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冯太后为何无法废杀孝文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3
转发:0
评论:0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冯太后为何无法废杀孝文帝,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北魏的冯太后,与西晋贾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

  北魏的冯太后,与西晋贾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冯太后是成功的贾后,而贾后就是失败的冯太后。

  对孝文帝而言,冯太后也是一个狠毒的后妈(其实是后奶奶)。据史书上说:冯太后曾顾忌孝文帝聪慧,所以就想往死整孝文帝(在寒冷的冬天,把穿着单衣的孝文帝关在屋里三天三夜,不给饭吃)。但因为拓跋丕、穆泰、李冲的坚决反对,所以冯太后终于停止了这种行为。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冯太后与贾后并没有本质区别。

  冯太后一心想废杀孝文帝,为什么无法得逞呢?

  因为无论是皇族,还是军政大佬、贵族代表,都希望有一股力量能牵制冯太后,而皇帝自然是最理想的力量。如果把皇帝都成了冯太后可以随意操纵的东西。那冯太后就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而一旦出现这种结果,冯太后就有可能成为武则天一样的人物(虽然当时大家并不知道武则天)。换而言之,这个专权的太后,就可能对皇族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更可能用恐怖政策打击、修理军政大佬、贵族代表。

  西晋时的贾后,无法废掉愍怀太子,也主要是源于这个原因。只是西晋的贾后,面对强大的反对力量,却非要一意孤行,最后只有把自己全家领向了死路。如果贾后听从自己母亲的劝说,愿意协调自己太子的关系,贾后、贾氏家族的命运,也许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北魏冯太后面对强大的反对力量,终于发现,如果一意孤行废杀孝文帝,就有可能把自己置于普遍皇族、军政大佬、豪门贵族的对立面,所以冯太后终于停止了这种行为。我们可以想象,假如冯太后也像贾后一样一意孤行,肯定也会把自己全家领向死路。

  我们通常认为,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关系非常和睦。但这只是一种想象罢了,虽然这种想象,是建立在北魏的政治宣传之上。

  冯太后曾蓄意废杀过孝文帝(在寒冷的冬天,把身穿单衣的孝文帝置于小屋中,三天不给饭吃),如果不是大家反对,孝文帝恐怕当时就死了。仅这一件事,就足以让他们之间的关系,蒙上无法去除的阴影。

  更何况,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只有这样一个阴影。事实上,孝文帝生母的死亡,就有冯太后的功劳;而孝文帝的父亲,据说也是冯太后杀死的。孝文帝的太子出生后,孝文帝希望废除云遮雾罩的“子贵母死制度”,换而言之,孝文帝不希望太子的母亲被杀。但冯太后却偏偏不同意,于是孝文帝儿子的母亲,又被冯太后杀死了。

  孝文帝是皇帝,但孝文帝一直在冯太后的阴影下生活。有一次孝文帝不能让冯太后满意,冯太后就责打了孝文帝几十大板。

  皇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在强势的太后阴影下,皇帝也实在没有什么神圣的。他既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尊严,还无法保证自己妻子的生命,甚至无法保证自己父亲的生命。

  冯太后没有被北魏帝国否定,仅仅是在为孝文帝是一个非常隐忍的政治人物。冯太活着的时候,孝文帝从来没有与冯太后正面冲突过。冯太后死了,孝文帝依然高举冯太后的大旗。

  西晋的贾后,如果愿意尊重太子的地位,她也有机会成为冯太后一样的人物。只是贾后被眼前的利益,迷住了双眼。

  如果贾后不废杀太子,以太子当时的表现去看,他也不会主动与贾后争权的。而后来,即使太子夺回权力(只要是和平的夺取),他也不敢轻易否定贾后的,因为否定贾后容易,但它会让贾后时代的,都会感到恐慌。至于太子把贾氏家族的影响彻底消除后,就更犯不着否定贾后了。

  孝文帝在冯太后死去,一直高举着冯太后的大旗,对冯太后表示了前所未有的爱戴。绝不是因为他真的爱冯太后。

  事实上,冯太后对孝文帝的行为,比晚清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行为还要恶劣。现在冯太后死了,孝文帝真会非常伤心?真会非常怀念她?这种可能性,显然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孝文帝在冯太后死了,依然高举冯太后的大旗,主要是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冯太后时代的支持他,至少不会集体去反对他。否则,他这个皇帝会随时无法控制局势的。

  至于把冯太后的影响消除殆尽后,孝文帝就更没有必要扔掉冯太后的大旗了。因为扔掉这面大旗,对孝文帝没有任何利益,只会损伤孝文帝自己苦心塑造出的良好形象。

  孝文帝对冯太后一系的打击

  当年,冯太后想废杀孝文帝。于是寒冷的冬天,把身着单衣的孝文帝,置于一个小屋里面,三天不给饭吃。但因为穆泰、拓跋丕、李冲的一再反对,冯太后终于放弃了废杀孝文帝的念头。

  穆泰、拓跋丕、李冲,在冯太后时代,一直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一直受到冯太后的重用。当然了,这也是他们有力量、有机会,阻止冯太后废杀孝文帝的主要原因。

  但在冯太后死后,这三个大佬的命运是什么呢?

