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禅让:上古时代“禅让”制下隐藏着的历史玄机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7
转发:0
评论:0
禅让:上古时代“禅让”制下隐藏着的历史玄机,千百年来,在华夏子孙的心中一直存留着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上古神话——尧舜禹禅让

  千百年来,在华夏子孙的心中一直存留着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上古神话——尧舜禹禅让权位,举贤能造福万民。在这个故事中,三位主人公尧、舜、禹创造了所谓“垂拱而治,河清海晏”的盛景,连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也在《论语》中对其品行大加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之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上古时代,共同探寻“禅让”制下隐藏着的历史玄机。

  一、“禅让”一事的提出

  禅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在位者将权位让渡给贤德之人。从字面来来理解:“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便对舜进行了三年考核 ,认为舜可以胜任 ,就命舜摄位行政。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首领。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首领。经过治水考验,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首领。禹继位后也先后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了皋陶、伯益作继承人。这种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帝王把王位让给没有亲族关系的贤人。

  最早记述“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在其篇《尧典》中说的是“尧舜禅让”,而在《大禹谟》中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另外在《论语·尧曰》中亦有涉及到尧让帝位于舜的文字:“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大意是说,尧希望舜在接替其权位后能坚守中正之道,爱护百姓,倘若不然,上天必将所降祥福收去。尽管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此章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把散简附于其后。但关于“禅让制”的记述从此成了儒家学派赞许上古三皇五帝的有力论据。” 《孟子·万章章句上》更是借老师孟子与学生万章间的一席话道出了“禅让”的真实含义--“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舜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舜之相尧、尧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尧、舜、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之荐者也,故仲尼不有天下。’”在孟子看来,“禅让”作为尚贤与能的良器,不仅需要德才双馨,更重要的是顺应天意。尧、舜、禹三者便具备了上述条件。

  除了儒家学派,墨家也极力推崇禅让制,在《墨子·尚贤》中说到:“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崇尚贤士,是一个政权立足的根本。尧为天子时,舜只是一介农夫,因有贤名之故,被尧选为自己的接班人,“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伯益贤明,亦为大禹举荐。进入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综合了《尚书·尧典》诸书的内容,对上述故事作了系统而生动的叙述。尧先咨询“四岳”谁能接任天子之位?“四岳”推荐了民间有孝名的舜,尧于是对舜作了多次考察,舜的言行和能力使尧很是满意,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尧老死后,舜践天子之位。此后,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情节大致与《孟子》相同。

  二、是谁发出了质疑之声?

  对于上述的观点,从古至今便不绝质疑之声。最早提出疑问的不是别人,正是儒门弟子荀况。他在《荀子·正论》一文中指出“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在他看来,尧、舜、禹作为贤君只要礼义的大分做到了,又何必用禅让博取虚名呢?如果说荀子的怀疑还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那么法家韩非则更进一步,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在韩非子看来,尧根本没行禅让,只是因为其年老力衰而被篡位的舜所逼。另有一种说法,来自古书《竹书纪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尧帝年事已高,德行威望不足以胜任部落首领一职。相比而言,威望甚高的舜在众人的支持下上台,深符民意。上述两种看法中,舜的上台形式虽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禅让”本身的质疑。

  同样,在舜禹的“禅位”问题上,《韩非子·说疑》指出大禹借助治水一事光芒盖过了帝舜。在伯益等部将的拥戴之下,顺理成章地受舜禅让。这其中甚至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熟读中国历史的人应当知道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力被舜处以极刑,舜又如何会把天子之位禅让给有杀父之仇的禹呢?对此,《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认为:“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如此看来鲧应死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夺争,说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实是当时统治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全面看待“禅让”问题

  诚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言:“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神话,则古史即无从说起。且神话有起于传说之后者,不能因神话而抹杀传说。”在对待“禅让”问题时,亦应秉持客观公正之观念。“禅让”,作为一种上古时代的民主制度,产生于先民时期。在这一时期,一定区域内的部落联盟兼并过程时常伴随着武力征服,联盟制在其中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说最初联盟体最高首领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但也需要得到各集团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在这种平等式的联盟体内,最高首领之位的和世袭制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老衰而禅”以及“老者不堪其劳而休也”等观点虽遭荀子之批判,但绝非虚妄之词,甚至应是联盟体最高首领未能实现和世袭制的有力证据。因此,禅让制当是势力相当的诸政权组成的联盟体产生其领袖的方式,即尧舜禅让可能就是这几个势力相当的集团不得不结成联盟时,为了协调各集团的关系、维系联盟体的存续而采取的一种领袖和新政权诞生的更替方式。其间,各集团首领俱以各自集团力量为后盾而展开的明争暗斗在所难免,但都应是在不分裂联盟体以及不妨碍共同利益的原则下进行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竞争,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就显得格外重要。最高首领必须集智慧和力量于一身,亦即必须是年富力强且富有经验者,否则难以服众。可以说,“禅让”是一种在解决权力归属问题上最有效的手段和最理想的方式。

