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科举诞生之谜:到底出自唐朝还是隋朝就开始科举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86
转发:0
评论:0
科举诞生之谜:到底出自唐朝还是隋朝就开始科举,中国古代社会的取士方式,以科举制度实行的时间最长,它延续上千年,对封建社会曾

  中国古代社会的取士方式,以科举制度实行的时间最长,它延续上千年,对封建社会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千秋功过众说纷纭。它作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百年来,一直受到中外史学界的关注,至今仍是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有关它的起源也成为人们争论的问题。

  科举制度诞生于什么时候?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就有过一场争论。陈东原先生是最早对科举制进行考察的,他在《隋唐的科举制》一文中认为隋代置进士科“与前代并无显然之变迁,不过进士科之名目,起于隋代。后世遂以其为选士制度划分之线耳”。显然他是认为进士科的名称出现了,但在制度上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变化。

  此后邓嗣禹写了一篇名为《中国科举制起源考》的文章,寄给张尔田、俞大纲两位学者征求意见。不久,张、俞两位就复函谈了自己的想法。这三篇文章均刊登在1934年出版的《史学年报》第2卷第1期上。邓氏认为科举制度诞生于隋代。他认为考试制度和进士科的出现应当是科举制度起源的标志。指出:隋代取士,已有“公同考试之状”,“加以进士科,实始于隋……特因其制不彰不要备,仅具雏形,故谨慎作结曰:科举之制,肇基于隋,确定于唐”。张氏十分赞同邓氏的观点,还指出隋设有进士科是有明文记录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是确定无疑的。而俞氏则对隋置进士科存有疑义,认为隋唐虽然都设有进士科,但其实是名同实异,完全是两码事。同时,俞氏还反对以进士科设科年代作为科举制度诞生年代。他认为“投牒自试”才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投牒自试”其实就是自由报考,读书人不论出身、地位和财产,均可报名参加考试,不必由官吏推荐。“投牒自试”始于唐代。

  这样,科举制度起源的时间就出现了隋代与唐代两种说法并存的局面。不过,在当时大多数学者中,都支持科举制起源于隋代的说法。这种说法逐渐在国内史学界成为定论,贯彻于大、中、小学的教科书中。

科举诞生之谜:到底出自唐朝还是隋朝就开始科举

  近年来,关于科举制度产生的年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最传统的观点,即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但这其中又分为开皇说与大业说。

  有学者依据《旧唐书·房玄龄传》的一段话推断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房乔,字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新唐书》也说:“年十八,举进士。”参证房玄龄的墓碑,也有类似记载:“年十有八,俯从宾贡。”如此房氏十八举进士应该是可信的。从他的年龄推断,房玄龄十八岁时为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或十五年,其时他登上了进士第,所以进士科肯定已经出现了。开皇三年,隋文帝在地方行政机构中裁省了郡一级政府,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由于不同时期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不一样的,炀帝时不可能用“州举”的字样,文帝开皇三年以后也绝对不会用“郡举”,故房玄龄为进士必在隋文帝开皇三年以后。又开皇七年文帝下制诸州岁贡三人,所以一般认为这年是科举的创立年。

  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如吴宗国《唐代科举制研究》认为“隋文帝时常贡的科目,主要有秀才和明经”,不过这两科“在当时实际政治生活中都起不了什么作用”。隋炀帝在保留秀才、明经科的同时,新设立了进士科,使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科并立的格局有了新的意义。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一些学者略有不同看法。台湾学者高明士认为开皇七年有三科是正确的,但当时制度初创,开皇七年建立的是秀才、明经和宾贡三科,“而新义就在于宾贡科的创置”。到炀帝时变宾贡科为进士科,又增置俊士科,成为四科制度,沿袭至唐初。唐中叶以后,进士科一枝独秀。

  有人认为科举制创立的年代是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为这一年隋文帝曾下诏说:“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有人认为这才是科举确立的年代。

  也有人认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其根据是《大唐新语》“隋炀帝改置明、进二科”、《唐摭言》“进士,隋大业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孙伏伽皆隋之进士也明矣”和《通典》“炀帝始置进士科”等语。《旧唐书·薛登传》说左补阙薛登在武则天天授年中任左补阙,曾上疏要求革除选举弊病。疏文中提到:“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薛登之后的70余年,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礼部侍郎杨绍在上疏中也说:“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进士科始于炀帝改制的观点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南宋朱熹不仅肯定进士科创设于隋朝,而且还明确了具体时间为炀帝大业二年(606年)。1920年出土于洛阳的隋北地太守陈思道墓志残文云:“公弱冠及进士,授北地太守,迁谏议大夫,以大业二年卒。”有学者据此推断,既然《通典》和《摭言》等书皆云进士科始于大业,陈思道及第必为元年。也有人指出,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是进士科。炀帝本人是文学家,创立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是不足为奇的。前面提到的邓、张两位学者也是据此而提出科举制度始于隋代。

  当代的一些教育史和通史有很多采用了这种说法。如毛礼锐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说:“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这便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另一种观点认为科举制始于唐代。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说:“李唐御弘,艰阙制度,立进士之科,正名也;行辞赋之选,从时也。”唐宣宗时右补阙裴庭裕也说:“大中十年,郑领知举后,宣宗索《科名记》,颢表曰:自武德已后,便有进士诸科。”今人何忠礼先生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概括科举制度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也就是说,录取与否全凭考生所写的试卷,并且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核和校对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考试科目,并且定期举行考试。他还特别强调指出,第一个特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荐举制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科举制的萌芽与产生不仅有量的区别,更有质的不同,同时还否定了进士创置于隋代的观点。他指出人们经常引用的两《唐书》中有关房玄龄“年十八举进士”的记载是不可靠的。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将房玄龄墓碑中的“俯从宾贡”看成是赴“贡举”,又解释为是“举进士”,并不正确,史言他18岁举进士是不可靠的。薛登是最早提出进士科创立于隋朝的,但并没有其他的资料可以证明。薛登以后主张的大业说,没有一个超出他已经说过的范围,都是沿袭了他的说法。进士科是以考诗赋为主,但这是唐代的事情,拿隋炀帝爱好诗赋来推断他首创进士科,肯定是不能成立的。《唐摭言》上谈到的侯君素和孙伏伽,前者是隋的秀才而非进士,后者是唐武德的进士而非隋进士,说隋朝有进士是不能成立的。

