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皇家秘密:乾隆12岁时首次面见康熙都干了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5
转发:0
评论:0
皇家秘密:乾隆12岁时首次面见康熙都干了什么?,  圆明园是康熙帝亲自提笔命名的。为什么叫圆明园?园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个解

    圆明园是康熙帝亲自提笔命名的。为什么叫圆明园?园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贤明君主的理想标准。那么清朝的皇帝们,在圆明园里是怎样生活的呢?

  祖孙三代赏牡丹

  根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曾经5次走进圆明园。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当时圆明园还是后来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园。

  康熙帝最后一次走进圆明园,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岁的康熙帝、45岁的雍正帝和12岁的乾隆帝这前后祖孙三代皇帝实现了历史性的相会,也是史书记载的唯一一次相会。现在看来,这次游园应当是雍正帝精心安排的。康熙帝特别喜欢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圆明园里专门建了一个牡丹台,然后请父皇来观赏。当康熙帝兴致正浓的时候,在花丛中看见了自己的孙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帝有35个儿子、50多个孙子。这些孙子,绝大多数连爷爷的面都没见过,乾隆帝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据说,康熙帝特别喜欢他的机敏和聪慧,后来还当面夸奖乾隆帝的母亲能生这么个好儿子,是“有福之人”。就这样,康熙帝破例将弘历接到身边养育,先是跟随住在畅春园,后来又带着去了避暑山庄,前后有将近半年的时间,直到这年冬天康熙帝病死在畅春园。

  历史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正是因为康熙帝看中了孙子弘历,所以才在最后把大清江山交给了雍正帝。乾隆帝登基之后,特地在牡丹台题写了一块匾额,名字就叫“纪恩堂”。这一方面表明他对祖父感恩戴德,同时也说明他念念不忘自己就是从这里发迹的。

  紫禁城没有圆明园好

  作为皇家园林的圆明园,摆脱了紫禁城高墙的封闭、夏季的和格状建筑的单调。正因如此,圆明园就成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这五朝皇帝长年居住生活的地方,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逃往热河,园子被英法侵略军烧毁为止。正像乾隆帝诗句所说:“紫禁围红墙,未若园居良。”

  皇帝们通常是在正月元宵节前,就从紫禁城搬到圆明园来。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等家属,也随着搬进园子。入冬后,皇帝全家再由圆明园搬回皇宫大内。每年这样两次浩浩荡荡的大迁居,当时称为“大搬家”。

  雍正帝登基后,按照清代礼制的要求,在宫内为父守孝27个月之后,便于雍正三年(1725)八月,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正式进驻圆明园,此后每年都到圆明园长时间居住,最少185天,最多247天,直到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驾崩于圆明园。在这11年里,雍正帝累计去圆明园47次,居住2314天,每年平均210天,差不多有2/3的时间是在圆明园度过的。

  岛上寝宫皇家书院

  圆明园与紫禁城一样,也是前朝后寝。圆明园内的寝宫主要集中在九州清晏景区一带,位于皇帝处理朝政的正大光明殿正北,前朝与后宫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帝后寝宫在一个岛上,前后都是湖水,左右设有横跨溪流的小桥4座。

  九州清晏殿是皇帝的主要寝宫,相当于紫禁城的养心殿。从雍正初年开始,在殿内就设有火炕取暖的卧室,分别叫东、西暖阁。档案文献记载,乾隆时期,每当冬天来临,圆明园内皇帝后妃的寝宫总共要安设取暖火炉324个。

  道光时,在九州清晏殿的西头接了3间套殿。咸丰帝喜欢住这个套殿。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时,为防止大臣专权,特地交给慈安太后一枚“御赏”印章,交给5岁的小皇帝一枚“同道堂”印章,要求朝廷谕旨必须加盖这两个印章才能生效。慈禧太后是小皇帝的生母,那枚“同道堂”印章便由她控制了。后来,慈禧太后等最终,实现垂帘听政。

  皇帝住在圆明园期间,皇子们也跟着一起到园子里来读书。在清朝,皇子称为阿哥,阿哥们的书房称为“上书房”(道光以前也作“尚书房”)。圆明园的上书房,在前朝区东侧福园门内的洞天深处,与皇家画院如意馆一墙之隔,由南北相连的两个小岛组成,雍正帝亲笔书写的“斯文在兹”等4块匾额挂在殿堂之上。

  皇子虚龄6岁正式入学,授课师傅由皇帝。上课时间从清晨5点钟一直到下午两点半,才放学吃饭。下午的课程是军事训练。练武场所叫山高水长,也是别有一番寓意。根据档案记载,皇子学习一年只放5天假,只有大年初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万寿节和自己的生日这5天可以放松一下。

  园内差役和拖家带口的护卫军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在最鼎盛的时候,园子里的差役达到2000人。这其中,有管理园内事务的官员,有太监、宫女,还有做工的匠役、种田的农夫、养蚕的蚕户,以及、道士等。

  圆明园内的太监最多时达到620名。他们主要负责皇帝后妃的起居生活,其中有一种技勇太监负有警卫任务,在平时还要练习长枪、腰刀和弓箭。正是这些技勇太监,在后来侵略者闯进圆明园时,拿起手里落后的武器,进行了一番顽强的抵抗,总算为国人争了一口气。

  再说说园子里的匠役。乾隆五十二年(1787)规定,圆明园匠役定额是667名,嘉庆十年(1805)增至908名。他们的职责分得很细:703名园户,负责园内卫生;54名花匠,负责园内花圃养护和花卉摆放;54名闸军,负责进出水闸门的启动和关闭;还有3名水手,长年在园内看管皇帝的游船——凤翔艇。园内大小船只,在乾隆十年时是184只,主要由太监经管。

