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曹操的第一功勋谋臣?盘点曹操的五大谋士
曹操帐下谋士众多,他们运筹帷幄,为魏国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辅臣云集,就无人像诸葛亮在蜀国那般被众星拱月,对垒谁是第一功勋谋臣也见仁见智。在笔者看来,则以荀彧莫属。
荀彧字文若,豫州颍川人。永汉元年(189年)举孝廉,任守宫令,即为皇帝掌握笔墨、纸张的那类小官。因董卓专权弃官归家,又以颍川是四面受敌之地,劝乡里人离开故土。荀彧自身到了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但预料袁“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于初平二年(191年)毅然转投曹操。曹操将他比作张良,时年29岁的荀彧自此最早投奔曹操的顶尖谋士。当然,资历并不等于功绩,而且就出谋划策来说,荀彧的名头也不如郭嘉、荀攸响亮。陈寿称其“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既如此,何以将荀彧推上功勋榜的首席?
首先,荀彧为曹操确立了纵横乾坤的重大方略。
一是奉天子而令诸侯。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自长安返回洛阳。在是否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营发生争执。不少人以韩暹、杨奉与张扬联合,不易制伏为由予以反对。荀彧力排众议,认为如今天子虽回洛阳,那里一片荒芜、草木丛生,义士有保护朝廷的想法,百姓因感念旧日繁华而悲伤。“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指出韩暹、杨奉难以成大患,如果不及时决定,等其他人万一生出此心,再考虑就迟了。这一建议提壶灌顶、石破天惊,被曹操采纳后,形成其他豪强无可比拟的战略优势。
二是拚袁绍以定北方。建安二年(197年),袁绍写信给曹操,言辞骄慢,令其大怒。荀彧阅信后说:“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如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已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德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能为!”(《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一席话令曹操心结顿消,确立了与袁绍决一雌雄的心理准备。荀彧还提出先取吕布的步骤,从而为官渡之战扫平了障碍。建安四年(199年),围绕是否抗袁问题,曹营又展开一场辩论,孔融等人认为袁绍地广兵强,恐怕难以击败。荀彧指出:“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而一切皆如荀彧所料。
三是缓设九州以安人心。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兼任冀州牧,有人劝说他恢复古时所设置的九州,从而控制更广阔的区域。荀彧认为,这将使全国惊骇,许多人担忧会被逐个剥夺地盘,天下就不易图取。希望先平定河北,再修复旧日京都,然后南征荆州,等天下大定,才商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的长久利益。曹操于是搁置了原打算。
第二,荀彧为曹操组合了征战南北的智库群体。荀彧虚怀若谷,极善于举荐人才。
他先推荐戏志才,使之成为曹操很得力的谋士。戏志才去世后,曹操给荀彧写信称:“自志才之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荀彧于是举荐郭嘉。由于荀彧一般在后方调度,曹操此前还曾问他谁可替代随军谋划,荀彧推荐了荀攸、钟繇。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又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称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傅子》)。杜畿果然成功平乱,并广施仁政,颇具政声。据《后汉书》所载:“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当是时,群雄并起,群雄之争即人才之争。可以说,荀彧所举之人,其价值都非一城一池可比。试想刘备因得诸葛亮辅佐,局面为之大变。荀攸、郭嘉、司马懿与诸葛亮均是同等级的人物。倘若没有荀攸、郭嘉用谋,曹操与袁绍的角力鹿死谁手,真难以预料。可见,荀彧对曹魏功莫大焉。
第三,荀彧为曹操稳固了赖以立足的后方阵地。
长期以来,荀彧“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随曹操出征,而调度后方军国大事,所起作用有如萧何之于刘邦。兴平元年(194年),时任兖州牧的曹操东征陶谦,委任荀彧主持留守治所鄄城。恰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叛,并暗中迎接吕布。吕布到达后,张邈遣人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大家都很疑惑,荀彧则料定张邈叛变,速布置防备。豫州刺史郭贡率几万兵马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同谋,都非常害怕。郭贡要求面见荀彧,前来援助的夏侯惇认为不宜冒险,但荀彧推测郭贡尚未打定主意,正可前往劝说。郭贡见其毫无惧色,认为鄄城不易攻下,便带兵离去。荀彧又派程昱劝说范、东阿两县,终于为曹操保全了三城。可以说,也在危难之际为曹操保住了立足的根基。兴平二年(195年),曹操获悉徐州牧陶谦去世,欲乘机夺取徐州。荀彧劝阻道:“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为此建议曹操也稳固兖州,收获已成熟的麦子,积蓄粮谷,彻底战胜吕布。若现在攻打徐州,吕布将乘虚侵扰,就会失去兖州,以致无安身之地。曹操采纳其意见,储存粮秣,积蓄实力,不久大败吕布。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又建议对关中将帅施恩布德,以腾出手来对付袁绍。建安六年(206年),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打算南击刘表。荀彧认为应乘袁绍兵败势穷时加以平定,假如现今远征长江汉水,万一袁绍收集残余,趁虚攻击背后,大事就完了。曹操纳其策,遂挥师北进。待彻底扫灭袁绍残余后,荀彧于建安十二年(208年)建议曹操出其不意攻击荆州,刘表之子刘琮速降。
