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运筹帷幄未卜先知:三国四大军师究竟谁最厉害?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5
转发:0
评论:0
运筹帷幄未卜先知:三国四大军师究竟谁最厉害?,在中国历史上,两军作战,作为智囊团决策者军师的作用非常重要。1诸葛亮

  在中国历史上,两军作战,作为智囊团决策者军师的作用非常重要。

  1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天才的预见。在刘备集团东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气候的情况下,军师诸葛亮能够恰如其分地分析敌、我、友的实力对比,预见鼎足三分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战略,这是多么锐利深刻的战略目光啊!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位年仅二十七岁的战略家。后来刘备集团基本上执行了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实现了“隆中对”预定的战略目标,充分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羽扇纶巾智多星——诸葛亮

  诸葛亮其人,古今中外,闻名遐尔。诸葛亮其名,简直就是民族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的典范。他是军事战略家,一生戎马倥偬,却运筹帷幄,出神入化,决胜千里。他神机妙算,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对,巧借东风,赤壁之战,巧取四郡,奇袭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不闪耀其智慧的光芒。

  诸葛亮,刘备军师和丞相。

  计策有:联孙抗曹三分天下(即隆中对),曹操当时已击灭袁绍统一北方,孙权内部也有献土归降的主张,刘备仍不但兵败无寸土地盘,曹操席卷江南统一天下几成定局。诸葛亮出使东吴使孙权认可刘备(光杆刘备有谈判的资格)并坚定孙权抗曹决心(孙刘联盟必胜,曹操必败,孙权收益大于归降;不联合刘备很可能失败),最终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空手套白狼获得荆州这块地盘。成为三国的雏形。这里再扯远一点,可能有人说,刘备夺益州身边的军师是法正而不用诸葛亮,并以此来否定诸葛亮的首席军师地位,我觉得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知道刘备非荆州士族,诸葛亮是荆州的女婿,只有诸葛亮才能稳固荆州,保有该地,刘备身边(主要是: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等)具有行政治理能力的人只有诸葛亮(法正在荆州不具备人脉优势),所以刘备不可能将诸葛亮带上。其实诸葛亮的作用在刘备这里只能即作张良又作萧何来用。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得意之作:“三顾茅庐”,“隆中对”,"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收姜维”,“死诸葛吓退活司马”

  败笔之作:“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出师表”(里面对刘阿斗的劝戒后来全没有被采纳)

  其实,东吴、曹魏两家也都有各自一流的军师,也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隆中对”。

  2

  孙权“思为桓、文之事”,虚心向鲁肃讨教,鲁肃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江东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鲁肃所谓“汉室不可复兴”,与孔明所谓“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其实并无矛盾。“霸业”是刘备之“霸业”,“可兴”的“汉室”也并非献帝的“汉室”,而是刘备的“汉室”。鲁肃所谓“曹操不可卒除”,与孔明的“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如出一辙。孔明为刘备制订了先夺荆、襄,再图西川的战略计划,鲁肃则替孙权制订了争夺荆、襄,据江而守,伺机进取中原的战略蓝图。这不是又一出“隆中对”吗?当然,鲁肃未能预见到刘备能够成为未来的第三种力量,是他比孔明的目光又要略逊一筹。虽然鲁肃也提到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可能性,但他的重心是“竟江东所极而据守之”。这一点为东吴集团日后的实践充分地证明。由此可见,鲁肃的战略远没有孔明的“隆中对”那么富有进取的精神。但是,鲁肃一贯主张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战略,这一点比周瑜还要高明。小说里的周瑜,还常常意气用事。从诸葛亮和鲁肃的两付“隆中对”的比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蜀汉和东吴在荆、襄地区将有激烈的冲突。诸葛亮设想“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鲁肃则设想“竟江东所极而据守之”,这就酿成了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兵败麦城的一系列变化。

