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人们竟是这样过元宵节的:偷菜偷灯偷女人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7
转发:0
评论:0
古代人们竟是这样过元宵节的:偷菜偷灯偷女人,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隋朝时,隋炀帝就作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歌颂元宵节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吃汤圆,赏灯猜灯谜……天地人齐欢乐,不亦乐乎。

  元宵节狂欢庆典的关键似乎就在一个“闹”字,“喧声驱逐夜阑,灯光掩盖夜色”,元宵夜里的人们,因夜禁的开放,夜间行动的空间和时间似乎比往常都要自由和开放。在古代,元宵节的到来,便意味着“放偷节”的到来,偷盗在元宵前后几天可成为名正言顺之事。放偷节起源于辽金时。《魏书·东魏孝静帝纪》记载:“(天平)四年(五三七)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说的是北朝拓跋鲜卑族在元宵夜时,相偷戏盛行。

  除了元宵,辽金两国是严禁偷盗的,一经查获,除依法论罪,更会如现今有些超市强上贴的“偷一罚十”标语一样,得按照所偷的东西的价值加上数倍赔偿。但在元宵的“放偷节”,人们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偷窃的,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崇祯八年(1635)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作者甚至提及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不仅偷物还偷人,且妻女为人所窃都不以为忤,这未免也太大方了一点,尚待考证。

  南北朝的契丹族是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偷”,女真族则于十六日夜进行相偷戏,“相偷”即为互相随便偷窃。相偷戏的传统从魏、齐绵延至隋,愈发热闹。其后的朝代也受到其遗风的影响,在元宵这天分别有些相偷戏。清初查嗣瑮在《燕京杂咏》中言:“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物主对这类“偷窃”行为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大多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你偷我的,我偷你的,偷窃在元宵只是嬉闹玩乐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物主只是严加戒备,以防失窃而已,并不抓贼,在失窃后也只是去想方取回失物而已。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放偷节里,人们都偷些什么呢?各地“偷青”的不少。“偷青”即窃取他人蔬园里少许的青菜。江苏省《沙川抚民厅志》(清道光十六)提到妇女出门观灯时,“或私摘人家菜叶,以拍肩背,曰拍油虫。”但也有偷青菜不止偷少许,而是偷菜偷空人家菜园的。一遇元宵佳节,“不论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饭后即出,到处汹汹,势同掠夺,各园主稍为疏防,即被一扫而空。”这说的是光绪十二年(1886)时,原驻防于柳州的广西提督率同家属进驻广西龙州县,随同的家属将“偷青”之风引进该地,演变到后来,就变成了此种现状。

  除了偷菜,人们也还偷别的东西,比如偷灯。送灯或偷灯以祝愿生子的习俗很早就有。《岁时广记》引《本草》称,宋时人认为正月十五日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去别人家偷来,放置床下,当月可怀孕。还有民谣唱:“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的男孩叫灯成。”在旧时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萝卜刻成的灯。有女子婚后三年不育的,元宵节就上街去偷灯吃,一般偷刘姓和戴姓的,“刘”“留”、“戴”“带”,取其谐音,意为“留住孩子”,“带上孩子”。虽是迷信的说法,但也喜庆。人们为何独在元宵放偷呢?据说“元宵放偷是一种别致的馈赠形式,它是原始共产制的折射。”总之,古人们在元宵不仅玩得不亦乐乎,也是“偷”得不亦乐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元宵节的奇怪习俗:偷菜偷灯偷女人
元宵节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古代元宵节的奇怪习俗:偷菜偷灯偷女人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
· 偷
“站住!”提着菜篮子的吴发财刚刚跨出市场大门,眼看着只要再走上几步,便可以汇入那拥挤的人群而逃之夭夭的时候,猛地听到背后这声喊,顿时像被施了定身法似的,保持着一脚前一脚后的姿式。其实,他完全可以紧走几步,逃脱那即来到的厄运,但是,巨大的恐惧竟使他动弹不得,浑身发起拌来。他感到大限已到,头脑中变得一片空白。长得五大三粗的肉贩双手往案板上一按,飞越过肉摊,几步冲过来,一伸手,像老鹰捉小鸡似地一把揪住瘦小的吴发财的衣领,另一只手夺下吴发财手里的菜篮子。他一眼便看到那菜篮子里的一块肉,不由怒火中烧,顺势用力一推,吴发财便像一束稻草似地脸朝地倒了下去。“你这死贼,竟敢偷老子的肉!”肉贩从菜篮子里拿起一块约半斤的肉,高高地举着,“还挑肥拣瘦?看我正忙,一闪身便没了影,原来是想吃不要钱的。”看到人脏俱在,围观的人群不由响起一片责骂声——“真不要脸。都什么年月了,还有人偷肉。”一个年青的女人脸上带着一种不...
· 只好偷哭
晋南某地沈家,兄弟三人自幼丧母,在继母的精心照料下,相继成人,长大后都娶媳成家。继母为沈氏兄弟几十年含辛茹苦,他们对继母视若亲慈。文革中,继母作古,沈氏兄弟合家悲哀。但当时破四旧的勇士们却不准开追悼会,也不准儿孙哭。这下可难坏了悲痛欲绝的沈氏兄弟。最后,只好写了一幅挽联贴于门上:无生恩有养恩理当报恩不让哭可想哭只好偷哭
· 摩偷罗国
历史释迦牟尼时代,摩偷罗国为阿利安人建立的城市国家,为当时十六大国之一戍洛西那国的首都。在释迦牟尼过世后,逐渐成为西方佛教的重镇,优波鞠多出身于此。是盛极一时的文化中心,后来成为迦腻色迦王的南方之都。参考文献
· 张三偷熟
张三偷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谓偷熟,就是地里的芸豆好了,他偷芸豆;地里的苞米好了,他偷苞米;地里的大豆好了,他偷大豆,反正什么成熟了他就偷什么。村里的刘嫂是个没有原则的媒婆,只要给她送东西,她就给谁保媒。张三就经常把偷来的东西送给刘嫂,刘嫂就决定给张三说媒。这天,刘嫂上街卖鸡蛋,正巧碰到了她的一个老同学,聊了一会儿后,得知老同学有个女儿待嫁,刘嫂就把张三向她做了介绍,除了没提张三偷熟外,把没影的好处说了一箩筐。老同学当即表示,三天后,就领女儿来张三家看看张三,顺便看看张三家里什么样。三天后,老同学如约领着女儿前来张三家。走到村口,正巧碰上了去镇上打工的李大木。李大木跟刘嫂的老同学是远房亲戚,得知是来看张三的,李大木就把张三偷熟的事一五一十告诉给了娘俩,娘俩气得转身就返了回去。谁知这一幕恰恰被等在村口的张三看见了,张三恨得咬牙切齿:宁破十座庙,不拆一家婚,长得还没有三块豆腐高,不够我一拳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