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辽皇帝结义之谜:宋辽澶渊之盟为何延续百余年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85
转发:0
评论:0
宋辽皇帝结义之谜:宋辽澶渊之盟为何延续百余年,北宋和辽的皇帝之间存在着一种没有血缘的亲情关系,源于宋真宗的澶渊之盟。当时宋

  北宋和辽的皇帝之间存在着一种没有血缘的亲情关系,源于宋真宗的澶渊之盟。当时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此后双方一直以辈分进行排列。辽朝人十分热心这种结义,宋朝皇帝却觉得面子上无光,虽然表面上没有反对,相反还同意按照这种辈分互相称呼。那么,宋朝皇帝为什么无奈地这样做?原来这是双方之间的一种特殊外交。

  五代和北宋时期,北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契丹贵族建立的国家——辽,双方南北对峙了二百余年。在北南交往过程中,北方辽朝的契丹皇帝们,从一开始就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曾先后与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和北汉的皇帝义结金兰,掠夺到了大量的财物,长期占领着雁门关以北、长城以南的十六州广大地区。至北宋,辽宋间的结义仍在继续进行。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太宗、真宗曾多次派兵北伐契丹,想夺回五代后晋时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之地,虽然互有胜负,但北宋在军事上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契丹大军自幽州南下直逼宋境,宋真宗赵恒无奈之下御驾亲征。由于军事上双方实力相当,这年十二月,宋辽在澶州缔结和约,罢兵修好。和约除规定宋每年要向辽献岁币外,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尊宋帝赵恒为兄,赵恒尊辽国肖太后为叔母。这样,辽国不但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而且宋、辽两国皇帝成了兄弟,两个国家成了兄弟之国。此后,直到辽亡的近百年间,辽宋皇帝间的“金兰之好”就一直延续保存了下来,仅是因为皇帝在世时间各有长短,双方之间的辈分常在发生变化,有时两国成为“兄弟”,有时成为“叔侄”,有时成为“翁孙”。

  根据《契丹国志》记载,北宋天圣元年(1023),宋真宗驾崩,派大臣到辽朝告哀。辽幽州的官员赶忙派急递先将消息传到京城,辽圣宗召集了番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都为之掉下了悲伤的眼泪。辽圣宗对宰臣说:“我与兄皇未结好之前,征伐各有胜负。结义至今已有二十年了,我与兄皇同月生,他仅比我大二岁,现在他升仙了,我还能活几岁?”说罢泪流满面。其时宋仁宗赵祯已接位,所以辽圣宗又说:“我听说侄帝年纪还轻,一定不清楚我与兄皇之间的情义,我担心一旦大臣离间,宋朝就会违背和约。”当宋朝告哀使到辽京城后,转达了宋仁宗的意思,辽圣宗很开心,对自己的皇后说:“我看侄帝的来意,一定不会违背兄皇与我的誓约。”又说:“你可先寄信给南朝太后,详述妯娌感情,让南使带回去。”因为辽圣宗与宋真宗是兄弟,所以辽圣宗又下令如果国内各色人等的姓名中有对真宗赵恒名讳冒犯的,一律避讳改掉。从这些记述来看,两位皇帝之间的结义还蛮像真的一回事,至少在表面上辽朝是当真的了。

  辽圣宗于1031年病逝,子辽兴宗即位,他与宋仁宗又成了结义兄弟。庆历年间,辽兴宗宴请宋朝使者,说:“南北修好已有很长时间了,我恨不得马上与南朝皇帝兄见上一面,现在只能托你为我带一杯酒到南朝了。”兄弟之间实在太想见面,思念之情难以割舍,辽兴宗干脆就派使者到宋朝送上自己的画像,索要仁宗的画像,以“笃兄弟之情”。辽使带了辽圣、兴二宗的画像到宋朝,再拿了仁宗的画像回去,这时却发生了不幸的事情,辽兴宗因病去世了,这使得辽兴宗临终仍没有一睹仁宗的尊容。  当然表面上感情深厚的“兄弟之义”是一个方面,但从宋朝捞取实惠好处辽兴宗始终没忘记。当北宋与西夏之间战事吃紧时,辽兴宗就向北宋索要后周世宗从燕云地区夺回的关南十城之地。北宋顾了前面就顾不了后面,只能与辽进行谈判,当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契丹放弃对关南十城的要求,而北宋每年再增加银、绢二十万两、匹。这增加的部分在文件上怎么写?辽朝主张用“献”,宋朝不同意。宋使富弼认为用“献”意味着下奉上,但“南朝为兄,岂可兄献于弟乎?”辽朝退一步,提出用“纳”字,北宋还是不同意,双方就僵住了。最终,由于西部边境战事实在紧张,哥哥北宋无奈只能屈从弟弟的压力,同意用“纳”字。

  辽道宗即位后,与宋仁宗的辈分变成了侄子与叔父,宋仁宗这时也称道宗的祖母为“婶母”。辽道宗与其父一样,也想看仁宗长得什么模样,就派使者到南方去求圣容。宋仁宗派使者张升到契丹,让辽道宗先将自己的画像送到宋朝去。道宗坚持己见,一定要先看仁宗的画像。张升对道宗说:“以前圣宗是弟,所以先将自己的画像拿到宋朝让兄看,于礼为顺。现在南朝皇帝是你的伯父,作为侄子你更应该先将自己的画像拿到南朝,伯父然后才会将自己的画像拿到北朝来,这样的先后顺序才是比较正确的。”宋朝坚持要先看辽道宗的像,把辽道宗气得要命,但从道理上看也说得通,道宗也就无计可施了。