  东吴崛起不可或缺的人物——鲁肃

  读《三国演义》有一个憨厚仁义的人物跃然纸上,令我们感觉很像我们身边的大哥哥一样,又仿佛金庸小说里的郭靖一般,他就是鲁肃鲁子敬。鲁肃为人很善良,也很正直,都说好人有好报,但是鲁肃活得岁数也不大,46岁就英年早逝了,儿子还未生出来,留个遗腹子在世上。鲁肃有当了东吴三军大都督这个命,也就跟大都督这个职位上的其他人一样容易“少亡”。我们仔细算了一算,在东吴统领三军的人都算上,前仆后继有六位,孙坚、孙策当年亲自带兵也算吧,之后领军的大都督有四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在这个位子上的人好像都不怎么长寿,像孙坚活到36岁,孙策26岁,鲁肃46岁,吕蒙40岁,最后一个都督陆逊年龄最大62岁,然而也未尽天年,我们发现有些东西是有遗传现象的,家族的遗传不用说了,历史地位传承也难以切断承接遗传的规律,甚至连一个东吴大都督的位子都有些惊人的规律,但中间也有德行深厚的仁者可以戒杀戮,止轮回,比如鲁肃和陆逊,鲁肃活得稍长是宅心仁厚,陆逊寿命较大或许是劝孙权少用刀兵,多重农耕。孙坚、孙策、周瑜、吕蒙都是勇武之辈,无仁慈之心,都是用各种手段只要达成目的就行的人物。

  鲁肃绝不是个狠角色,《三国演义》评价鲁肃是忠厚仁者,鲁肃的善良以及心胸宽广在小说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出来了,周瑜在做巢湖县领导时曾经向富裕的鲁肃家族去借点粮食,鲁肃有两稛粮食,大约是两个粮囤吧,一个有三千斛,两囤六千斛,鲁肃直接就给了周瑜一半,三千斛拿走,乖乖!鲁肃先生好大的手笔,只此一手便交到了周瑜这个生死的弟兄,世间事从来都是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就像电视台采访那个农村老大爷一样,央视记者问:大爷如果你有一百万让您捐50万您愿意吗?老大爷说:愿意!如果您有两头牛让您捐一头您愿意吗?老大爷:不愿意!记者问为什么呀?老大爷说:我真有两头牛。你看看,大度慷慨说说可以,真的做到不容易,我说鲁肃心胸大度您同意吗?鲁肃不光大度,还淡定从容,几乎没有看到他着过急上过火,到了最紧急的时刻依然可以不动声色,比如单刀赴会之时,费了老劲安排好了要杀关羽,结果被关公携裹着来到江边,只能目送关公离去,老鲁同志还不忘礼数,躬身、作揖、还礼、道别,这真是淡定的老祖宗。

  鲁肃和他的东家孙权是一类性格特征,两个淡定从容的好汉聚在一起成了“基友”般的好朋友,鲁肃像诸葛孔明一样初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说出了让孙权占据江东,逐渐扩张、直至拿下长江以南地区、然后面南背北称帝,也可以说从大战略上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人家当年也提出了鼎足而立的看法。鲁肃先生和孙权都是九型人格的和平型性格,眼光长远,心胸广阔,注重和谐的关系,擅长维护人际关系,虽然不灵活,但是足够稳固,是属于有伯乐型的领导,不是这个性格的人很难做到容量气度恢弘开阔,令人天然信服。不过鲁肃心中比孙权多一些理想主义的看法,孙权则更为务实一些,两个人一个是九偏一的性格(鲁肃),一个是九偏八的性格(孙权),鲁肃倡议奠定的孙刘联盟,在鲁肃活着的时候一直维持,哪怕三次亲自催要荆州,第一次是被刘琦挡回来,第二次是被诸葛亮难为回来,第三次是被刘备哭伤心了,心软了自己跑回来的,还有鸿门宴请关公,自己悄悄放下杀心的。历次在与关羽犬牙交错的边防界线上鲁肃都宽宏大量、隐忍退让,从来不觉的是挨欺负的事儿。可是鲁肃一死,其他人受不了了,才有吕蒙的白衣渡江,拿下烽火台,斩了关公,导致夷陵之战,火烧刘备联营,死了张飞,伤了蜀国元气,败了吴国风水,也动了东吴根基,一旦孙刘联盟失败,孙刘两家都是人为刀殂我为鱼肉,任人宰杀了,你说鲁肃的作用大不大?

  鲁肃三要荆州,当遇到拒绝时,说不出:“不”,好像忠厚的逆来顺受的样子,让人心疼,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鲁肃都会变得很仪式主义,该干嘛干嘛,完成吃饭、行礼、告别等规定动作,其实里面埋藏着很深的不满,不过心好,这也是鲁肃的“致命缺点”,当然也是“致命优点”了,面临再三的推诿,有时候明知诸葛亮用计,故意把话说的很难听,也没见鲁肃怒过一回,推推搡搡之下也就接受了诸葛亮的耍赖,可是回到孙权这里还是没法交代怎么办?鲁肃的办法只有一个:拖!拖到你受不了,比如周瑜就是最受不了,几次都是周瑜在孙权面前帮助鲁肃,又是派诸葛瑾游说孔明,又是把孙尚香许配给刘皇叔,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可以说是鲁肃命好,其实长远来看,还是人家鲁肃看的明白,无论我腻歪也好、拖着也罢、支吾过去也行,说我软弱也没关系,我就是要维护孙刘联盟,只有这样,东吴基业长青才能做到。孙权在鲁肃追悼会上说,鲁肃有两个长处一个短处,就是这个借荆州打欠条,然后胡儿马虎糊弄的短处,我看孙权也是未览全局,而这才真是鲁子敬最大的长处。

