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文宗与甘露之变:甘露之变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2
转发:0
评论:0
唐文宗与甘露之变:甘露之变为什么最后会失败?,唐文宗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乃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谋内外结

  唐文宗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乃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谋内外结合而除之。太和九年,李训和舒元舆等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试图将宦官一网打尽。

  唐文宗是由宦官从十六王宅中迎出而立为皇帝的。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都是被宦官杀害,其父穆宗也是宦官拥立的。为了“刷君父之仇耻”,文宗决心剪除骄横的宦官。宦官最初是以一种特殊的奴隶身份出现的,但此时的宦官却握有军权,控制禁军,指挥朝政,实力非同小可。而文宗本身是由藩王登上皇位的,既没有东宫之侍者,也很少有心腹重臣。当时的朝官中党争激烈,对去宦毫无兴趣,文宗只有在资历不深的朝官中寻找可靠之人。最先被文宗看中的是孤寒而进的翰林学士宋申锡。于是文宗与宋申锡密谋去除大宦官王守澄,却不料密谋泄露。王守澄等人反诬告宋申锡谋反。宋申锡被贬,死于开州。

  第一次去宦虽然失败,但文宗并没有因此灰心,相反,他吸取教训,又开始物色新的人选。这时,李训与郑注便应运而出。

  郑注为维州翼城人.家世微贱,机智善辩,医术高明。行医到徐州,由牙将推荐给节度使李愬。李愬服用郑注的药很有效验,就任用为牙推,后把他推荐给监军宦官王守澄。王守澄为枢密使,就带郑注入京。大和七年,文宗患了风疾不能言语,王守澄便推荐已为昭义行军司马的郑注进京为文宗治病,很有效果。由是郑注得宠,被召入长安。李训是世家子弟,李逢吉的侄子,精通经学,中过进士。曾因事流放,后来居住洛阳,认识了郑注。郑注将李训介绍给王守澄,王遂将其推荐给了文宗。由于李训“倜傥尚气,颇工文辞,有口辨,多权数”,文宗“以为奇士,待遇日隆”,任为四门助教。

  李训能言善辩,仪表秀伟,为文宗侍讲时,谈及宦官事往往言词很激愤。文宗觉得他可以倚重,就向郑、李吐露心事,李训和郑注遂以清除宦官为己任。两人受文宗重用后,利用牛、李两党的矛盾,将阻碍他们仕途发展的党人全部逐出朝廷。大和八年(834年),李德裕被贬。大和九年,李宗闵被贬。两党的党魁均遭贬逐,其党人也多受牵连。一时间,牛、李两党几乎被逐一空,为李训、郑注的晋升扫平了道路。在职高位重、力量壮大的同时,李、郑二人又充分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把与王守澄不和的左神策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三个大宦官迁到地方上去为监军。当时人们传说宦官陈弘志是害死宪宗的元凶。李训就为文宗设计,把陈弘志从山南东道监军任上召回,行至青泥驿杖死。不久文宗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以舒元舆为知制诰,李训为礼部侍郎,并都同平章事。然后又利用与王守澄有矛盾的宦官仇士良,把王守澄除去,改任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实际上夺去了实权。不久,派宫中使者李好古到王守澄府第中赐毒酒,逼令自杀。至此,去宦行动已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在此后如何剪除所有宦官的问题上,李训与郑注发生了分歧。郑注本打算利用王守澄出葬滻水,宦官集体送殡的机会,一举歼灭所有宦官。这便是史上所称的“滻水计划”。而李训则密谋“甘露之变”,而且赶在滻水计划之前实行了。

  甘露之变发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当日早朝之时,百官群集。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金吾左仗院中有甘露夜降石榴树,请皇帝亲往观看。树木之上凝有甘露,本来是极其平常的事。如果是在夏秋之季,确实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当时是十一月下旬。地处北方的长安已经十分寒冷了,不太可能有甘露。如果偶尔真有甘露降临,就会被看作是大吉大利的兆头。因此,当韩约称甘露降于皇宫之内,百官立即向文宗拜贺,李训、舒元舆请文宗亲观此祥瑞。金吾左仗院在含元殿左前,文宗与百官到了含元殿内,命宰相李训及中书、门下两省官前往核实。李训去金吾左仗院察看后,报告文宗说:“恐怕不是真的甘露,不敢轻言。”文宗又命左右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等宦官再去验看。这时,金吾院中早已设下伏兵,其实是引诱诸宦官到金吾院内,围而杀之。宦官走后,李训急召守在丹凤门外的兵士进宫以备接应,但将军王璠却因害怕而不敢前行。他手下的士兵虽然到了含元殿下,但却吓得不能正常行走到含元殿。而另一支由郭行余统领的接应部队更是连影子也不见。一时间,含元殿下乱成一团。

  再看仇士良等诸宦官,由韩约陪同前往金吾院。韩约因紧张过度而面色发白,汗流不止。仇士良正觉奇怪.恰巧一阵风吹过,吹动布幕,露出伏兵。仇士良大惊,率诸宦官连忙退出金吾院,奔回含元殿。守门人想要把殿门关上,被仇士良一声厉喝,吃了一惊,竟来不及把殿门关上。李训急呼卫士上殿保驾,已经来不及了。宦官对文宗说:“事急矣,请陛下还宫!”即把文宗扶上软舆,准备回宫。李训上前阻止,仇士良大呼李训造反!文宗却说李训不是造反。仇士良将李训击倒,李训还是抓住软舆不放。这时,金吾卫士已到,京兆少尹罗立言率京兆府三百多人从东面来,御史台中丞李孝本率御史台从人两百多人从西面来,三方纵击,宦官死伤十多人。此时,御驾将入宣政门,李训仍抓住软舆阻止宦官把文宗抬进宫。但文宗见大势已去,便呵斥李训放手。御驾进了宣政门,宦官把宫门关上,高呼万岁。百官见文宗落入宦官手中,均知大事不妙,四散而去。李训知道大势已去,就穿上随从小吏的绿色衣服,骑马逃出长安。

  不久,宦官调集禁军大杀朝官。李训、郑注、王涯、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等17人被杀,其族人也无一幸免,朝中几乎为之一空。文宗也差点被废,此后就纯粹成了宦官手中的傀儡,最后忧郁而死。这便是唐代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结束。此后,宦官气焰更为嚣张。“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唐王朝一天一天地衰弱下去。

  关于甘露之变,仍有一些问题不很清楚。我们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事件呢?

