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历史上是无毒不丈夫还是无度不丈夫?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6
转发:0
评论:0
揭秘:历史上是无毒不丈夫还是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可这句俗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可这句俗语亦非其原来面目。溯其本源,许多人都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的。他们认为,“无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气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起来正好构成“度量”一词,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度”字才被讹传为“毒”。这种解释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却是想当然之说,理由有二:其一,“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之说严重违反了汉语对偶句的平仄规律;其二,在明代以前的典

  籍中找不到相关的书证。其实,追根溯源,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演变而来的,其大体意思是说:对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对敌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在元明清三朝的笔记、话本、传奇、杂剧、小说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用例多得举不胜举。如:元·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元·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明·兰陵笑笑生《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清·李玉《清忠谱》第六折:“〔付〕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自元朝以来,正统的儒家伦理文化、道德价值体系、社会政治及伦理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市井流氓文化急剧膨胀,诸如“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无奸不成商,无谎不成媒”之类带有浓厚流氓文化色彩的俗语在民间大量产生,并被人们广泛使用,而“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这句俗语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正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在其产生后正统儒家文化的维护者们试图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将“毒”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他们又将“恨”替换作“量”,使“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是或许是由于“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生命力太强、对人们影响太深的缘故吧,“度”字始终没能将“毒”替换下来,结果就形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并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无毒不丈夫还是无度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可这句俗语亦非其原来面目。溯其本源,许多人都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的。他们认为,“无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气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起来正好构成“度量”一词,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度”字才被讹传为“毒”。这种解释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却是想当然之说,理由有二:其一,“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之说严重违反了汉语对偶句的平仄规律;其二,在明代以前的典籍中找不到相关的书证。其实,追根溯源,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演变而来的,其大体意思是说:对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对敌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在元明清三朝的笔记、话本、传奇、杂剧、小说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用例多得举不胜举。如:元·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便好...
· “无毒不丈夫”是怎么来的
不知从什么年代起,“无毒不丈夫”这句话,成了行凶作恶或野心家、阴谋家的思想行为的“理论根据”,并以此作为他们下毒手的信条。其实,这句话是以讹传讹而来,并非原句原意。它的正品是由“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两句寓意深刻的对联式谚语组成的。意思是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丈夫和君子。这里的“丈夫”,是指有远见卓识、胸怀宽广的“大丈夫”之意,“无度不丈夫”中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其本意有如“宰相肚里可撑船”一词的意思。后来,“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这句话民谚在长期辗转流传中,音义皆变,结果以讹传讹,竟错成“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我凶言恶语了。
· 趣味战国——楚平王夺位:无毒不丈夫
?楚灵王失势后,郢都一下子有了三个主人:王子比、王子黑肱和王子弃疾。三个人都是楚共王的儿子、楚灵王的弟弟,从血统上讲,谁都有可能成为楚国的新君。若论长幼,王子比年龄最大;若论实力,自然是弃疾强横,外有陈、蔡之人相助,内有楚国文武百官支持,夺标呼声最高。弃疾名声历来不错。早在公元前536年,他奉楚灵王之命出使晋国,途经郑国,受到郑简公和罕虎、子产、子大叔等大臣的热情接待。弃疾的知书达礼给郑国君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听说郑简公亲自出面宴请,立刻表示自己乃是以卿大夫的身份过境,不敢接受。郑国人一再坚持,他才勉强接受。见到郑简公,弃疾便行君臣大礼,而且送给郑简公骏马八匹;见到罕虎,以上卿之礼相待,赠予骏马六匹;见到子产,赠马四匹;见到子大叔,赠马两匹。楚国使团和卫队驻扎在郑国,禁止随意放牧砍柴,不入农田,不进菜园,不破坏民房,不骚扰居民,真个是秋毫无犯。弃疾还对天发誓:“如果有谁敢违抗命令,一律撤...
· 无毒不丈夫: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好哥们杨修?
杨修之死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他不该参与宫廷斗争,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因为“袁家谭尚”的前车之鉴,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却不知萧墙之轻重,屡助曹植,使得曹操深怨于他。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原因被归结于“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书里面提到杨修犯了六次“忌”;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梦中杀人、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其中,前三件事情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后三件事情属于政治活动的范围。前三件事既是杨修向曹操证明自己才华的过程,也是杨修了解曹操其人的过程。通过前三件事,杨修不会不忧伤而惶恐地发现:在妒才忌能的曹操治下,其官也只能是做到主簿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网络配图才华横溢的杨修又怎甘自己的仕途凋零呢?因此也才有了后三件事:杨修做出了自己人生一次无比重大的决定,他毅然地转身投靠了更欣赏其才的曹植,并且积极地辅助曹植竞选曹操的继承人。因为只有这样,他...
· 无毒不丈夫:将亲兄弟赶尽杀绝的毒辣皇帝
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用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第三位皇帝刘晟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刘晟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的暴君,为政残暴,不仅滥杀群臣,而且任意虐杀百姓。另外他还在宫中修造活地狱,但凡开水锅、铁烙床等之类的刑具,无不齐备。其残暴的程度和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有得一拼。除此外,刘晟对自己的亲兄弟同样也是丝毫不念手足之情,数年间,将其兄弟全部赶尽杀绝。首先遇害的是他的三哥刘玢,即南汉第二位皇帝。刘晟辅佐刘玢没多久,起了篡位之心,于是与他的五弟刘洪昌和十弟刘洪杲等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伺机杀死刘玢,以夺皇位。光天二年(公元943年)七月初八晚,刘玢正与诸王们在长春宫宴饮,观赏手搏,直到夜晚才散去。刘玢大醉。刘晟认为时机终于来了,于是命指挥使陈道庠、武士刘思潮等人在刘玢大脑不清醒的时候将其杀死,时年二十四岁,并把他的左右随从全部杀死。次日,越王刘洪昌带领诸位兄弟来到刘晟的寝殿,迎接刘晟即皇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