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导致了藩镇割据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80
转发:0
评论:0
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导致了藩镇割据,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募兵制在唐朝初年就已实行,之后不断发展。随着府兵制

  唐代募兵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募兵制在唐朝初年就已实行,之后不断发展。随着府兵制的衰落等原因,最终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并对唐朝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原因

      作为府兵制经济基础的均田制崩溃。唐代府兵按均田令授田,免除租佣调,这种优惠政策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量田地集中到李唐皇室、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寺院地主手中,国家控制的土地大量减少,几乎无田可授,府兵制也就无法推行。

  而募兵制与土地问题联系不多,主要是由于与国家财政而与土地问题有间接的联系,可以有效减缓土地兼并对国家军事力量影响的速度。 府兵兵甲衣粮需自备,府兵兵役负担沉重。府兵的武器、粮食、衣服、马匹需自备,即使府兵多是出自一些有一定财产的家庭,但是这仍然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纳资代役,有时要花费千文铜钱。而之后唐朝向府兵征税更是加重了府兵的负担。之后的募兵制,国家以供应兵甲战马代替授田,实际上也是货币经济发展、国家对农民人身束缚减轻的一个表现。 唐王朝同吐蕃、、契丹、百奚等少数民族展开长期的战争,轮番换防的府兵无法满足军事上的要求。自唐高宗以来,唐朝对外战争不断。

  在北方同新兴的后汗国,在西北同西、大食,在东北同契丹、百奚,在西南同吐蕃、南诏都发生战争。特别是同吐蕃的战争,唐军长期驻扎在青海地区与吐蕃对峙,双方的交战从西北的安西四镇,经过河西走廊、关中腹地,一直到巴蜀地区。军队的长期、连续性作战使轮番换防无法实施。府兵长期戍边,不仅会思念家乡,而且长期服役消耗了自己的财产,无法回乡务农也影响了府兵的收入。在重压之下,许多府兵破产,逃避军役。而募兵作为带有雇佣性质的军队,可以长期戍守边关,满足了唐王朝对外扩张的需要。

  府兵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兵士训练时间有限,战斗力不高。府兵平时务农,农闲时训练,战时随军出征。府兵兼具士兵、农民的身份,不是一支职业化的军队,更多带有地方民兵的性质,这就使府兵的战斗力有限。军队作为,应该从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专门担负军事任务,这样才能保障军队的战斗力。所谓的兵民合一是出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考虑,这实际反映国家力量的不足。随着唐王朝在开元年间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点,国力空前强大,唐王朝一方面具备以募兵代替府兵的国力,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对外战争要求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职业化军队。募兵制就因此而兴起了。 除此之外,边将对府兵的残酷虐待、权贵将府兵当做家仆驱使、社会对文教的普遍重视,降低了府兵的社会地位,也对府兵制的衰落有一定的影响。而募兵受边将倚重,享有较好的待遇,再加上其自身的野蛮剽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

  (二)影响

      募兵制军队由政府供应,士兵负担轻,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政府供应军队的开支意味着国家财政吃紧,不过这对鼎盛的唐朝来说不是问题。之后,虽然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但是南方地区的财赋还是能维持中央禁军,而各藩镇的军队则由藩镇所辖诸州的财政供应。但这成为了后世维持庞大的军队的王朝的问题,例如“冗兵”的北宋。士兵负担减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逃避兵役的现象,士兵也能无太多顾虑地作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地方的财政一部分为节度使所把持,这就使藩镇募兵不依靠中央朝廷,而依附于地方藩镇。中央在政治上对地方分权的无力,影响到了军事上对募兵的掌控。反过来,地方藩镇拥有自己的募兵,也影响到中央难以集权。 募兵制军队招募无地区限制,避免了府兵制的繁琐调兵。招募无地区限制,可以使军队在突发情况下得到充足的兵源补充,府兵制时期全国范围的调兵减少,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国家的资源。但是这就使得募兵的来源可能仅限于驻防地区,形成半封闭的土著武装集团。最终,无论是节度使还是宦官,都可以有效控制藩镇兵或神策军,对中央或是皇帝进行挑战,而中央或是皇帝则很难渗透进军队。

  募兵制名义上自愿投军,不带有强制性,可以吸收希望投军的热血青年。但同时,剽悍的游牧部落、土匪强盗等都可以进入军队,军队成分很复杂,具有更多的野蛮性、凶悍性,不容控制。“兵骄而好乱”,导致唐朝晚期兵变屡屡发生,社会动荡不安。

  募兵制要求招募对象具有一定的能力。对兵员的征发有了一定的个人能力要求,这就保障了军队整体较高的体能素质,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及战斗力提升有一定的空间。 募兵制军队是职业化军队。一支职业化的军队拥有较强的战斗力,可以从戍防部队中抽出一支机动兵团,满足唐王朝对外扩张的大部分军事需要。

