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周朝中国的社会形态改革:奴隶逐渐变成了自耕农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4
转发:0
评论:0
周朝中国的社会形态改革:奴隶逐渐变成了自耕农,商朝灭亡后建立的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延续近800年。作为奴隶制国家的

  商朝灭亡后建立的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延续近 800年。作为奴隶制国家的西周延袭了 275年,周王室指挥的对外征战一直不断。东周进入了春秋战国阶段,更是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频繁进行征服和兼并战争。直至东周灭亡后,秦国进行了几十年战争最后统一了中国,国内获得短暂的和平。

  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此时统治集团的主要经济收入,由奴隶生产改成由农民缴纳租税,封建社会的战争的形态也随着社会变化逐渐有了改变。

  周朝建立之后,天子也经常率领军队出征周围的部落和小诸侯国,不过已远不像商朝那么频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也证明,周朝墓葬中很少能发现殉葬的奴隶,其国君似乎比商朝仁慈。

  周朝对奴隶的减少,当然不是由于当权者发了善心。西周的统治者一样是奴隶主,只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同商朝有了变化,对奴隶的压榨手段也就显得和缓些,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有所进步的体现。

  了解一些西周历史的人,大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其中讲的是周天子在首都镐京(就是如今的西安)及其附近平时建立烽火台,一旦有敌人进犯,便白天放烟、晚间点火报警,让几百里的各个诸侯出兵来救援。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呢?这只能说明周王周围只有少数卫队,并没有多少常备军。

  西周时期,当权者的主要生活来源不是直接靠榨取奴隶的劳动,而是要诸侯国进贡。各诸侯国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对奴隶的残害有所减轻,虽然强迫他们干活,却一般不再用他们殉葬,这样就不必像商朝那样大量补充死去的奴隶,也不必总是发动战争去抓俘虏,战争也就不像商朝那样频繁。

  据历史记载,自周成王起几任君主农闲时还曾亲自集合军队出征,或讨伐不及时进贡的诸侯,或显示兵威。自周厉王起,几代周王长住深宫不再出征,只偶尔派贵族统兵征伐分散弱小的周边部落。公元前 771年,西北的游牧部落犬戎进攻西周首都镐京,此时周室又用烽燧发出警报,被戏弄过的诸侯不肯救援,结果首都仅几天便被游牧部落攻破,随后被焚掠成一片废墟。周朝的平王被迫将首都迁到洛邑(今天的洛阳),后来的史书上将此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东周的天子权威扫地,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华夏大地进行了持续 550年的混战才迎来秦始皇的统一,这段时间便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史书称“春秋无义战”,意思是交战的各方都不是正义的,目的都是征服、扩张和掠夺。不过若是仔细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同商朝和西周时已有很大区别。商朝的战争主要目的是抓俘虏当奴隶,西周的征战主要是威慑诸侯,春秋和战国时期发动战争主要是兼并土地。为什么战争目的有这种区别呢?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战争总是出于经济原因,经济的形态变化必然会使打仗的目的和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在公元前 5世纪,即春秋向战国时期过渡时,中国的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奴隶主感到原来的奴役方式行不通,于是让大量奴隶变成自耕农,在收获时向自己交租子,各个诸侯国的主要收入变成了农民的租税。这种生产形态,表明社会进入了封建时代。

  以“三家分晋”变成赵、魏、韩三国,中原大地进入了战国时代。这时诸侯国的统治者想增加收入,想更好地享受,便不需要发动战争去抓俘虏当奴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自己控制的地盘,让更多的农民给自己交租税。这样的战争,已经不像奴隶制时期那样残酷,占领一个地方往往不需要,只要当地人继续向自己交租税就可以。奴隶社会时军队征服一地,俘虏政策通常是杀光没用的老幼,只留中青年人作为奴隶。

  春秋时期和战国末期之前,华夏大地尽管战争连年不断,由于战争手段变得温和一些,人口还是由春秋初期的几百万人增加了几倍。在秦国发动统一战争前,战国七雄的总人口达到 2500万以上,只是秦国在征服六国时战争手段又显得要残酷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自耕农
参看均田制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领
· 后赵主石勒:从奴隶到皇帝的华变
从卑微的奴隶到至高无上的皇帝,石勒用一生上演了一幕旷古未有的华丽转身的励志喜剧,而这其中的艰辛困苦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历经波折被卖为奴网络配图后赵主石勒并非生来就是奴隶,而是在少年时期被拐卖为奴的。自魏晋以来,大官僚、大地主们都拥有自己的庄园,田庄里种田的佃客基本上都是匈奴胡人。少年时代的石勒很有胆识,而且身体非常健壮,所以十四岁就开始闯荡天下,和同乡邑人一起来到了洛阳做买卖。刚刚来到洛阳的石勒为这座繁华的城市所震惊,不觉登上东门仰天长啸,结果正好被经过的大官王衍看到。王衍素有相人之能,看到这个少年体格雄伟,声如洪钟,当时就断定此人非同寻常。为了防止他日后作乱,王衍还派人来抓他,幸好石勒已经离开,才逃过一劫。后来,灾荒连年,百姓穷困交加,石勒的买卖也没做成,只能投奔大地主,做佃客来换口饭吃。不过,石勒的运气不错,遇到了两个有见识的东家。他们觉得这个少年和一般人不同,不但会种田,还颇有大志,...
· 周朝地图——中国古代周朝地图
周朝地图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周朝疆域领土区域当时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今山西中南部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
· 王莽改革核心:彻底废除奴隶制参与和土地改革
贵族豪强大肆兼并土地不独中国为然,古罗马亦如此。马克思曾说,共和时代的罗马,“国内史可以明显地归结为小土地所有制同大土地所有制的斗争”。贵族和富人大肆侵占土地,导致小农破产和大量流民出现。贵族出身的改革家提比留格拉古说:“栖身在意大利的野兽还有他们的洞窟和巢穴,可是为意大利而战斗献身的人们,除了空气和阳光之外一无所有。”比王莽稍早些,公元前133年,提比留格拉古用棍棒打死。但改革并未中止,提比留格拉古在公元前123年和122年连续当选保民官,他恢复了其兄的土地法,又提议在北非迦太基设殖民地,动员罗马公民移民到那里,每人分配200尤格土地。公元前122年,盖约竞选下一年保民官落选。公元前121年,贵族势力再次挑起武装冲突,盖约被迫自杀,改革失败。但盖约的改革方案有些内容得到保留。在格拉古兄弟前赴后继的改革冒险中,罗马共有8万公民获得了土地。王莽的改革比格拉古兄弟要激进。他的理由很充分,他说:...
· 周朝文字介绍中国周朝时期的主流文字——金文
周王朝中央有一套文字体系,分封的各国在这套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文字,所以各国文字有很多的地方相似和相通的地方。西周文字以金文为代表。其中西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容庚《金文编》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土的铜器铭文近3000个单字,近数十年间又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铜器,又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这就说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文字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世传周太史籀作大篆,经过长期流传下来的籀文,在书法上与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处,但在当时是一般比较通行的文字,与铭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金文是指殷商时期希望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因为“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