可见,荀彧之功实非鞍前马后的战术之谋,而是为曹操奠定开国基础的关键之举。建安八年(203年),曹操表奏天子曰:“待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彧别传》)荀彧以自己“无野战之劳”请辞,曹操给他写信说:“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庭,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彧别传》)。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论功行赏时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公达即荀攸。又表奏天子,并谈及官渡粮尽时劝谋勿退、战后力阻南讨刘表两事,称“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后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彧别传》)。于是增加荀彧封邑一千户,并前所封共二千户。其时郭嘉为一千户,荀攸为七百户,荀彧的封赏在谋臣中无与伦比。王导评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晋书列传第三十五》)
作为第一功勋谋臣,荀彧的官爵也非他人可比。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被封大将军、武平侯,荀彧即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建安八年(203年),荀彧被封万岁亭侯,较荀攸陵树亭侯、郭嘉洧阳亭侯的等级明显要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打算表奏荀彧为三公,他推辞了十几次才作罢。建安十二年(212年),荀彧任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值得一提的是,荀彧不仅功勋卓绝,贤德更堪为师表。
他虽地位显贵,却折节下士、谦虚节俭,所得俸禄、赏赐全分给宗族好友,竟无多余家产。钟繇认为颜回死后,“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彧别传》)曹植赞其“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光禄大夫荀侯诔》)。正因如此,建安十七年(212年),他反对曹操加封九锡,认为当初起义兵的本意是匡扶朝廷、安定国家,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曹操对荀彧的隔阂形成了,于是历史上出现了如下一幕:曹操一次向荀彧赠送食物,待打开看时,器中竟空无一物。荀彧明白了曹操了心思,便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
相关:曹操身边的五大谋士都是谁?
三国时期,三位大将各据一方,曹操的地域最为广泛,他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广阔的领域,最重要的是身边的谋士较多。那么曹操身边的五大谋士是谁呢?曹操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
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从《三国志》荀彧的传记可以发现,荀彧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
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迎奉天子的过程中,荀彧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大势角度,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对曹操进行劝谏。正是由于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细致,所以他不仅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给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确政治方针,还能分拨粮草、举荐贤能,可谓样样皆通,样样皆精。因此善于用人的曹操往往让他做后方的总调度官,成为自己在外出征强大的后盾。
荀攸——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荀攸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年轻的时,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荀攸后来被董卓抓起来了,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然而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
荀攸的完美在于: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贾诩——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
程昱——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程昱早年在家乡城池的时候,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其人胆勇可见一斑。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而当时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那时我肯定守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程昱由于性子太直,虽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缘很差,甚至有人曾诬告他谋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
郭嘉——鬼才
郭嘉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见识,与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里之外预料孙策的命运。郭嘉的言论大都与荀彧相仿,论述非常完备,但郭嘉说话常用短句,说话的节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对仗,富有音韵美感。他的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畅,环环相扣,逻辑性更强,总而言之,郭嘉进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论述,逻辑顺畅,结论明白,语言艺术也更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断,比贾诩多了一份积极,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锐意勃发、华实兼备的郭嘉,能将理性陈述与演讲艺术相结合的郭嘉,也的确称得上鬼才。即便因为这种个性,而被陈群诟病举止行为,然而正是因为缺憾,郭嘉才更契合“鬼才”二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