  但持相反意见者认为,薛登之说并非孤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就曾有个敕令说:“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唐高祖是现存最早承认进士科创置于隋朝的人,比薛登早得多了。

  也有人认为汉代的科目与唐宋科举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提出了与隋、唐说截然不同的汉代初创说。《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刊登了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一文,认为汉唐科举是一脉相承而无本质不同的。在科目、组织步骤和考试环节三大要素上,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都是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汉、唐两代的选举制度都有分科取士和考试的情况,所以他们认为汉代实际上是科举制度的初创期,而唐代则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期。其实,早在宋代,此种说法就有人提出过。宋人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38《选举》中提到:“科目肇于汉,兴于隋,著于唐而备于宋朝。”认为汉代科目与唐宋科举是一脉相承之制。当然,主张汉代初创说的人,在国内还只是少数。

  纵观以上各种观点,读者不难发现,造成科举制诞生于何时的诸多分歧与争论的原因,实在是由于各位学者对判断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准的不同。因此有学者提出科举其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应始于西汉;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设立进士科。有人认为“投牒自试”是判定科举制成立的标志,而隋代的进士科虽有策试,但没有一位是自由报名投牒自试的,因而隋代进士科大约仍是察举科目。

  我们根据学术界存在的这些观点进行一下总结,可以看到认为设置进士科是科举制度诞生标志的学者,大多得出科举制起源于隋代的结论;以“投碟自试”为科举制诞生标志的学者,都会有“唐代是科举制起源”这样的结论;而科举肇于汉代的说法,则是在以分科取士为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

  要在短时期内得出科举制度诞生于何时的结论,看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要解决科举制度诞生之谜,毫无疑问还要耐心等待一些时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隋朝和唐朝的科举
隋朝建立后,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科举制度既能满足广大的中小地主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能更广泛地吸收、笼络人才,因此得以确立和发展。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前者只需通过校内考试,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而后者要通过地方州、县的逐级考试,才能被送到长安参加省试。这样的人称为乡贡。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唐代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此外还有制举和武举。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明法、明字、明算、诸史等科则是分别考试律令、文字学、数学、史学等。道举科设于唐玄宗时,考试《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要考步射、马射、马枪、负重等,也要考其语言、...
·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朝,科举制从隋唐开始到清代灭亡
从公元583年到1905年的1300多年中,中国有一场考试,不仅是全民瞩目,更是影响着世界。它就是举世闻名的科举制。而科举制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么起源的,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多少个谜题,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印,一一为您解开。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是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合格者可以做官。在科举制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于是乎,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考试主要有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
· 隋朝科举制度内容科举制实质是什么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一种独创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用来选拔有才学的人,是由政府主办的考试。科举制度最开始是在隋朝创立的,隋朝科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的一个开端。科举制图片对于隋朝科举制度是有争议的,一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在唐朝建立的,跟隋朝关系不大。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始,唐朝才成形的。严格来说,隋朝科举制度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因为它缺少科举制度最核心的东西——科举考试。但是一般来说,人们都将隋朝科举制度当成科举制度的开端。隋朝科举制度与其他朝代的科举制度差别很大,首先,它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部门来管理,也没有设立科举制度的核心科目——“进士科”。可以说,隋朝科举制度不是一种制度,因为它是十分随性的,科举制度重要的东西隋朝科举制度都不具备。其次,隋朝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与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很有出入,隋朝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类似于“察举制”,它主要是举荐人才。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是根据...
· 唐朝的科举是怎样的?她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唐朝前期还有贵族政治的残余,朝廷内有关陇集团,朝廷外有山东旧贵族势力。武则天呢,武家是小姓,被贵族们瞧不起,武则天全靠自己的力量逐渐走上高位,在这个过程中她没少和关陇集团对抗,甚至出现了双方对骂的热闹景象。武则天上台后,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人士,用来取代旧有的权贵阶层,所以她对科举十分重视。她对中国科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体现在对科举的三项改革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一、巩固殿试武则天之前的科举,主要由官员负责组织考试、发榜,考生和皇帝不直接见面。但是从唐高宗开始,开创了一种新制度——殿试。皇帝当主考官,在大殿上亲自选拔人才。既然有官员负责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为什么呢?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除了父子、母子关系之外,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由皇帝主持考试...
· 唐朝的科举是怎样的:是谁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唐朝前期还有贵族政治的残余,朝廷内有关陇集团,朝廷外有山东旧贵族势力。武则天呢,武家是小姓,被贵族们瞧不起,武则天全靠自己的力量逐渐走上高位,在这个过程中她没少和关陇集团对抗,甚至出现了双方对骂的热闹景象。武则天上台后,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人士,用来取代旧有的权贵阶层,所以她对科举十分重视。她对中国科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体现在对科举的三项改革上。一、巩固殿试武则天之前的科举,主要由官员负责组织考试、发榜,考生和皇帝不直接见面。但是从唐高宗开始,开创了一种新制度——殿试。皇帝当主考官,在大殿上亲自选拔人才。既然有官员负责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为什么呢?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除了父子、母子关系之外,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由皇帝主持考试,就意味着参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