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北魏开始的认祖李陵风:李陵怎成胡汉一体化符号?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4
转发:0
评论:0
北魏开始的认祖李陵风:李陵怎成胡汉一体化符号?,北魏以后,李陵就成为胡人认祖的对象。李陵身陷匈奴后,留在漠北,与匈奴女子婚配

  北魏以后,李陵就成为胡人认祖的对象。李陵身陷匈奴后,留在漠北,与匈奴女子婚配,子孙繁衍,蔚为大观,自西汉以来,所见胡人之黑发黑瞳者,多被认为或自认为李陵之后,而拓跋氏就被认为是李陵后裔。

  李世民有胡人血统,无论他怎样端拱,他那帝王气象,总还有几分像胡人;李白也有胡人血统,有人说他的诗,有浮士德精神,就来自胡人。

  据说,他们都出于“李陵胡”,“李陵胡”是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又称拓跋魏。“李陵胡”对于唐民族形成至关重要,它开了北魏和唐两朝。

  唐民族形成,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不能少,追祖三皇五帝,从血缘谱系上来确认民族身份,使其历史地位得以明了,“李陵胡”带了好头。

  五胡效尤,追祖华夏,慕容氏追祖黄帝有熊氏,符氏追祖夏禹有息氏,姚氏追祖帝舜有虞氏,赫连氏追祖夏禹,宇文氏追祖炎帝神农氏……

  唐民族就在这样的追祖认同中形成,不管王朝如何循环,文化中国都在进展。五胡乱华,乱了王朝,而文化中国,却使北朝胡族在汉化过程中融合了。

  对汉家的文化认同

  汉化,是文化中国主流。汉化了的北朝,也终于回到了汉人之手,于是,一个新的汉朝——隋来统一了,统一王朝,而非统一中国。

  自三代以来,中国何曾亡过?又何曾分裂?五胡乱华,可华还在,此后,更有辽、金、元、清相继入主,建立王朝,同样被汉化了。

  这样的“华”——文化中国,本来就统一,无论治乱,或者兴亡,都不曾改变,统一与分裂,乃对王朝而言,不是对文化中国来说的。

  我民族,能历五千年而不衰,就因为在王朝中国以外,还有文化中国在。所以,天下兴亡时,是王朝中国亡,而文化中国以历史为根据,岂能亡。

  守住文化根以史,发扬民族魂以诗,大唐江山,以诗发扬之,诗兴而国兴矣。故行科举以诗赋取士,以诗人治国,那是王朝之事。以诗性化胡族,形成新兴唐民族,在民族精神大合唱里,兴起唐诗江山,是文化使命。

  在唐诗的江山——四万多首唐诗里,唐民族被称之为“汉家”。在唐人边塞诗里,“汉家”属于文化中国。唐人的“汉家”,早已跨越朝代,符号化了,并充满意义。

  汉朝,就指那个朝代。而“汉家”,却令人浮想联翩,其意义,如地热喷泉,使词语沸腾,“汉家战士三十万”,都是“好汉”! “汉家”,出现于唐诗江山,被大而化之,成了唐民族的标志,在民族大融合中高扬了汉民族的主体性,使汉家从一代王朝上升为民族代表。

  对于“汉家”认同,五胡早就开始了,乱华的始作俑者刘渊,就打了“汉家”旗号,立国号“汉”,改姓“刘”,自称冒顿之裔,“汉氏之甥”,与汉家“约为兄弟”,其取晋而代之,是“兄亡弟绍”,而且推崇刘备,追尊后主,“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汉宗庙以从民望”。

  而北魏的汉化,就更为彻底了,先是崔浩从“整齐人伦,分明姓族”出发,提出鲜卑拓跋氏系李陵一族,并因此而招来杀身灭族之祸,南朝沈约则将拓跋氏写入《宋书·索虏传》中:“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留辫发为“索头”,人称“索虏”。

  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做汉人,从这一时期及此后传世的北朝壁画、雕塑来看,鲜卑人头上的辫子都已经看不到了。

  可拓跋氏还是拒绝了以李陵为先祖,而改姓为“元”。鲜卑人以“元”为姓氏,后来蒙古人以“元”为国号,都取《易》曰“大哉乾元”。


  为什么拓跋氏不接受李陵为先祖呢?恐怕不是因为李陵投降,很可能是由于南朝人过于热衷所致。在认祖“李陵”问题上,拓跋氏不可能跟着南朝走。南朝士人与崔浩联手,打“李陵”牌,其意在为胡人的“汉家”身份提供认证,为汉化准备前提。

  李陵的历史价值,被南朝士人用来推动文化中国进展。正是在这一时期,李陵的诗,突然光芒四射,照亮诗坛,被萧统择入《文选》,钟嵘《诗品》列在上品第一人,评价他的诗出身名门,源于《楚辞》,文多凄怆。李陵本为一代名将,命运又很悲凉,以此文化包装,矗立起悲剧诗人形象。



  从“李陵胡”到“陇西李”的王朝统一战争

  北魏统一前,中原是五胡十六国混战局面,五胡赌狠,人血洗战马,民族大,杀得汉人,血流成河,尸乱如麻。于是,汉人奋起,冉闵发出“杀胡令”,汉家绝地反击了!