  但是唐朝的募兵是一支带有雇佣性质的职业军队,各地的募兵分别隶属中央(禁军)、藩镇(长征健儿)、地方州县(团结兵),由各地或私人组建、训练、指挥,而不是统一由中央政府负责,反而容易导致地方割据,这是一种水平较低的军队职业化。另一方面,中国内部存在许多需要军队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而大量的职业军队和有限的财政收入,必然导致军队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的不足,难以有效发挥职业军队的优势。 总的来说,募兵制的军队职业化是很重要的影响,为唐朝和后世军队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募兵制影响:募兵制成为藩镇坐大的军事助力?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来征集管理军队。但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初规定府兵三年一代,但随着唐朝中期之後边患增加,用兵不断,戍期延长,加上腐败日益严重,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因此无人愿当府兵。天宝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唐初曾在局部边地少量募兵,自玄宗时开始盛行,开元年间,京师宿卫、边镇戍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俱为募兵充任。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镇守京师的彍骑多招募市井无赖为兵,军中...
· 的时代:藩镇割据导致皇位的不断更替
历史上有两次“”,两次“”的主人公是一主一仆,分别是郭威和赵匡胤,郭威是被逼无奈之下的被动“”,赵匡胤是主动“”。郭威虽然是被逼无奈,但在那个年代被逼就造反,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何况这被逼之中也有故意的成分,纵观二人的行为,本人也只能说一句:上梁不正下梁歪。郭威,小名“郭雀儿”,五代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后周太祖。曾为后汉的螂都留守,后汉隐帝嫌“厌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邺都去谋杀郭威,以激起了郭威叛变。950年冬郭威发兵南向,攻入开封,推翻了后汉王朝,951年2月13日,即位建元,国号周,史称后周。郭威勇武有力,豪爽负气,深为李继韬所赏识。有一次,郭威酒醉杀人,为官府拘押。李继韬暗中将其放走,后又招至麾下。后李继韬为唐庄宗所杀,其部众悉为收编。郭威因略通文墨、书算,升为军吏。及至后晋为契丹所灭,郭威归附刘知远部下。刘知远起兵太原,即位称帝,封郭威为执掌挥务的枢密副使,并在临终时将太子刘承托孤于...
· 太平天国运动究竟持续了多久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多久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非常沉重的灾难,中国人们不得不分期反抗,三当时的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四是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首先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巨额赔款,这些赔款的压力全部被清政府转移到了劳动人民的身上,这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清政府的苛捐杂税还日益增多,农民早已不堪负重。而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导致外国的工业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质美价廉的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这导致中国东南海区的把农民和大量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其次是严重的自然灾害,1840年到1850年,中国广大地区发生了很多的自然灾害,如蝗灾、水灾、旱灾等,这些自然灾害让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艰难的生活环境导致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太平天国的领袖人...
· 晋阳之战的历史影响:间接导致了秦国的崛起
晋阳之战是发生晋国四大卿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之间发生的一场兼并战,最终导致晋国的执政大臣智伯兵败身亡,智氏领地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败亡后,晋国再也没有可以与韩赵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便毫无顾虑的瓜分晋国领土,而晋国国君成了一个傀儡,最终走向“三家分晋”。后人在评价这段历史时,往往侧重于智伯的性格,似乎失败者身上只有缺点,注定是要失败的。而胜利者的所做所为都是胜利的条件和胜利的结果,无可厚非,只要是成功的,都是正确的。这种将个人品行与世间道义混为一谈,对智伯个人的品行大加批判,而对韩赵魏瓜分晋国的叛逆行为却赞赏有加,这其中无不显露出成王败寇的势利观念,这也是对世间道义的曲解,对个人品行与社会行为孰重孰轻的颠倒。我们不妨听听王立群教授曾在《三家分晋》中讲到的观点: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战争结局不是韩赵魏三家灭智,而是智氏灭掉赵氏,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智氏灭韩,然后灭魏,最后就是智氏一...
· 荀孟在唐代的影响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很多人知道,孟子是亚圣;但是,甚少有人知道,荀子也是亚圣。从战国到西汉,荀子的影响要比孟子大;从东汉至唐代,两人的影响各有千秋或旗鼓相当,对某些人来说,孟子的影响更大,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荀子的影响更大,先荀后孟这种从西汉到唐代都存在的说法很值得我们注意。在长远的历史中比较这两位亚圣,对于我们理解儒学史和思想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初,孟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到中、晚唐甚至出现了要将《孟子》升为经的声音。但是,荀子在那时的地位整体也没有下降(这种下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他还是大儒,还是儒家的代表,先荀后孟的排序还同样存在。纵观整个唐代,荀、孟两家的社会影响大体上还是旗鼓相当的。在唐初,荀子著名的“水、舟”之喻得到了政界人士的赞赏。魏征以《荀子・王制》中的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告诫唐太宗,成为千古美谈。此外,魏征在《群书治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