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要怕史官?只为后世留得千古明君美名
皇帝为什么要怕史官?只为后世留得千古明君美名,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3000多年,每个朝代的皇帝所作所为后人都知晓,这就是因为
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3000多年,每个朝代的皇帝所作所为后人都知晓,这就是因为每个皇帝在位时,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史官都作了记载,传给后人。所以俗话说:皇帝怕史官。这并非虚妄之言。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如此。
有一次,赵匡胤在御花园用弹弓打鸟游戏,正玩得高兴时,突然传来景阳钟急促的响声。景阳钟响,是有急事面奏皇帝的信号。他连忙丢下弹弓,匆匆忙忙整冠束带走入殿堂,岂料那奏折只是一般的例行公事,他顿时气得面孔发青,气愤地说:“这种小事急什么?”击钟人轻轻说了一句:“总比打鸟要紧些。”宋太祖听罢,知道这话是针对他的,更是火上加油,大发起龙威,暴跳如雷,一手夺下侍卫手中的黄钺柄撞将过去,恰好打中那击钟人的嘴巴,两颗门牙被打了下来,击钟人强忍着疼痛,弯腰慢慢拣起牙齿,悄悄地放进怀里。
赵匡胤看见了,大为不解,心里顿生疑窦,连忙质问:“你拿回两颗牙齿做什么?想告我的状吗?”击钟人回答说:“小人岂敢告陛下。不过,此事自然会有史官直笔的。”宋太祖冷静地一想,觉得不对头,这件事要是张扬开,被史官载入史书,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于是渐渐消除了怒气,最后还夸奖击钟人说得有理,又送了一笔银子给他镇惊和表示慰问。然而,这件事还是被记载下来,流传于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解密:康熙为什么后世认为历史的明君?
康熙帝统一台湾之后,没有像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战那样,战胜即走,得而复失。康熙帝对郑克塽等以往之罪,尽行赦免,并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封郑克塽为公、冯锡范为伯、刘国轩为天津总兵官,俱隶上三旗。他采取若干重大措施,特别是加以制度化。第一,设府置县。台湾统一之后,如何进行管理,弃留两议,廷争未决。康熙帝也在征求一些大臣的意见:康熙帝问:“然则弃之乎?”李光地答:“应弃!”康熙帝问:“如何弃法?”李光地答:“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兰(荷兰)所有,亦听之。”(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一一)李光地等人为“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而主张“迁其人,弃其地”,就是将岛上兵民迁到内地,而将岛上土地给荷兰人。靖海将军施琅认为不可弃地、不能迁民。他认为:“虑事计其久远,防患在图于未然。”(《清史列传》卷九《施琅》)他上《恭陈台湾弃留疏》说: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
· 孝道传千古弘扬留美名
2016年10月9-10日,中华于氏宗亲会应邀派代表参加了在美丽的登封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嵩山国际孝贤文化节暨第十三届全国十佳孝贤颁奖大会。全国十佳孝贤评选组委会,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文化书院孝道院、中国嵩山大法王寺及来自国内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各地企业家赞助,联合举办的公益品牌活动。本次活动在登封市鹿鸣山庄举行了开幕式,并在嵩山大法王寺举行了盛大的颁奖仪式,整个活动场面宏大,气氛感人。“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第十三届全国十佳孝贤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每个人的事迹都感人至深,给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也给与会于氏宗亲代表深深的震撼,为下一步如何褒扬于氏家族的孝贤人物和事迹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会议期间,于氏宗亲代表分别与来自新疆、贵州的十佳孝贤进行了交谈并合影留念。会议期间,与会于氏宗亲代表就于氏孝贤事迹宣传和推广如何借助“嵩山国际孝贤文化节暨2017年第十四届全国十佳孝贤评选活动”进行合作...
· 赵匡胤明明是篡位,为何后世却称他为明君?
赵匡胤明明是篡位,为何后世却称他为明君?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建立者,一直以来也都以一种比较平和的方式,比如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例子,来凸显他即便成为皇帝,也对手下人很宽容的态度,收回兵权是巩固皇权的必经之路,但是能把他们都留着命,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的皇位也都是他篡位得来的,可以说来历并不怎么光明,但是为什么在后世,赵匡胤的名声却很好,还一直被人们称作是一个明君呢?这与赵匡胤的什么作为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为何赵匡胤篡位还被称为明君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朝廷中有传闻契丹与北汉联军一同南下,而此的恭帝柴宗训年纪尚轻更是才刚刚继位,朝上的事务几乎都有宰相等人帮忙处置。消息一经传出,令朝堂上下沸沸扬扬,宰相范质却在还未辨别消息的真假,就派赵匡胤北上抵御联军。在接到命令的第二天赵匡胤便率兵离开了都城。夜里驻扎大军中都在议论着拥立赵匡胤为帝的声音,第二天一早,赵匡胤的亲信趁着众军...
· 吴越降宋被称为“纳土归宋”,为什么还在后世留下美名?
在北宋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时候,南方两浙地区的一个国家,毅然将自己治理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全部献给了北宋王朝,史称“纳土归宋”。这个国家就是吴越国。吴越当时的疆域包括了浙江全省、上海以及江苏等地,国内经济发达,民生稳定。吴越国“纳土归宋”的善举,使得这里的人民免于了战火的屠戮,经济文化得到了保障,因此在后世留下了很大的美名。不过吴越国毕竟是归降,在历史上主动向强者归降的小国家并不少,为何只有吴越留下了如此的美名呢?吴越的“纳土归宋”有什么特殊的呢?我认为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尊中原王朝为正统是吴越的基本国策吴越国的建立者是钱镠。他原本是唐朝的一员大将,在占据了两浙的地盘后,开始将两浙地区经营为自己的割据势力。后梁灭唐后,朱温对于远在两浙的钱镠无力征讨,便正式册封钱镠为吴越王。实际上当时的吴越国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了,因此有许多臣子建议钱镠称帝,毕竟当时南方已经有许多小国家称帝了。...
· “千古明君”李世民曾在何地
东汉开国名将耿弇,一生“凡所平郡四十六,三百”,而类似的杀戮在改朝换代中比比皆是,“千古明君”李世民也曾在河东郡夏县(今山西夏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八月,李靖率唐军从夔州出发,沿着波涛汹涌的长江水路向东挺进,要扫平南粱。一路连战连捷,两个月后兵临粱国都城江陵。梁王萧铣自知不是唐军的对手,一时又无援兵,于是对群下说:若强行抵抗,力尽而降,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不如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之害,以保全众庶。接着他巡视城防,下令士卒放弃抵抗,兵士听后“皆恸哭”。之后便率官属身穿孝衣前往军门投降。李靖顺利收复了南粱。网络配图这里不说李靖文韬武略,用兵如神,只说这个“亡国之君”萧铣,此举可圈可点。其一,唐军在围住江陵之前,已将其外围精锐文士弘部全部歼灭,缴获战船数百艘,江陵已失去了屏障而成为一座孤城。此时,萧铣如果硬拼下去,到前面送死的必然是那些未受过任何训练的市民,既无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