  冉闵“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驱逐“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当不杀胡不能救亡,不杀胡难以图存时,应该说“杀胡令”是民族战争,毕竟比王朝战争更具有全民性和民族性。

  冉闵自立“大魏”国,号召全民杀胡,勒令胡人退出中原。惜哉!冉闵一死,世无太史公,遂使英雄沉沦,陷冉闵于无名,此乃冉闵之不幸,亦中国之不幸。

  大凡民族精神,自有文武之道,文以化之,武以卫之,武不能卫,则文何以化?冉闵者,乃我民族精神之武卫者,而崔浩,则为文化者。

  冉闵以全民杀胡,崔浩以李陵化胡,此二人者,一杀一化,都很伟大。冉闵是大英雄,崔浩是大政治家,没有大英雄之杀,哪来大政治家之化?

  冉闵以杀,迫使胡人汉化;崔浩以化,将胡人化入汉家天下。然而,冉闵以杀死于杀,崔浩以化死于化,杀胡是战争,化胡也是战争,是更深层次的战争,有战争就有牺牲。二人以死,捍卫汉家尊严。冉闵以杀终结五胡乱华,崔浩以化使北方统一于鲜卑。

  南北朝的出现,使战争性质发生改变,从外部民族战争,转向内部王朝战争,从大战争,转向大一统战争,南北朝都在为统一寻找合法性来源,崔浩于此时提出“李陵胡”,目光何其深远!为汉家把握了历史主动权。

  北魏孝文帝看到了这一点,由平城迁都洛阳,进入中原,一边汉化,一边进行王朝战争。然而,在统一的合法性基础形成之前,南征也好,北伐也罢,都没有真正的赢家。不过,相比于五胡乱华,王朝战争开始变得文雅,为了申明战争理由,北魏孝文帝居然引经据典,与南朝使者辩论汉家礼法。

  孝文帝也拒绝了认祖李陵,北魏遂与李陵绝缘,而没能形成与南朝对话并进行统一战争的基础,在南朝看来,你拓跋氏再怎么汉化,如果不是李陵的子孙,那还是胡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来统一的前提?

  王朝没有认祖李陵,但民间胡人有了杀胡的教训,纷纷自认李陵子孙,正是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北朝自北魏,经北齐、北周,以至于隋,终于回归汉人,以“李陵胡”为号召的汉人政权一出现,南北朝很快就统一了。

  崔浩提出拓跋氏认祖“李陵”,背后隐藏了两个政治观点。

  一是拓跋氏系李陵胡,此为以崔浩为领袖的北方士族与北魏合作的基础,如非李陵子孙,汉人以何合作?正是这一点使他招来杀身。

  二是以李陵为号召,从民族战争转入王朝战争,为统一战争提供正统的合法性来源。拓跋氏拒绝认祖李陵,在统一战争中就不具有正统性。

  总之,北魏以后,李陵就成为胡人认祖的对象。李陵身陷匈奴后,留在漠北,与匈奴女子婚配,子孙繁衍,蔚为大观,自西汉以来,所见胡人之黑发黑瞳者,多被认为或自认为李陵之后,而拓跋氏就被认为是李陵后裔。

  李陵,成了胡汉一体化符号,认同汉家,便是认祖李陵

  老英雄李广,因卫青不公愤而自刎;子李敢,一怒而打卫青被霍去病射杀;孙李陵,因孤军失陷于匈奴家破人亡,郁郁而死。此后,英雄一脉,分为两支,一支在胡地,为“李陵胡”,一支在陇西,号称“陇西李氏”。

  唐太宗李世民,既追祖老子,又认祖陇西李氏,被法琳驳斥。其实,拓跋氏在唐朝已称“李氏”,李世民之“李”,便出自拓跋氏之“李氏”,是“李陵胡”的一支,不属于老子和陇西李氏。

  法琳虽然当面说破,但他也是知其一,未知其二,他批评李世民“弃代北(拓跋氏)而认陇西”,却不知“代北”和“陇西”源出一支。

  试想李陵在漠北,必对其子孙言先祖在陇西,故“李陵胡”认祖陇西李氏合情合理。李白亦自称出于陇西李氏,后来干脆认作李广之裔。

  李广生不逢时,却飞扬在唐人边塞诗里,“飞将军”名矣!