  赤壁之战击败曹操,鲁肃第一个回来,孙权走到门外迎接,给鲁肃牵马坠蹬,旁边的人都惊呆了,孙权对鲁肃说:兄弟,我这算给你面子了吧?谁知鲁肃却说:NO,如果您当上皇帝,用您的红旗检阅车来迎接我,我才会感到心满意足。孙权哈哈大笑,但是张昭等人认为鲁肃太年少张狂了,其实是鲁肃天然的厚道,心里没有任何芥蒂,小人不识厚道仁者真面目,所以说小人怀惠,君子怀仁啊!鲁肃同志是典型的九型人格的九号:和平型或者称为和谐型。

  和平型的性格有个称号叫“信息中转站”,各位如果看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时候,是谁在中间传话来?鲁肃啊,鲁肃的传话不像一些健康等级较差的二号一样带着自己的评判和情绪,九号在传话过程中,也就是信息传递过程中极其中立,不生是非,但是这个中立态度也为三气周瑜奠定了基础,这是鲁肃的无心之过,其实怨还是怨周瑜心胸太狭窄了。

  鲁肃推荐的诸葛瑾、吕蒙、陆逊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将星,最后总结一句话,鲁肃真是个好人!

  3

  曹魏方面,有两次关键的战略抉择。一次是荀彧的进言,建议曹操迎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一次是官渡之战前后郭嘉、荀彧进言。两人分析了双方的长短,特别是分析了曹魏的优势所在,坚定了曹操决战决胜的信心。官渡之战的辉煌胜利为曹操统一中国的北方奠定了基础。荀彧、郭嘉的进言也就是曹魏方面的“隆中对”。相比之下,也不及诸葛亮的目光的远大和魄力的宏伟。

  一代谋士——荀彧

  荀彧是曹操谋士集团中颇具重要地位的谋士之一。在追随曹操二十多年的过程中,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为其出谋划策,帮助其统一北方,并最终将曹操推向一代枭雄的霸主地位。但正当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时,荀或却落得个"以忧薨"的悲剧命运。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当然,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他年轻时曾经预言,家乡颍川由于处在版图的中心地带,早晚会遭到掳掠,应该尽早迁到外地。这样的论断,综合了他对地理、人情、时事的了解和推断。张邈与陈宫在兖州叛乱的时候,豫州刺史郭贡领兵来到荀彧镇守的城下,说要求见荀彧。夏侯惇劝阻荀彧,认为非常危险。荀彧却认为,郭贡和张邈关系一般,他仓促来到城下,显然没有成熟的打算。这个时候前往说服他,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这个时候怠慢他,郭贡一定会怒而攻城。结果荀彧轻身入敌营,郭贡见荀彧没有惧意,认为城池一定难以攻打,于是引兵退走。显然,基于对人情、时事的精准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后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迎奉天子的过程中,荀彧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大势角度,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对曹操进行劝谏。

  比如建议曹操先攻吕布,后取徐州的时候,荀彧就从人心、粮饷、战略、战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建议攻打袁绍时,荀彧引用楚汉相争的故事,从用人气度、决策、治军、德行四个方面论述了战胜的可能性。对时局一贯全面客观精准的论述,在其他谋士那里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于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细致,所以我们看到他不仅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给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确政治方针,还能分拨粮草、举荐贤能,可谓样样皆通,样样皆精。因此善于用人的曹操往往让他做后方的总调度官,成为自己在外出征强大的后盾。

  得意之作:“官渡之战”,平灭吕布

  败笔之作:没有能够阻止曹操篡汉的野心,反为曹操所害

  4

  逐鹿中原的失败者袁绍其实也有一付“隆中对”,可惜他不会用罢了。据《三国志·袁绍传》,沮授曾经向袁绍进言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渤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溯,名重天下。虽黄巾滑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终被刘邦得了天下。袁绍有一沮授而不能用,终于败在曹操手里。