  虽然据史书上说,孝文帝非常感激穆泰、拓跋丕、李冲。但在孝文帝亲政后,这三个大佬的结局,却都是非常不幸的。

  从表面上看,孝文帝对穆泰、拓跋丕、李冲,都是仁至义尽的,但在孝文帝亲政后,这三个大佬的结局,却都是非常不幸的。

  孝文帝亲政后,穆泰直接卷入叛乱被杀;拓跋丕的两个儿子直接卷入叛乱被杀,拓跋丕间接卷入叛乱,丧失了政治前途。至于李冲,就更别提了,这个大佬竟然是被人活活气死的。

  从这三个的结局,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孝文帝非常感激这三个大佬,所谓孝文帝对这三个大佬非常仁至义尽,都不过是表面上的事。而这三个人的不幸,更是孝文帝亲政后,冯太后一系的结局缩影。

  我们似乎可以说,穆泰、拓跋丕的不幸,是他们自找的。而孝文帝对拓跋丕一直也是仁至义尽的。但是,我们必须得清楚一个事实,穆泰、拓跋丕反叛的动机,绝不是夺最高权力,他们只是想另外立一个皇帝罢了。如果他们在孝文帝手下混得十分如意,他们又何苦冒险干这种事呢?

  我们似乎也可以说,穆泰、拓跋丕的不幸,是因为他们反对迁都、反对汉化造成的。但是,我们必须得清楚一个事实,如果迁都、汉化代表他们的利益,他们又何苦冒险叛乱呢?

  关于鲜卑豪门贵族反对迁都、汉化的真实原因,我们只要看看北魏迁都后主要人事变动,就可以知道了。在冯太后时代,帝国的领衔主角,是以豪门贵族代表为主的;而在孝文帝迁都开始后,帝国的领衔主角,就是以皇族成员为主了。从这层意义上,孝文帝迁都、汉化的过程,就是扩张皇族势力的过程,既然如此,那些曾经权高位重的豪门贵族代表,怎么可能会支持孝文帝迁都汉化呢?

  李冲后来一再受到李彪的排挤,自然是因为李彪小人得志。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显然是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冲这个冯太后时代的大佬,现在终于了。

  孝文帝亲政后,李彪竟然倚仗孝文帝的亲近,一副想凌驾于李冲之上的架式。李冲对此自然又气、又恨,却无力改变。最后,李冲忍无可忍,终于不计代价的想杀掉李彪;但因为皇帝不同意,终于还是没有杀掉李彪。

  据史书上记载,李冲性情温和敦厚,但在收押李彪时,怒不可遏,瞋目怒视,大喊大叫,掀翻案桌、摔碎凳子。因为太过生气,李冲神经失常、言语错乱,十几天后就死了。

  至于冯太后的亲信太监苻承祖,在冯太后刚死,就被孝文帝逼死了。冯太后曾赐苻承祖免死金牌,孝文帝自然不便公开杀苻承祖。但孝文帝可以通过一再打击、侮辱苻承祖的方式,让苻承祖生不如死,于是冯太后死了不到一年,苻承祖就被整死了。

  孝文帝整死苻承祖,自然有着足够的理由,但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冯太后死了,如果冯太后不死,孝文帝绝不敢这样对待冯太后的亲信。

