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何古代的名士们不愿意侍奉新朝?名士们的结局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2
转发:0
评论:0
新朝可以说是一种前进,但为什么古代许多名士并不愿意在新朝做官?陶渊明在发现桓玄、刘裕有野心的时候就辞官了,阮籍等等不愿意在司马氏下做官。旧朝皇帝已无力统治,新朝的取代是一种必然,为什么名士就不愿意了?以现在眼光来看,难道不是谁做皇帝做得好就帮助谁吗?这是一种儒家思想根植的影响吗?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守旧表现吗?说了这么多,说到底就是不相信有“忠义”这个东西的存在呗。现在人一提起“忠义”二字,就仿佛是极可笑的事情,一旦存有这样的心态,又如何能理解古人尽忠守节的情怀?文文山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所抒发的不就是这种情怀吗?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这些“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光照后世,千年...

  新朝可以说是一种前进,但为什么古代许多名士并不愿意在新朝做官?陶渊明在发现桓玄、刘裕有野心的时候就辞官了,阮籍等等不愿意在司马氏下做官。旧朝皇帝已无力统治,新朝的取代是一种必然,为什么名士就不愿意了?以现在眼光来看,难道不是谁做皇帝做得好就帮助谁吗?这是一种儒家思想根植的影响吗?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守旧表现吗?

  说了这么多,说到底就是不相信有“忠义”这个东西的存在呗。现在人一提起“忠义”二字,就仿佛是极可笑的事情,一旦存有这样的心态,又如何能理解古人尽忠守节的情怀?文文山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所抒发的不就是这种情怀吗?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这些“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光照后世,千年不能磨灭,不就是因为他们心中那股忠义之气吗?

  或许新朝真的是先进的,是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的,可是国家养士数百年,怎能无一人为之赴死?既然如此,那赴死之事就让我来吧,至于服务新朝这事,自有他人为之。——这种行为确实很傻,在某些心机灵活的人看来,是属于“目光短浅的守旧行为”,但我们的历史,正因为有这些傻瓜的存在而光芒四射。“换个说法,如果我们的历史上都是那种识时务的俊杰,一见形势不好纷纷投奔新朝,无一人肯尽忠守节,这样的历史恐怕才令人心寒呢。

  最后讲个故事,说清朝吴梅村被朝廷征博学鸿词科,即将赴京,同乡好友在苏州虎丘的千人石上设宴为其践行,结果这时有仆人送过来一封信,说是有人转交给吴梅村的,吴打开一看,顿时坐立不安,面如土色,旁边人颇为好奇,拿过来一看,也是顿时冷汗如雨,原来那封信上只写着四句诗:千人石上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我们的民族的风骨和气节,正是因为有那些耻于“两朝天子一朝臣”的傻子的存在,才得以千年不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晋的王朝——名士清谈
?元康七年(297年)七月,朝廷任命王戎为宰相,王戎和尚书令王衍,河南尹(洛阳市长)乐广,都是当时的名士,魏晋多名士,名士善清谈,他们都是清谈的名家高手。清谈出自清议,东汉后期出现,汉朝选官实行察举制,很注重一个人在乡里的名声,当时士大夫阶层出现了品评人物的风潮,他们对人物的评价能影响一个人的仕途。比如南阳人许劭在汝南(河南汝南县)主持月旦评,每月对人物进行一次重新的评价。许劭名气很大,连曹操都慕名而来,备了厚礼,请求许劭对他评价一下。许劭刚开始不肯说,后来被曹操胁迫,许劭说:“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对许劭的评价很满意。他们也批评时政,桓帝灵帝时候,宦官当权,朝政黑暗,士大夫对宦官们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和质疑,这招来了宦官们的报复,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和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的两次党锢之祸,当时名士和优秀的读书青年、官吏等被逮捕杀害的有900多人,他们的妻子亲戚,流窜边塞避祸,...
· 名士
举例《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虽弛张趣舍,时有未纯,于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声价,非所能通物方,弘时务也。”《北史》〈卷五十·高道穆传〉:“道穆以字行于世,学涉经史,所交皆名流俊士。”《世说新语》:“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袁宏道《与潘景升》:“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如和靖之梅、元章之石,使有一物易其所好,便不成家。纵使易之,亦未必有补于品格也。”
· 宋代士大夫为何风骨最盛?宋朝历史上文人名士们
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誓碑”中,指示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条一直为后人称道的知识分子政策,宋代究竟执行得如何,宋代士大夫在这把保护伞之下又是怎么做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先生治宋史多年,他认为,宋代士大夫之所以风骨最盛,与当时基本国策的保护伞、健全的制度程序以及士大夫阶层自觉意识的崛起是分不开的。宋太祖立“誓碑”不杀士大夫,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条国策与我们所说的唐宋之际社会变化也有关系吗?虞云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称为士或士大夫。宋太祖誓碑的内容,实质性的有两条:第一条就是优待赵宋所禅代的后周柴氏后人;第二条要求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第三条告诫他的子孙后代遵守前两条,否则“天必殛之”,将受到老天的惩罚。第一条针对他所接收旧政权的后人,对象颇有局限;第二条针对参与新政权的知识分子,则具有全局性意义。首先,从中唐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天下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按宋太祖说法...
· 元朝名士白景亮
白景亮,字明甫,南阳人。明法律,善书算。由征东行省译史有劳,超迁南恩知州,升沔阳府尹,奏最于朝,特授衢州路总管。先是,为郡者于民间徭役,不尽校田亩以为则,吏得并缘高下其手,富民或优有余力,而贫弱不能胜者,多至破产失业。景亮深知其弊,乃始核验田亩以均之,役之轻重,一视田之多寡,大小家各使得宜,咸便安之,由是民不劳而事易集,他郡邑皆取以为法。郡学之政久弛,从祀诸贤无塑像,诸生无廪膳,祭服乐器有缺,景亮皆为备之,儒风大振,缙绅称颂焉。景亮性廉介勤苦,自奉甚薄,妻尤俭约,惟以脱粟对饭而已。部使者尝上其事,特诏褒美,赐以宫锦,改授台州路总管。卒于官。
· 雍正的儿子们的结局雍正儿子们的不同人生结局
雍正的儿子们的结局:大家最近都在关注雍正的一些事,都是受古装剧的影响哇。今天小编也来随大流,给大家总结一下雍正的儿子们吧!皇长女(1694—1694):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月十六日丑时生于藩邸。母懋嫔宋氏,时为格格。生未出月而殇。未封。皇二女(1695—1717):和硕怀恪公主。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初六日未时生于藩邸。母为齐妃李氏。五十一年(1712)三月封为郡君,七月晋郡主。九月嫁纳喇星德。五十六年(1717)三月去世,时年23岁。雍正元年(1723)追晋和硕怀恪。额驸星德,一作性德,又作兴德。雍正十二年(1734)奉命往达里刚爱操练蒙古兵。乾隆元年(1736)正月召还,四年(1739)四月去世。第一子(1697一1704):弘晖生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子时,母为孝敬宪皇后那拉氏,时为嫡福晋,卒于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六卯时,时年8岁。第二子(1697一1699):弘昐生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