  前文一正一反两方观点,前者将其放在完美无瑕的理想端,后者弃置叛逆无道的阴谋端,这其中暗含着不同学派观念的交锋。但无论是哪种观点,最重要的是要将其放到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进行客观的讨论。禅让制度源起于原始社会末期, 是原始部落联盟根据尚贤与授能原则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对于政权的平稳过渡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上古先民的美好理想,禅让制的存在是值得肯定的,而它对华夏民族的借鉴意义则是值得赞颂和推崇的。随着后世儒学的兴起,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希冀借“儒道”之风,推行名儒实法的政策。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必须树立一个理想模式来规劝世人,同时标榜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于是,“禅让”这个在儒家的字典里代表着上古圣贤政治,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理想治国蓝图被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并从此凝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提醒着世人“祖述尧舜,文武”。自此,无论是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孝宗赵昚,还是清高宗乾隆禅位给仁宗嘉庆,都是对“禅让”美德的有力践行。

  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禅让”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权力平稳过渡的先河,“以兵威强制天下”的权力思想开始向“得天下以仁, 而民从之”的政治理念转变。同时,华夏民族性格中野蛮、蒙昧的因素在消减, 理性、人道、文明的基因在增多,造就了一个以“仁”为哲学思想核心的东亚民族。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陈桥兵变便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和平交接,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就让我们共同凭吊“禅让”这个先人留给我们的“胜迹”,共同回味那段不为人知的上古神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禅让制
起源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中国传说中的禅让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诸侯表决,以多数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1993年郭店一号墓出土的〈唐虞之道〉与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收录的〈子羔〉、〈容成氏〉三篇都记载上古的禅让。《唐虞之道》推崇禅让,指出“不禅而能化民者...
· 上古时代的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禅让制是传说中中国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生存,于是聚居在一起共同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公共的,没有或者很少有人有自己的私有财产,为了便于管理,大家就共同推举一名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作为自己的首领,带领部落群众一起打猎采集,维持部落的生存。禅让制受到质疑因为不是父传子的形式,而是大家共同推举,禅位的人既不是同姓也与自己没有血统关系,是“公天下”的形式,所以称为禅让制。禅让制是在上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被迫聚在一起共同劳动老获取生活资料,谁也没有能力让自己获得很多的私有财产,所以就没有人占有很多财产,就无法通过这些生产资料来控制别人,只能通过大家共同推举的形式,选举一个德才兼备、行为高尚的大家都信服的人来管理部落,而且这个人只能自己管理部落,没有权利把位子传给自己的亲戚后代,而且如果这个人能力不够,不能领导大家了,部落的人还有可能会罢免他,所以他只能小心翼翼地运用自己的权力...
· 历史真相:尧舜的禅让制
“禅让制”顾名思义是统治者把首领的位置让给别人。“尧舜”的禅让制代表了原始社会的公正,讲的是尧将首领之位自动传给舜的故事。从古至今,似乎是一桩不容质疑的历史铁证,是上古人推贤举能思想的反应。但史实真是这样吗?质疑者们试图从古人的典籍中找到蛛丝马迹,果然,他们找到了一些证据。《荀子正论》:“夫尧舜禅让,是虚言也!”荀子《韩非——说疑》:“舜逼尧……”。触目惊心,在这篇文章中,韩非了认为“禅让”的真实面目是舜逼迫尧退位,实际上,舜并不是什么贤臣,而是杀害君主的“乱臣贼子“但这仅仅两人之言,并不能证明什么,何况还带着门户之争。就在质疑者与支持者争论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一声意外的盗墓事件,让这起“公案”再现波澜。公元281年,时值中国西晋王朝统治时期,当时的人在汲县的一座被盗的古墓中,发现了一部《竹书纪年》,经考证,这便是旧中国时期魏国的史书,其中有尧舜禅让的相关事迹,文中描述道:“舜将尧囚禁于平阳...
· 上古时期的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禅让制的特点介绍
相传在我国上古时代的中原黄帝部落,人们共同推举有才能、品德好、大家都信任的人为部落首领,当这样首领去世后,便把统治权让给(通常是自愿的)已经通过考察,更有贤德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人)来继承自己的权力,成为新一代的部落首领,这样世世代代更替传承下去的方式就是禅让制。尧舜禅让著名的华夏始祖首领尧舜禹便是以这种方式来当上部落首领的。禅让制通常是自愿的,也应该是自愿的,不过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有所谓的禅让皇位的,不过这是强迫的,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迫汉献帝让位,还有西汉的王莽篡权,这也是禅让的一种,因为不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来继承权利的,不过都不是自愿的,所有就不算真正的禅让。禅让制的方式理论上让所有部落的成员都有机会当部落首领,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名声足够好就行,看上去是一种非常民主的选举方式,所有儒家非常推崇这种方式,认为这是天下一统,万姓一家的最民主...
· 世袭制是怎么代替禅让制的?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怎么样的?
世袭制是怎么代替禅让制的?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怎么样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封建制度时期,皇位都是采取世袭制,如果皇帝没儿子就在宗亲里面选,反正肯定不会传给外人,除非是朝代被灭亡了。不过尧舜禹时期采用的都是禅让制,为什么后来禅让制会被世袭制取代呢?这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一起事件,从而改变了这项制度。能当皇帝,自然没人想主动禅让,所以很多皇帝哪怕已经无力执政但依然不愿放权。尧舜禹当时究竟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了解下吧。尧舜禹时期施行“禅让制”,可笔者发现这几个人让来让去,除了舜之外,其他人都跟“黄帝”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禅让制执行了三个朝代,权力最终又回到了黄帝一脉,而且还是“让”回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世上还真有不对王位动心的人,而且一出现就是三个,不管三人是否出于真心,他们这份“勇气”着实令人敬佩!首先要从帝尧这个人说起,他是黄帝的五世孙,根正苗红的皇二代,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