  从雍正二年开始,圆明园就设置了专门的护军营,由八旗护军营和内务府三旗护军营组成。圆明园护军营人数最多时达到6847名,配备官马最多时3244匹。围绕着圆明园,总共设置了133处哨所。

  在圆明园周围,为护军建起了8所大型营房。清代八旗制度是兵民合一的,不仅是军队组织,也是户籍组织。每个营的最高官员——营总有房子12间,以下依次递减,但普通士兵也给3间房子,妻儿老小都住在一起。这种拖家带口的警卫部队战斗力不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护军营的武器装备,主要是长枪、弓箭、腰刀等,能发射铅丸的鸟枪,就算是“军中利器”了。

  此外,园子外围还有一支绿营,是由九门提督直接统领。他们在圆明园四周的土山、树林、桥梁以及偏僻小巷,昼夜巡逻。可是,这看似森严的拱卫,实际却是涣散软弱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向圆明园时,竟像进入无人之地,实在可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圆明园的皇家秘密:乾隆12岁时首次面见祖父康熙
圆明园是康熙帝亲自提笔命名的。为什么叫圆明园?园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贤明君主的理想标准。那么清朝的皇帝们,在圆明园里是怎样生活的呢?祖孙三代赏牡丹根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曾经5次走进圆明园。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当时圆明园还是后来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园。康熙帝最后一次走进圆明园,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岁的康熙帝、45岁的雍正帝和12岁的乾隆帝这前后祖孙三代皇帝实现了历史性的相会,也是史书记载的唯一一次相会。现在看来,这次游园应当是雍正帝精心安排的。康熙帝特别喜欢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圆明园里专门建了一个牡丹台,然后请父皇来观赏。当康熙帝兴致正浓的时候,在花丛中看见了自己...
· 圆明园的秘密:乾隆12岁时首次面见祖父康熙
圆明园是康熙帝亲自提笔命名的。为什么叫圆明园?园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贤明君主的理想标准。那么清朝的皇帝们,在圆明园里是怎样生活的呢?祖孙三代赏牡丹根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曾经5次走进圆明园。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当时圆明园还是后来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园。康熙帝最后一次走进圆明园,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岁的康熙帝、45岁的雍正帝和12岁的乾隆帝这前后祖孙三代皇帝实现了历史性的相会,也是史书记载的唯一一次相会。现在看来,这次游园应当是雍正帝精心安排的。康熙帝特别喜欢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圆明园里专门建了一个牡丹台,然后请父皇来观赏。当康熙帝兴致正浓的时候,在花丛中看见了自己...
· 历史性的相会:乾隆12岁时首次面见祖父康熙
圆明园是康熙帝亲自提笔命名的。为什么叫圆明园?园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贤明君主的理想标准。那么清朝的皇帝们,在圆明园里是怎样生活的呢?祖孙三代赏牡丹根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曾经5次走进圆明园。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当时圆明园还是后来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园。康熙帝最后一次走进圆明园,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岁的康熙帝、45岁的雍正帝和12岁的乾隆帝这前后祖孙三代皇帝实现了历史性的相会,也是史书记载的唯一一次相会。现在看来,这次游园应当是雍正帝精心安排的。康熙帝特别喜欢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圆明园里专门建了一个牡丹台,然后请父皇来观赏。当康熙帝兴致正浓的时候,在花丛中看见了自己...
· 揭秘:乾隆的三年退休生活都干了什么?
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我们说的乾隆,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足足活了89岁。他的一生,可谓传奇,做过:皇孙、皇子、储君、天子、太上皇。乾隆老年主动禅位给儿子嘉庆,也成为历史中的一段佳话,那么他这“三年退休生活”是怎么过的?其实并不是含饴弄孙这么简单:弘历退休后第一件事是搬家:人到耄耋之年,仿佛特别容易“怀念”,怀念曾经的人、曾经物、曾经事,即便有一些给自己留下痛苦的回忆,也在不复往昔的遗憾中越发沁香。雍正元年,将年过12岁的四阿哥弘历秘密立储,名字在怡亲王胤祥的见证下放到正大光明牌匾后。不久,弘历就搬到毓庆宫居住了,这座宫殿是康熙特意给太子修建,有“东宫”之意。直到雍正五年,乾隆娶了富察氏,这才搬到西二所(后来改名为重华宫)。这不,老了老了,他又搬回来了。弘历退休后另一件事:纳妃。这个时候,太上皇已经八十多岁了,但仍旧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纳妃的步伐。《清史稿》中记录了这么一个女孩:晋妃,富察氏...
· 多尔衮占据京师后都干了些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多尔衮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下旬,闯军占领京师的消息传至盛京,多尔衮立刻召集满汉大臣商讨对策,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首的八旗保守派和以范文程为代表的汉大臣产生了严重的分歧:阿济格一派认为八旗军数次入关都未能攻克大明京师,而闯军却能在几日内将其占领,可见闯军战力之强悍,所以应该避其锋芒、按兵不动,坐观闯军和残明势力两败俱伤;范文程则向多尔衮建议,应该乘闯军立足未稳之机尽快发兵,将闯军主力围歼于京师一带。对于各持己见的两派,多尔衮一点都没放在心上,他的目光始终都盯着沉默不语的洪承畴,他知道洪承畴曾同闯军交战多年,所以在是否出兵这个问题上,洪承畴的表态至关重要。洪承畴之所以不表态,是因为他明白自己人微言轻(此时的洪承畴是镶黄旗的包衣奴才,并没有获得官职),直到他发觉多尔衮一直盯着自己,才站起来发言:“闯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根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