求挂帅亲自远征。他一路踏着冰雪,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翌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大败吐谷浑,首战告捷。李靖决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不久,山穷水尽的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平定了吐谷浑。李靖主动请缨出征,太宗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大军征讨土谷浑。贞观九年,李靖在积石山大败土谷浑军,土谷浑可汗伏允被杀,其国土尽归唐朝。贞观十一年,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
6、黄忠:定军山一击决胜
蜀汉名将黄忠,由于《三国演义》和京剧谭派名戏《定军山》众塑造的形象,在民间也已成了老将军的代名词。
黄忠到底老不老?从关羽关二爷一句不屑的“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来看,黄忠的确是一员老将。《三国志》说他“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亦可见其勇。
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及法正进驻陕西阳平关。刘备与陕西汉中曹军对峙。黄忠随从刘备,于定军山连斩曹操二将。特别是“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击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使得曹军惨败,黄忠名声大震。
早期经历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攻入长安。荆州刺史刘表出任荆州牧。刘表驻军襄阳,即湖北襄樊。黄忠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黄忠随从刘表侄子刘磐。刘磐驻军长沙攸县,即湖南攸县。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刘磐与东吴孙策交战于艾,即江西修水,黄忠随从刘磐。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刘表病死。曹操降下荆州后,以黄忠代理裨将军,仍然在长沙郡仕官,归长沙太守韩玄统属。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刘备与孙权组成联军大败曹操军,曹操北归,刘备趁机占领荆州,率领赵云等将南征长沙。长沙太守韩玄向刘备投降。黄忠随从韩玄投降。
收川立功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刘备经益州牧刘璋部将法正作向导,进驻葭萌,即四川广元。黄忠与庞统魏延等随从刘备。刘备于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黄忠与卓膺率兵自葭萌向刘璋进兵,刘备先引兵到关中,后与黄忠军回合,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一路进攻到涪城。刘璋派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等前来阻挡,都被攻破,黄忠与魏延随刘备进攻绵竹,绵竹守城将领李严丶费诗等向刘备投降,黄忠随刘备率军进围成都,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包围成都。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包围成都十几天,刘璋投降。黄忠被任命为讨虏将军。
定军扬威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及法正进驻陕西阳平关。刘备与汉中曹军对峙。黄忠随刘备出征。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军与夏侯渊交战,夏侯渊所率兵马都是精锐,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将夏侯渊斩杀于定军山。张飞妻子夏侯渊女儿安葬夏侯渊。同年,刘备称汉中王,以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八月,黄忠去世。有一子黄叙,英年早逝,无后。
7、马援:花甲出征 马革裹尸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后汉书·马援传》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对马援“平定西羌,远征交趾,驻军边塞,平乱武陵”,褒誉有加。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五溪蛮(武陵有五溪,即雄溪、门溪、西溪、潕溪、辰溪,为少数民族(古代称“蛮夷”)聚居之地,故称“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光武帝考虑他年事已高,没有答应他的请求。马援当面向皇帝请战,说:“臣尚能被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试,马援披挂上马,威风凛凛。刘秀赞为“矍铄翁”,同意他率部出征。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马援驻军下隽县,决定选择“路近而水险”进军壶头山的路线,以为取得壶头山,就扼住“蛮夷”的咽喉,充县之敌可不攻自破。三月,汉军进至壶头山下,“蛮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适值暑热,士卒多疫死,马援也病,遂困。乃凿岸为室,以避暑气。“蛮夷”往往升险鼓噪,马援辄曳足以观之。不久,马援病死,实现了“马革裹尸”的夙愿。
8、赵充国:76岁统兵平定诸羌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原籍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后来移居到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赵充国的父亲叫赵君育,生了赵充国和赵子声兄弟两个,二人均有建树,特别是赵充国,善长骑射,沉勇有大略,读书好学,精通笔法,熟悉少数民族事务。他起初是骑兵,因为是金城郡良家子,善于骑射,补为羽林军士,侍卫皇帝。他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汉武帝、宣帝时,他在征讨匈奴、羌、氐的战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汉宣帝初年(约公元前73年左右),先零羌率先起兵联合匈奴,威胁汉王朝。汉宣帝派义渠安国西征,无奈义渠安国采用办法不妥,激怒诸羌联合进攻湟中,安国败退,损失甚重。宣帝看到赵充国已七十多岁,不宜出征,便派人就领兵平羌人选征求赵的意见,赵答:“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了。”宣帝问他平羌的计划,他说,“百闻不如一见,到前方了解敌情后,才能拿出方案。”
六月,他率1万骑兵从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出发,到黄河岸边。赵充国奉命统兵进占湟水谷地,采取分化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政治策略,很快瓦解了诸羌联盟,打败了先零羌并使之归顺。不过5个月,彻底平息了羌乱。
9、王翦:父子灭五国 功高不震主
王翦,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氏也因此和蒙氏并称为秦国两大将领世家。
公元前226年,秦王准备吃掉楚国,他问李信攻楚需要多少兵马,答曰20万足矣。秦王又问王翦,王翦答道:"非60万不可,20万人攻楚必败!"秦王不信,以为王翦年老怯战,遂命李信率20万大军攻楚。
公元前225年,李信一鼓作气攻下平舆(今河南平舆北)。楚国上下为之震惊,楚王拜项燕为大将,带兵20万人,水陆并发,火速迎战李信。李信被项燕伏下的七路军兵杀得大败而逃。项燕一连追杀三日三夜,秦兵死伤无数,将尉多人被杀。秦王得报,方后悔未听王翦之言。
李信出征之时,王翦就已托病回家养老。秦王政亲自到王翦家,敦请王翦出征。王翦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于是秦王遣60万大军,王翦果然率军大破楚军。
与四大名将的其他三位不同,王翦不但有极高的军事才华,政治智商也十分了得。他深知自己率领60万大军,容易招致君主猜忌,于是主动要求秦王赏赐良田大宅,甚至派出5名使者前去讨赏。有人觉得此举过分,但王翦认为,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无别的打算,就反而会使君主猜忌。从王翦开始,王氏三代在秦为将,直至秦灭,可见王翦此举在当时还是颇令秦王放心。
10、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因为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这个名字成了中国古代老将军的代名词。
廉颇在战史上最有名的战例,应该是与乐乘在“鄗代之战”中率20万赵军大败60万燕军,成为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不过《史记》中的廉颇故事,最有名的是两件事:一是与蔺相如的“将相和”,此事家喻户晓,被传为佳话;二是年老被赵王弃用。
年老的廉颇住在魏国,赵王数困于秦兵,思再得廉颇,令使者赴魏,看廉颇可用否。赵使者见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谁知廉颇的仇人郭开听说赵王欲起用廉颇,“多与使者金,令毁之”。于是这使者还报赵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说他一会儿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哪里还敢用这老儿?
“负荆请罪”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