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即位:只是唐肃宗夺唐玄宗皇位的一场闹剧
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失守,唐玄宗仓皇“幸蜀”。从离开长安,到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主动逊位,唐玄宗一直是大唐政府唯一合法的“掌门人”。这期间,太子李亨当了皇帝,说句不好听的,他的即位像是趁火打劫——篡行,而且经过精心包装。《旧唐书》卷十《肃宗本纪》详细记述了大臣裴冕、杜鸿渐等人解释太子李亨即位的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寇逆乱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国家发生了叛乱,玄宗皇帝已经无法驾驭这种局面,跑到了蜀川避难,他的那把交椅就算让出来了,作为皇太子,在这个时候即位,替父皇分忧、为社稷排难,是顾全大局、理所当然的选择。
皇太子李享被点为天下兵马元帅,全权负责收复两京、平服叛乱事宜,但替父皇分忧、为社稷排难,就非得自己当皇帝吗?照这样的逻辑,其他人不都可以打着这样的“旗号”另立中央了吗?
唐玄宗是“移幸蜀川”,并不是“倦勤大位”,而是仍然主持着全国的平叛工作,并尽最大可能履行了大唐政府“掌门人”相应的职责,如对中央和地方的有关人事,进行了调整,并先后任命了崔圆、房琯、崔涣三人为宰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危难时期中央政府的感召力,为收拢人心、凝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庐等节度兵马,收复两京的同时,分别任命永王李璘、盛王李琦、豐王李珙为各路都统节度使,分守外镇,为稳定局势、平定叛乱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史载,任命诏书一下,“远近相庆,咸思效忠于兴复”,而叛首安禄山则拍胸叹气道:“我不得天下矣”。这种理由,难以叫人信服。
第二个理由: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玄宗皇帝“幸蜀”后,因为交通不便,给请示汇报造成了困难,而且,他这一去,大唐江山、国家政权失去了凝聚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皇太子只有当了皇帝,成为社稷之主,才能放开手脚承担起平复叛乱、重整社稷的重任,这是时势使然、迫不得已的选择。
马嵬驿分手,唐玄宗通过高力士,表达了自己对太子李亨所寄予的殷切厚望,说了一番话。其中“莫以吾为意”至少包涵两层意思:一是从父子感情角度,劝慰太子李亨不要担心;二是从君臣大义角度,提示太子李亨,在这特殊时期不必拘于常礼,一些关乎平叛的大政方针,不必常请示、常汇报,完全可以自行决断。玄宗对李亨绝对的信任,溢于言表。李亨即便不当皇帝,照样可以放开手脚承担起平复叛乱的重任。
交通困难,请示、汇报不方便,就得自己当皇帝吗?这样的逻辑说不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完全可以随机应变地处理军政等有关事宜,与便不便没关系。唐玄宗已经充分地放权,成败取决于他的能力和责任心,请示、汇报作为外部因素,不是问题的关键。国家政权失去了凝聚的核心?玄宗皇帝没有死,没有退位,何谈失去了凝聚的核心?
第三个理由:万姓颙颙,思崇明圣,天意人事,不可固违。在这国难时艰的时刻,老百姓都期望着、各种祥瑞也兆示着,能有一个明君,来拯救他们于水火,这个明君不是别人,就是您——太子李亨,这是百姓的意愿、上天的选择。
玄宗“幸蜀”,老百姓的期望,大打折扣,但这不是不承认玄宗这个皇帝。在灵武即位前,老百姓充满了期待,但这种期待绝非希望他取玄宗而代之,当他们听到了李亨治兵河西的消息,说道:“吾太子大军即至!”和李亨的拥戴者们“万姓颙颙,思崇明圣”,不对等。
马嵬驿分手后,“有白云起西北,长数丈,如楼阁之状,议者以为天子之气”。说太子李亨的即位,与天象有关。后来,又出现好几次,都是预示真命天子的气象。
人事鼓吹,天意炒作,三点理由,道出唐肃宗的即位,是一场精心包装的篡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