  汉家融合大合唱,那领唱的,是忠义传家子孙兴旺的飞将军李广,王昌龄那首最著名的边塞诗,唱出了一代新朝和一个新兴民族对英雄的向往,以子孙的名义,放声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个认雄的民族,终于唱出了历史最强音——盛唐之音,一个英雄世家一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永世长存。英雄在天之灵,庇佑他子孙,英雄的遗愿,让子孙来完成,从这样的盛唐之音里,走来了两个最优秀的子孙:李白和李世民。

  在民族大融合、汉家大合唱的盛唐之音里,一个英雄家族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大团圆,“李陵胡”和“陇西李”在唐诗的江山破镜重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汉大将李陵简介李陵为何争议很大?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力量强盛的一个朝代,自然出了不少名将。诸如卫青、霍去病之类自不用多说,本文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西汉乃至后世争议最大的名将——李陵。李陵,李广孙也,父亲为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早死,李陵为遗腹子,因此侍母至孝。长大之后,李陵被选拔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李陵和自己的祖父一样,擅长射箭,而对士兵真心以待,因此受到士兵效死。天汉二年,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出征匈奴,在天山与右贤王相遇、战斗。当时汉武帝也欣赏李陵这个年轻人,就想让他负责大军辎重。但是李陵主动请缨,愿率领所部独立成军,为李广利率领的大军牵制敌军。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请求,因为战马不足,所以李陵的五千人马其实相当于步兵。而最令人敬佩的是,就是这五千兵马,面对匈奴三万精骑时,仍抵抗了十多日。李陵率领的五千士兵从从居延北行军一个月,在浚稽山与且鞮侯单于的三万骑兵遭遇。匈奴方见汉方人少,于是就下令进攻。李陵从容不迫,命...
· 李陵简介西汉将领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生平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生平古代中国人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汉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本文通过对李广服兵役的年龄和结婚年龄以及李当户生年的考察,认为李当户生于李广俘虏匈奴当户的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卒年在元光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活了24~26岁。研究这个选题与历史上两个起名字的故事有关。一个是“叔孙胜狄,以名其子”的典故。鲁文公十一年(前616),狄人侵入鲁国,文公派遣叔孙得臣率兵追击,击败了狄人,俘获了狄人的首领侨如。为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使后世识其功”,叔孙得臣就...
· 李陵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李陵赠苏武别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苏武赠李陵别诗》(一)穿越于儒家忠孝思想所浸淫之中国动荡多变的历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主题,即所谓的忠奸之辨。浩如烟海的历史巨帙中,每当遇到给一个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时,总免不了要让他在此一天平上过过秤,并将其中之行为昭彰者,分列入诸如“忠臣传”或“奸臣传”之中,褒其忠而贬其恶,以或垂范、或警示后人。虽偶有因修史者受主观或客观之局限而其评或有失处,但总的来说,此一忠...
· 李陵
时代背景早在李陵出生前一个世纪,世居于北方蒙古高原的匈奴就开始了扩张壮大的脚步。秦朝时,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与中原文明就河套地区的争夺展开过激烈战争,在秦将蒙恬的驱逐下退居漠北。后来秦朝灭亡,中原地区陷入楚、汉之间的内战,国力严重受锉。实力此消彼长之下,匈奴乘势重新夺回了河套地区。公元前200年,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汉王朝,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出征匈奴冒顿单于,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却在平城白登山遭到匈奴包围,刘邦本人差点不能脱困,在被围困七天七日后凭着贿赂匈奴阏氏才被得以幸免。事后两国签订了和平协议,汉朝不得不接受每年向匈奴进贡丝绸、米粮的,并且派出公主和亲的协议。但是和亲并没有使汉朝获得真正的和平,匈奴依然以贡品质量不好等理由频繁侵害汉朝的边郡,破坏汉朝的农业生产,掠夺并杀害人口。尽管汉朝方面也有做出抵御措施,不过始终避免与匈奴发生全面冲突,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初期。元光二年(前
· 李陵
◇汉将李陵◇“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李陵赠苏武别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苏武赠李陵别诗》(一)穿越于儒家忠孝思想所浸淫之中国动荡多变的历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主题,即所谓的忠奸之辨。浩如烟海的历史巨帙中,每当遇到给一个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时,总免不了要让他在此一天平上过过秤,并将其中之行为昭彰者,分列入诸如“忠臣传”或“奸臣传”之中,褒其忠而贬其恶,以或垂范、或警示后人。虽偶有因修史者受主观或客观之局限而其评或有失处,但总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