  宋仁宗死后,又历英宗、神宗、哲宗,宋辽二国从原来的伯侄关系翻过来成了孙祖关系,“辽为翁,宋为孙”,说来就十分滑稽。

  从宋真宗澶渊之盟两国皇帝义结金兰开始,直至辽末,宋辽之间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冲突,南北双方基本上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友好局面。在这种兄弟、伯侄、翁孙关系的前提下,辽宋之间的官私往来和贸易活动十分兴盛,双方在经济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是在结义之前双方可能都没有想到的。辽朝人的传统文化中有收继养子及外姓人入族的习俗,与宋朝的结义可能也是这种文化的一种表现。这种结义,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外交,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客观上对辽国军政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过上述一家之言是否定论还很难说,契丹和汉民族文化、习俗、观念都有很大差别,要真正搞清他们热衷于结义的真实目的可能还是要从契丹的文化上着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辽同盟为何延续百余年?为何宋朝要背弃同盟?
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国祚210年,立国比北宋还要早44年。北宋建立后,辽国主张与北宋互称“南北朝”。到了后来,辽宋的官方文书一律不称国名,辽对宋称南朝,宋对辽称北朝。陈述先生在《要重视辽金史的研究》一文说,“辽金是中国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辽宋从1004年到1125年作为兄弟国家,和平相处了100多年。辽国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政权,辽道宗也曾在致宋书中写道: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台湾学者姚从吾说:“相安既久,于是部分的或全部的(契丹人)逐渐变成了广义的中华民族。”辽国在210年中,不断地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一步一步地由野蛮走向了文明之中,并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北宋宰相韩琦在他的《论减省冗费》一文中,也说辽的高度汉化,也有一定的描述:“契丹宅大漠,跨辽东,据全燕数十郡之雄。东服高丽,西臣元昊。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与中原抗衡,日益昌炽。至于典章文物,饮食服玩之盛,尽习汉风。”说的是,契丹(辽)的领土...
· 揭开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什么是澶渊之盟
所谓“澶渊之盟”的背景与大概内容,大部分的书友应当都是了解的,不必多说。但是“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一般的书友可能就不甚了了。所以我先把《长编》里所谓“澶渊誓书”的内容,抄在下面。这份誓书,就是宋辽两国当年订立的盟约的文本内容。誓书共有两份,第一份是宋朝给辽国的誓书: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远具披陈...
· 说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图)
澶渊之盟资料图这几天看到一些书友议论“澶渊之盟”,感觉有一些误解,因此写这篇小文。随心所致,想到哪写到哪,大家或可随便看看。所谓“澶渊之盟”的背景与大概内容,大部分的书友应当都是了解的,不必多说。但是“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一般的书友可能就不甚了了。所以我先把《长编》里所谓“澶渊誓书”的内容,抄在下面。这份誓书,就是宋辽两国当年订立的盟约的文本内容。誓书共有两份,第一份是宋朝给辽国的誓书: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
· 北宋时期的宋辽澶渊之盟的内容是什么
澶渊之盟是在北宋真宗年间与辽国签订的盟约,从澶渊之盟的内容来看,虽然北宋做出了很大让步,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换取了北宋百余年的和平,为开创仁宗盛治作出了巨大贡献。澶渊之盟画像公元1005年,北宋朝廷先后派遣王继忠与曹利用前往辽国进行谈判。同年1月份,北宋与辽国签订合约,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内容共有四条,都是围绕双方的安定而展开的。澶渊之盟的内容之一就是北宋和辽国是兄弟国,因辽国君主辽圣宗年幼,所以北宋真宗为兄长。其次,北宋和辽国以白沟河为分界线,双方都要在此撤兵,如果以后有越界的盗贼逃犯,双方都不能藏匿。除此之外,北宋和辽国还规定,不能在边界修城。澶渊之盟的内容之三是北宋每年向辽国提供岁币,即银十万两,绢二十匹。第四,北宋和辽国决定在边境设置榷场,以方便两国贸易往来,加强民间交流。从澶渊之盟的内容来看,虽然北宋每年要向辽国进贡岁币,但作为一种妥协的方式,北宋用...
· 大宋用澶渊之盟要了辽国的命?什么是澶渊之盟
说起澶渊之盟,大家会想起不平等条约和杨家将,杨家“七子去六子还”、烧火丫头都上战场了,最后,宋朝皇帝贪生怕死,签了议和条约。若提澶渊之盟,那感觉就跟提《南京条约》差不多。澶渊之盟的内容大体上有这么两条: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以后,谁家的皇帝年纪大,谁家皇帝就是哥哥。二、宋每年向辽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开展自由贸易。第一条,今天看,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联合国》宗旨。我们骂条约不平等,主要是因为这第二条,但是,我们嘴上骂归骂,心里要清楚牌局。十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大宋的岁入,是一亿两,打宋辽战争,每年是五千万两。关键在于第二条的第二款,两国开展自由贸易。这“岁币加自由贸易”可太厉害了。大辽除了卖羊卖马,能有什么贸易基础?它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输出给宋,而宋的每一种商品,都是辽需要的。开始辽还卖一些马,后来,发现大宋的骑兵越来越多,就不敢再卖马。萧太后下令,谁出口马,杀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