  三国最悲剧的奇才——沮授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他提倡唯才是举,凡是有本领的人,曹操都希望为我所用。正因为如此,曹操才很赏识那些忠贞之士。比如关羽,曹操觉得此人忠义,便格外器重,尽管关云长还是千里走单骑,可天下人对曹操的赞誉却始终如一。曹操手下好多谋士,都是从敌对势力投诚过来的,比如徐晃、张辽,甚至得力谋士郭嘉、贾诩、许攸等,可见曹操的人格魅力。不过对于坚决不投降的人,曹操如果认为他是个人才,便极力的邀请,实在不愿意为我所用,曹操深感惋惜。据史料记载,曹操最佩服的袁绍的谋士沮授。

  作为谋士,沮授无疑是袁绍手下颇为高瞻远瞩的一位,曾经为袁绍提出了好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袁绍军溃败的时候被曹军捉住,宁死不屈。其一,沮授是个好谋士,他多谋善断。当年袁绍占领冀州的时候,沮授归袁绍,并进献大计:占领冀、青、幽、并四州,集合英雄豪杰的才能和大批军队,并且迎接在长安的汉献帝至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只需数年就能平定天下。袁绍听后大为欢喜,立刻表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可见沮授为袁绍定下了长远大计。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一条妙计,奈何近视的袁绍对汉献帝心存疑虑,只想另立新君作罢。

  其二,沮授有强烈的预感性,他看到袁绍不得人心,知道袁绍必败。当时袁绍军队多,曹操人少,大家都以为曹操必败,可沮授却说:“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觿实疲弊,而将骄主横,军之破败,在此举也。扬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也。”大意说:曹操这个人处事公允,且聪明睿智,又挟持天子作为资本,我们虽然打败了公孙瓒,可是主将骄横,军心浮动,这样很难取胜。杨雄说:六国虽然地盘很大,可最终被秦国灭掉,今天就是这个样子。于是集合宗族,大散其财并说:“袁绍在的时候我们的威风八面,如今袁绍快要灭掉,我们也就威风扫地,太可悲了!”

  其三,沮授作坚决的斗争。直到战争快要见输赢的时候,沮授仍然向袁绍提意见,古人说“疾风知劲草,板荡显忠臣”,沮授就是这个样子,虽然他知道自己肯定会失败,可是仍然不松劲,不泄气。袁绍渡河后,驻屯延津南,遣刘备、文丑向曹军挑战,曹操领军击破,文丑更被曹军击杀,震撼袁绍军。后曹操回到官渡,沮授向袁绍说:“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直徐持久,旷以日月。”建议以持久战消耗曹军,但袁绍又不听从。后袁绍攻曹操,初战胜,起高楼射箭入曹营,但后为曹军发石车击破。后来曹军击破袁绍运输队,袁绍于是命淳于琼领军带领运输车,据守乌巢。沮授又建议派遣蒋奇护送,以防止曹军攻击,但袁绍又不从。后乌巢被曹军击破,袁绍将领高览及张郃又降曹,令袁军大乱,溃不成军,袁绍于是撤退。

