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玄宗为何安置不堪吐蕃人压迫的党项人?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0
转发:0
评论:0
唐玄宗为何安置不堪吐蕃人压迫的党项人?,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置静边州,安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置静边州,安置不堪吐蕃人压迫请求内迁的党项人,以拓跋赤辞之孙拓跋守寂为右监门都督,并封西平公。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爆发。拓跋守寂带兵勤王,被提升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而拓跋守寂的勤王,也开了党项拓跋氏“勤王”的先河。日后,几代拓跋氏的优秀子孙在“勤王”的道路上大步流星向前奔,占尽了便宜,出尽了风头。

  虽说在安史之乱中,拓跋家站稳了立场,坚定不移地跟着皇上走,表现的不错。可是毕竟党项族是“异族”,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是绝对看不得“异族”们在一块扎堆的。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宗李豫听取郭子仪的意见,以左羽林大将军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为东山党项部(庆州在六盘山以东),拓跋朝光居银州(今陕西米脂县,李继迁、李自成都出生在这里)、夏州(今陕西靖边县),也就是今天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东南。由于这里曾经是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大夏国的故地,又紧靠腾格里大沙漠,所以号为平夏党项部。背井离乡的党项人从高山走到平原,从边疆走到内地,从青海走到四川,从四川走到甘肃,又从甘肃走到陕西。终于,黄河母亲接纳了他们,一场改变了党项人命运的百年大迁徙,在陕西北部画上了句号。

  时间到了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师长安,唐僖宗出逃成都,走上了唐玄宗的道路。僖宗走了,路上碰到一个曾经怎么也看不上眼的人——凤翔节度使郑畋。当时大唐自僖宗以下全都患上了“恐黄症”,可是郑畋却不是这么想的。他想的做多的是怎样收复李氏的江山。郑畋同志还是大唐的好同志的,虽然唐僖宗走了,但是却留给了他“东捍贼锋,西抚诸蕃,纠合临道,勉建大勋”的“便宜之计”。凭着这个,郑畋也就成了长安西北唐军反抗大齐政权的核心人物。而当郑畋传檄三军,起兵勤王的时候,一个蛰居西北的民族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也开始了一个王朝长达350年的风雨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生活史——党项、吐蕃等西北各族
?一党项与民族传统有关,党项妇女具有以下三种禀赋:其一,敢战斗。《金史》卷134《西夏传赞》称:其“民俗强梗尚气,重然诺,敢战斗”。男性固然如此,女性也不例外。西夏军队中有“麻魁”即女兵,可见党项妇女中不乏善战者。其二,喜报仇。并且往往由妇女出面,对方如有丧事,暂时停止进攻。《辽史》卷105《西夏外记》称:党项“喜报仇,有丧则不伐人,负甲叶于背识之”。“有力小不能复仇者,集壮妇,享以牛羊酒食,趋仇家纵火,焚其庐舍。俗曰敌女兵不祥,辄避去。”“敌女兵不祥”禁忌的形成与党项实行氏族外婚姻制有关。前来报仇的妇女,已婚者系本氏族从前嫁过去的女子,未婚者是本氏族即将接过来的媳妇,当然不能同她们战斗。其三,好参政。景宗皇后没藏氏不仅参政,而且在毅宗初年大权在握。毅宗皇后梁氏在其儿子惠宗秉常时,既“自主国事”,又“自主兵,不以属其子”。她“屡劝秉常不行汉礼,秉常不从”。因而母子发生冲突,母亲一度将儿子囚...
· 党项
起源党项最早是对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一带,以畜牧为生的多个部落的泛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地形成部落联盟。735年的阙特勤碑首次提到党项名称。《隋书》称其为党项羌,认为是三苗之后,将他们归属于西羌或西戎。其神话称起源于猕猴种,与吐蕃相同,可能有共同祖先。其语言西夏语,现已灭绝,但是经由其文字,西夏文,被保存下来。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西夏语与嘉绒语是近亲,将其归在羌语支之下,属藏缅语族。其部落首领,以拓跋氏为姓,可能是拓跋部的分支,与同为鲜卑族群的吐谷浑有姻亲及结盟关系,因此他们的先祖也可能是来自于鲜卑。也有学者推测他们是一个蒙古化的突厥族群。历史唐初,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助吐谷浑与唐朝作战败降唐,被唐太宗赐姓李,封为西戎州都督。唐朝中期时,受到吐蕃所迫,在唐朝帮助下把静边州都督府移置庆州(今甘肃庆阳),辖下25个党项州也一道迁徙。原居地的党项族人则受吐蕃贵族役使,被称作弭药人。北移的党项则分为八部,
· 西夏灭亡后为何“党项族”就神秘消失了?党项人都去哪了?
西夏——是11—13世纪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李元昊在中国西北部(今宁夏、甘肃、山西北部一带)建立的一个政权。本名“大夏”,因地处西部,宋人称之为“西夏”。之后被成吉思汗灭国,历经十二位皇帝,享国196年。然而,西夏灭亡之后,党项人都哪里去了呢?如今的民族中怎么没有“党项族”呢?这个问题一直都备受人们争议。有的认为是被汉化了;有的认为是被各民族分割融化了,甚至有人认为是西迁至欧洲了,但是各种说法都找不到有力的证据。学者们在近年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考证,认为党项人最终可能就是被其他民族融合了。在西夏灭国之后,西夏故地的党项遗民还是生活在原西夏的土地上。在元朝的时候,曾经在河西陇右一带征集过数量可观的党项士兵,元朝的“宿卫军”和“镇戍军”当中,都有由党项人专门组成的“唐兀军”。党项人在元朝的时候属于“色目人”,属于“二等公民”。1976年,学者及考古专家在甘肃的酒泉地区,发现了一通由汉文和回鹘文...
· 三都谷之战之后:吐蕃人对曹玮十分尊重
三都谷之战是宋军和青塘吐蕃军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地点就是在三都谷,也就是今天甘肃甘西附近。这场战争发生在北宋大中祥符九年九月时候,宋军击败了青塘吐蕃部队。那么对于三都谷之战的评价如何呢?曹玮三都谷之战安定了秦州的边防,使青塘吐蕃不再对宋朝产生忧患。在三都谷之战后,曹玮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有很大的战功,因此由引进使、领英州团练使提拔为客省使领、康州防御使。另一方面他继续用兵打击李立遵的势力,使不少部落被他纳为熟户后便纷纷倒向了宋帝国。李立遵的联盟趋向随之崩溃,宋朝的西北局势终于再次稳定了。三都谷之战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安定了秦州边防,屏蔽了秦陇及关中的安全。从长远方面来看,着一战对北宋的蕃汉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此战后唃厮啰、李立遵不再反叛,没有归附西夏。到了宋神宗时期,王韶开拓西北两千里,并且成功地取得熙、河等地区,而这个基础正是曹玮对西部边防的有力经营。在三都谷之战中,可以说曹玮在其间发挥了...
· 大漠佛画—党项篇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猎以供食,不知稼墙"。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天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党项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称为党项八部。其中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后成为党项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