  至于冯氏家族,在孝文帝活着的时候,就已渐渐衰败了。等孝文帝一死,伴随着冯皇后被赐死,曾经显赫一时的冯氏家族,就已成为历史了。

  不知道我们注意到没有。孝文帝亲政后,颁十二大姓(鲜卑八大姓,汉民族四大姓)为一等贵族。但这十二姓中,显然都也没有冯氏。

  当然了,冯氏缺乏与这十二大姓并列的资格。问题是,如果冯太后活着,什么鲜卑八大姓、汉族四大姓。谁敢说自己比冯氏家族高一头呢?但冯太后死了,所以冯氏的地位终于一落千丈了,现在的冯氏家族只能靠老底子过活了。而这种老底子,终于很快就吃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孝文帝改革之一:冯太后与北魏改革
崔浩事件发生后二年,正平二年(452)拓跋焘死。他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君主;南征北战,亲冒矢石,统一了北方,可称赫赫武功,但国内消耗也很大。拓跋焘死后,文成帝(440-465)即位。这时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开始与民休息、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役。拓跋焘时曾发动一次废佛运动;这时佛教又恢复了。文成帝在位14年,和平六年(465)病死。文成帝的皇后冯氏(442-490),因死后溢为文明太皇太后,又称文明太后,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女政治家。从文成帝死后,她实际掌握政权达20年,对北魏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冯太后是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祖父冯弘和伯祖冯跋是北燕国王,父亲冯朗降魏后,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后因犯罪被诛。冯太后生于长安。姑母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昭仪(妃嫔称号),因而她在宫中受到姑母的传统文化教育。14岁时被文成帝选为贵人,4年后被立为皇后。文成帝死后,子献文帝拓跋弘(454-47...
· 北魏皇后冯淑仪身为一国太后却因男宠杀掉皇帝
冯淑仪,北魏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淑仪出身十分了得。其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皇帝。只不过党冯淑仪出生时,北燕已经灭亡了七八年了,冯家被北魏带到首都平城幽居。冯淑仪便是在这里出身。本来,冯家虽然失了皇位,但北魏依然有爵禄给他们,倒也衣食无忧。只不过当冯淑仪出生后没几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其父冯朗生了猜忌,将其诛杀,冯家彻底败落,冯淑仪按律被没入宫中,成了一个下等宫婢。不过好在,当时冯淑仪的姑母是太武帝的昭仪,且颇受宠信,在她的照料下,冯淑仪没有受太大的罪,而且还有机会学习诗书。到冯淑仪11岁时,文成帝拓跋濬登基,在冯昭仪的举荐下,冯淑仪被拓跋濬收入后宫,封为贵人。冯淑仪毕竟是皇族后裔,气质天成,加上美貌出众,又智慧过人,很快便受到了拓跋濬的宠爱。三年后,拓跋濬将冯淑仪立为皇后。当上皇后之后,冯淑仪凸显出了自己的才干,她不仅将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对文成帝乳母常太后也颇为尊敬,并...
· 北魏王朝的“中国化”:孝文帝为何废除内朝?
在民族对立的时代背景下,第五代皇帝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于皇兴元年(467)出生在当时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兴五年(471)尚为幼儿的他便登基即位,成为北魏第六代皇帝,是为孝文帝。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给予孝文帝极高的评价:“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十分贴合史实的。孝文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屈指可数的明君。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那么,孝文帝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各种改革,实际上涉及“官僚制度改革(废除内朝)”、“国家祭祀改革”、“胡族、汉族家世的确定(分定姓族)”、“改变风俗和习惯”、“首创均田制”、“封爵制度改革”、“宗庙制...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北魏孝文帝之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怎么死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他整顿吏治,倾心汉化,迁都洛阳,南征北战,对北魏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拓跋宏的这首诗表明了其心怀远大志向,念念不忘南北统一大业。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拓跋宏只活了三十三岁便离开了人世。关于他的英年早逝,普遍认为他是得知皇后偷情,被活活气死的,其实拓跋宏是因为疾病加劳累而死。网络配图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拓跋氏皇族有早婚早育的传统,拓跋宏之前的数代嫡祖,如景穆太子拓跋晃十三岁生文成帝拓跋濬,拓跋濬十五岁生献文帝拓跋弘,拓跋弘十四岁生孝文帝拓跋宏,皆在十多岁时便已生子,因年幼,精子质量不高,很容易造成后代遗传性先天不足。同祖辈一样,拓跋宏也是早婚早育者,他十六岁生长子元恂,十七岁生次子元恪,而且在生元恪之前,还生有华阳公主、兰陵公主两个女儿,可见拓跋宏从...
· 北魏王朝的汉化举措:孝文帝为何选择废内朝?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第五代皇帝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于皇兴元年(467)出生在当时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兴五年(471)尚为幼儿的他便登基即位,成为北魏第六代皇帝,是为孝文帝。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给予孝文帝极高的评价:“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十分贴合史实的。孝文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屈指可数的明君。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那么,孝文帝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各种改革,实际上涉及“官僚制度改革(废除内朝)”、“国家祭祀改革”、“胡族、汉族家世的确定(分定姓族)”、“改变风俗和习惯”、“首创均田制”、“封爵制度改革”、“宗庙制度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