  有人认为甘露之变是李训纠集少数私党组织的武力夺权事件,目的在于一网打尽宦官,取得挟持皇帝的权力,实现个人专权,独揽朝政的野心。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在搞掉王守澄等资历很老凌忽君主的宦官之后,文宗的目的已经达到,而李训、郑注是欲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企图控制朝政,才背着文宗谋划尽诛宦官。

  这样的说法,与我们平时在历史书上看到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李训等人与文宗志除宦官的思想是一致的。文宗参与了甘露之变的谋划并在事变中配合了李训等人的行动。甘露之变是一场在文宗首肯下的反宦官斗争。更有人认为,这是文宗为了剪除宦官而由其一手策划的一场宫廷政变。事变之前,文宗考虑周密,而策划者李训、郑注计划详尽。当时文宗深深忧虑于宦官之祸,欲谋诛宦官,但却不敢与外朝宰相谋议。宰相作为中央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来应该是皇帝依靠的积极力量,但文宗时期的宰相大都不同程度地依附宦官,他们无意反抗宦官也无胆诛除宦官,其主体已失去了与宦官相抗衡的斗志和锋芒。文宗已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不可能与宰相们共商大计。作为一个还可算是有主见的皇帝,李训、郑注作为“孤寒新进之士”的代表人物被文宗视为合适的人选加入了这场反宦官的斗争中。

  甘露事变之后,由于宦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宦官气焰更加嚣张,不再信任外朝士大夫,朝官和宦官之间更日益对立,唐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本文转自互联网,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甘露之变为什么会失败甘露之变的影响
甘露之变是指发生在大和九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在这次政变中最终得力的是宦官,从而造成了朝廷中很多官员被杀。那么发生甘露之变是哪个皇帝,这个皇帝做了什么呢?甘露之变皇帝——唐文宗当唐敬宗被宦官杀了以后,宦官王守澄就立李昂唐文宗为帝。所以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大和时期。唐文宗向来就是不满宦官的专权,于是就和大臣李训、郑注谋划。李训和郑注本来商量好由郑注以协助王守澄的葬礼为名,带领数百精兵前来,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但是李训不想让郑注得功,所以就自己出任,暗中招募士卒,提前行动了。大和九年,文宗和大臣在紫宸殿上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禀奏说在左金吾仗院内的石榴树晚上生了甘露,是祥瑞的征兆。李训等人劝文宗亲自去观看,文宗到含元殿,他命宰相及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前去视察一下,他们回来禀报说那不是真甘露。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些宦官前去查验,李训等人事先暗藏着甲兵,用来暗杀宦官。仇士良到达后,看到韩约神色有些惊慌,...
· 甘露之变简介唐文宗的死与甘露之变有什么关系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
· 甘露之变
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群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则拥立唐穆宗次子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由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高就,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擢右领军将军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取代韦元素,架空王守澄,不久文宗遣中使李好古以毒药赐死王守澄。但王守澄死后,权势又落入仇士良手中。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协助文宗消弭宦官专权,但王守澄死后二人开始争功,“及禄位俱大,势不两立”。九月李训被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
· 唐朝甘露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甘露之变简介
郑李争功郑注和李训商议,待郑注到风翔上任后,挑选几百名壮士,每人携带一根白色棍棒,怀揣一把利斧,作为亲兵。二人约定,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戊辰(二十七日),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时,由郑注奏请唐文宗批准率兵护卫葬礼,于是便可带亲兵随从前往。同时奏请文宗,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届时,郑注下令关闭墓门,命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全部诛除。计划已经约好,李训又和他的同党密谋说:“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么,诛除宦官的功劳就全部归于郑注,不如让郭行余和王以赴宁、河东上任为名,多招募一些壮士,作为私兵,同时调动韩约统领的金吾兵和御史台、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郑注一步,在京城诛除宦官,随后,把郑注除掉。”宁节度使郭行余、河东节度使王、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京兆少尹罗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都是李训所信用的官员,所以,任命他们担任要职,李训只和这几个人以及宰相舒元舆密谋,其他朝廷百官都...
· 什么是甘露之变与争党?唐朝为何会发生甘露之变
宪宗李纯去世后,穆宗李恒即位,他即位后游乐无度,藩镇割据局面再次出现,宦官的权势更加膨胀,朋党之争亦愈演愈烈,朝政又开始走下坡。穆宗即位仅三年就去世。接替即位的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且都是宦官拥立,又都是,反映出唐朝的政治形势已经越来越坏。敬宗即位后,完全不理朝政,专好游乐击球摆宴,连上朝都很少。敬宗过度的玩乐为他最后的结局埋下祸根。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宫后又大摆宴席,在酒酣之时被宦官害死,时年仅十八岁。接替即位的是文宗李昂,文宗勤勉听政、生活节俭、打击宦官,但后来因触犯宦官集团利益,于甘露之变中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后宦官团结一致,大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四,文宗于大明宫太和殿去世,时年33岁[25]:106。接替文宗的是武宗,建元会昌(841年)。武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