  其四,宁死不投降。沮授和曹操早先就认识,可能还曾有过惺惺相惜的情结,但所谓各为其主,古人重视气节与风骨,沮授选择了从一而终的信念。沮授被俘,被押见曹操,沮授坚决不降,曹操见沮授不肯加入他的阵营,感到可惜,叹若早点认识沮授,那天下现在应该大定了。沮授虽不降,但仍获曹操厚待,可是,后来沮授密谋逃回袁绍阵营,事败被杀。处死沮授前,曹操感慨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看来对沮授不只是可惜,更有一番相见甚晚的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历史上司马懿是三国里最厉害的军师吗?
司马懿被称为大军师,不过司马懿真的是三国里最厉害的军师吗?未必,有人说出诸葛亮,到底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个人谁更厉害一点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网络配图1、司马懿和诸葛亮他们俩谁更有才能?如果从纯功利的角度讲,司马懿的才能是要远远大于诸葛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以从当年二人在渭水前线打的一仗看出来。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没有什么公理法则,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最终打败了敌人,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当年诸葛亮伐曹操受到司马懿的阻击后,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说得难听一点已经是黔驴技穷了。而反观司马懿,却处之泰然,游刃有余。诸葛亮被司马懿拖一个半死,实在没有办法,竟然想到要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来刺激他,这也太小儿科了,古今中外哪有这么用兵的?而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二人的高下就更加明显了。诸葛亮打不过司马懿,气得不行,于是秋风五丈原,连翻盘的本钱都丢掉了。而司马懿呢,回到魏朝后一门心思地开创...
· 李世民手下大将究竟谁最厉害?
李世民的故事成语小鸟依人出自李世民之口,这是他评价褚遂良时说的语言。褚遂良因才高八斗,书法艺术出众被魏徵推荐给唐太宗李世民,随后受到唐太宗的重用,官拜起居郎一职。李世民剧照当时,起居郎的职责就是记录皇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包括饮食生活起居上的记录。有一次,唐太宗想要看褚遂良记载自己的言行起居内容,褚遂良回答太宗,自己从未听过皇帝本人要看自己的言行起居内容,当今设立起居郎这一职位目的就是监督皇帝的一言一行,督促皇帝不要犯错误。唐太宗问褚遂良,如果自己有不好的言行也要一一记录吗?褚遂良说记录皇帝的言行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即使皇帝有不好的言行也要记录。一段时间后,唐太宗对朝中的大臣说,自己要当面评论大臣们的对与错,这样的话,大臣们意识到不足所在,才会改正。唐太宗评论长孙无忌有很高的智慧,善于随机应变,但是在军事上很欠缺,不懂得行军作战的方法。随后,评价高士廉有正直的气节,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 吴国四大都督,谁才是最厉害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动荡年代里,魏蜀吴三家经过无数的战争,最终形成了鼎立之势。虽然在许多人的眼中,提起三国首先想到的是魏国和蜀国,但是占据江东的吴国也是不可小觑的,吴国的文臣武将与魏、蜀两国相比也毫不逊色,其中文臣方面最出名的莫过于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那么这四位都督哪一位最厉害呢?我们按时间顺序逐一分析下。1、周瑜首先说周瑜,周瑜是东吴的第一任大都督,当初孙策用玉玺跟袁术换取兵马独立后,与孙策称兄道弟的周瑜率先领兵过来支持孙策的事业,孙策意外身亡之后,周瑜更是全心全意的辅助孙权,在那个最艰难的时期里,孙权外事靠周瑜,内事问张昭,互相扶持,最终逐步稳定了局势。可以说没有周瑜,吴国绝对发展不起来,周瑜是吴国的重要奠基人,在促成东吴成立这一点上,其他三位都督都比不上周瑜。不过周瑜能够担任都督之位,并不是靠自...
· 揭秘战国四大名将排名战国四大名将谁最厉害
战国后期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影响力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战绩辉煌,规模庞大,举国轻重。战国四大名将都是不败之将又在同一时代,那么他们谁最强谁最弱呢?白起,几次大规模战役大获全胜,破敌百万之上,为秦国统一六国之头号功臣。无论从战争规模,杀敌人数,军事策略和影响力方面都是最强的,所以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争议不大。只是坑杀赵国降兵一事实在不光彩。论名气,廉颇不在白起之下,廉颇无论攻燕齐韩魏都不在话下,也曾大败秦军。但是长平之战与秦军对峙,率20万大军只能以守为策。虽然没有与白起正面对抗(白起也未在廉颇面前占得便宜),但显然军事能力要略逊于白起。李牧绝对是个人才,先是扫荡了后来压迫汉朝几十年直到汉武帝倾全国之力才由卫青霍去病打败的匈奴,后在赵国元气大伤缺兵少将的情况下连破战力强盛的强秦之兵。廉颇在赵国军力尚盛时也曾战胜秦兵,但是与李牧相比还是...
· 中国古代四大军师是谁
军师是指为将军打仗出谋划策的人,古代战争不断自然涌现出许多有名的军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几位军师。一:智士能臣,范蠡先秦杰出谋略家,罕见的智士能臣。初,越王执意伐吴,未听范蠡劝阻,险些丧命。吴国三年,范蠡伴君处虎狼之中,石室忍辱,尝便献忠,为范蠡计谋,才保越王不死。事君复国兴越,苦身深谋二十年,兴师伐吴,让越王报了仇。待越王大宴群臣之时,看破“兔死狗烹”之局,毅然辞国相、大将军之官,退隐东海之滨,治产业,力经商,十九后中三致千金,成了巨贾,名扬天下,令同代人望尘莫及,也叫后人难继项背。范蠡,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不精通,于从政,于从商,总是得心应手,堪称千古奇人。二:百家宗师,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际遇。前半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七十多岁仍一事无成;后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图,伐商灭纣,兴周八百年之基业。这就是被后人奉为神祗的历史巨人—姜子牙。他追往古而知来今,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