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史上哪位汉族官员请求顺治皇帝下的“剃发令”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0
转发:0
评论:0
史上哪位汉族官员请求顺治皇帝下的“剃发令”,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文人一旦如此,比常人更可恶。清朝有个叫孙之獬的文人,

  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文人一旦如此,比常人更可恶。清朝有个叫孙之獬的文人,便是无耻中的更无耻者。首先他是个投降的官员,古人常说忠臣不保二主,这样,孙之獬便不是忠臣。

  不仅不是忠臣,孙之獬还要努力的把奸臣做到底。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都是投降的政府官员,都在努力的诠释着什么是铁杆的汉奸。不过和他们相比,孙之獬似乎一无所长,他不像吴三桂擅长弓马能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也不像洪承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只能像狗一样在新主人面摇尾乞怜。

  孙之獬入朝,自己带头与家人奴仆一起剃头留了辫子,并换上了满装,一心一意在山东等待满清主子的到来!清廷为收揽人心,接纳并让他当了礼部侍郎。当时顺治帝因为天下未定,还允许明朝投降官员穿着明朝衣服上殿,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列。当时满汉大臣互相看不起,满族人嘲笑汉人卑躬屈膝,没有骨气;汉人嘲笑满人粗野没文化。孙之獬自己穿着满人衣服,妄想进入满族官员里面,可是遭到人家的白眼,辱骂声中把他赶了出来;汉族官员恨他过于卖主求荣,也不让他钻进自己队伍,就这样孙之獬成为满汉官员的奇葩,谁都骂他无耻。

  孙之獬很是狼狈,心想不就是无耻吗,出卖祖宗,老子豁出去了,于是向皇帝写了一道奏章,提出应下令让汉人剃发留辫。本来早想彻底显示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尔衮便顺势采纳了这一提议,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间,下达剃发令。清军所到之处,以10日为限,“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令出行随,到处可见兵勇带着剃头匠,挑着担子巡行在城镇乡村,担子上挂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粉牌,见一个捉一个,强行头部四周剃发,留金钱鼠尾辫。

  当时反剃发有多么惨烈、流过多少血泪,我们今天是难以想象的!王家桢《研堂见闻杂记》对这一段历史有很清楚的记载:“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以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为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不过作恶多端的人从来就没有好下场,上帝要你灭亡,首先让你疯狂。顺治三年秋,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时孙之獬正巧衣锦还乡。农民军攻入淄川,将其活捉,五花大绑示众街市,人们在他身上遍刺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然后斩首市曹,暴尸通衢。这个以出卖祖宗和灵魂为代价来换取好日的恶棍在风光了几年之后,终于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消息传出,人们无不拍手称快,皆云罪有应得。后来孙之獬的老乡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内有《骂鸭》一篇,讲一个人偷吃了别人的一只鸭子,身上因而长满鸭毛,且痛痒难当,最后还亏鸭的主人出面骂了一通,那小偷才褪去了鸭毛。这故事也许与孙之獬有关,但只怕不管人们怎么骂,也难使孙之獬褪掉那一身鸭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给皇帝剃胡子
178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1741--1790年)去法国旅行时,比仆从先到达贝塞尔镇。小客店的主人是一位爱唠叨的妇女:她问他是不是皇帝的随员。“不是。”他回答说。不久,这位主妇走过约瑟夫二世的房门口时,看到他正在刮胡子,她又问他是不是受皇帝雇用的。“是的。”约瑟夫二世答道,“有时我给他剃胡子。”
· 哪位官员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网络配图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
· 哪位清代官员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从福建调任江...
· 哪位清代官员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大都会,人皆喜之。张伯行却深怀戒惧,如履薄冰。有了在福建的教训,这回他入境之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铺设官署。等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恬然自得。有属官写诗赞叹道:“一架绳床供众同,坐虚...
· 哪位清代官员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