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的教师被称呼为什么?细数教师的古今称谓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52
转发:0
评论:0
古代的教师被称呼为什么?细数教师的古今称谓,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几千年来,教师的别名代称林

  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几千年来,教师的别名代称林林总总。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庠”和“序”,即萌芽中的学校。于是出现了萌芽中的教师——学官,“司徒”、“秩宗”、“典乐”这些学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领或长老,又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

  进入奴隶社会,官办学校出现,教师名称同时出现,时称“师氏”、“父师”、“少师”,但彼时的教师大多由官吏兼任,官就是师。而“师氏”就是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议得失之事的官,同时又是国学中的教师,因而“师氏”便成了教师的称呼,又简称“师”。“父师”、“少师”,是乡学中的教师,退休的士大夫。郑玄在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名曰父师,十名曰少师,而教学焉。”真正的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塾,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塾师,就是教师。“书师”指汉时教初学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古代的教师被称呼为什么?细数教师的古今称谓

  “学究”和“老学究”是指私塾的教师。“村夫子”是对乡村塾师的称呼。“门客”是家塾的教师,元代《赵氏孤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馆”是旧时的私塾。“馆客”、“馆宾”、“馆师”即教师,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闲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弟子者,谓之‘馆客’”。明代贾仲名《萧淑兰》第一回:“萧公让有二子,命小生作馆宾。”自战国至唐宋,人们尊师重教,教师地位很高。孟子把师与君并列,荀子进一步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而一些帝王对自己的教师,也确实是“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士恩,或乞言以敦教。”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尊师传统,也为教师留下了许多敬称和誉称。

  《韩诗外传》中说:“古之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言先醒也。”意思是说先从蒙昧中解脱出来的人才称为“先生”。“先生”原为古时对老年教师的尊称。《礼.曲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郑玄注:“先生,考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在古代,教师更是道德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表率。因此,“师范”便成了教师的别称。《西游记》第七十七回:“保护唐僧,拜为师范。”古人在席次上以右为上,宾主相见宾客往往被让到西面的席位,所以教师又被称为“西席”和“西宾”。柳宗元《重赠刘连州》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夫子”原为孔门弟子名师孔子的尊称,后用以沿称教师,以示尊敬。“函丈”又称“函仗”,原指讲学者与听讲者的坐席之间相距一丈的距离,以后用来指对学者或老师的敬称。

  “绛帐”本指红色的帷帐。后汉著名的学者马融博学多才,门徒上千,生活也十分优越。在授课之时,他常常居于高堂之上,身边放下红色的帷帐,“前授门徒,后列女乐”。于是,后人就用“绛帐”或“绛帷”作为师长的尊称。“讲席”本意是高僧、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亦用作对师长、学者的尊称。范文澜等编著的《中国通史》:“遣唐留学生学成归国,往往担任经史的讲席,传授弟子。”我国古代正统的文化为儒家文化,于是教师又被誉称为“世儒”、“师儒”。王充《论衡》:“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耆艾”原指老人,后用于尊称教师。“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后代山中书院的主讲老师亦称为“山长”。

  此外,对教师的敬称还有“老夫子”、“老师”、“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其中“先师”是对前辈的老师或去世的老师的尊称,“尊师”是对老师或他人师傅的敬称。韩愈在《石鼎联句》诗序中写道:“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然而,教师尚德,在尊称美誉面前十分谦虚,在学生面前反而谦称自己为“友生”,意为学生之友,又用作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教师还称为“学师”、“师傅”、“外傅”、“教老者”等。古代贵族到一定年龄要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教老者”当是执教的老者,李劫人《天魔舞》第二十八章:“妇道人家的见识到底有限,可素来行为端正的教老者就不同了。”

古代的教师被称呼为什么?细数教师的古今称谓

  教,其意为教育、教导。完成“教”这一使命的人也被称作“教员”、“教官”、“教习”等。“教员”乃通称。“教官”旧指掌管教诲学生之事的学官,后指在军队中或军事院校中执教的军官。“教习”原为学官,清末兴办学堂后,教师也别称“教习”。“教头”、“教首”,泛指传授技艺的教师,宋代王硅《宫河》:“蜀锦地衣呈队舞,教头先出拜君王。”今天,人们对新时代的教师赋予种种喻称和誉称,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普罗米修斯”、孩子的“第二父母”。更有人把教师喻称为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的“蜡烛”;年年岁岁吐丝不断的“春蚕”;默默无闻承载千万人登攀的“台阶”和“人梯”……都是对教师崇高品格的讴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教师”的古今称谓
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几千年来,教师的别名代称林林总总。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庠”和“序”,即萌芽中的学校。于是出现了萌芽中的教师——学官,“司徒”、“秩宗”、“典乐”这些学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领或长老,又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进入奴隶社会,官办学校出现,教师名称同时出现,时称“师氏”、“父师”、“少师”,但彼时的教师大多由官吏兼任,官就是师。而“师氏”就是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议得失之事的官,同时又是国学中的教师,因而“师氏”便成了教师的称呼,又简称“师”。“父师”、“少师”,是乡学中的教师,退休的士大夫。郑玄在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名曰父师,十名曰少师,而教学焉。”真正的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塾...
· 《教师的别名代称》―教师节快乐
小时候,教师是辛勤劳作培育我们的园丁,为我们修枝剪叶;长大了,教师是送登攀者达到光明顶峰的“人梯”,助我们耸入云天;后来,教师是引领我们把握住方向的帆船,使我们扬帆远航……。相信,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教导和细心培养。借此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对天下所有的老师说声“节日快乐,您辛苦了┄”。教师的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教”既是教育、教导,能完成“教”这一使命的人员——教师,也就被称为“教员”、“教官”、“教习”、“教头”、“教首”、等。“教员”是教师的统称。“教官”旧指掌管教诲学生之事的学官,后指在军队中或军事院校中执教的军官。“教习”原为学官,清末兴办学堂后,教师也沿称“教习”了。“教头”和“教首”泛指传授技艺和给予工作经验的教师。教师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作为一种独立职业,教师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教师...
· 教师节给教师的对联(各科目)
一、写给语文老师的教师节对联1.站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经典对联大全2.论学问,四书五经样样通晓讲口才,三言两语句句精妙3.诗词歌赋尽显雅士风度语段篇章全显中华文明4.学富五车,通晓诗书礼易才高八斗,熟习琴棋书画5.品明月,叙情怀,吟诗作赋沐清风,讲人生,谈古论今6.评得失,四大名著显精妙论善恶,八方美文蕴雄奇7.朝花夕拾,秋月春风莫等闲古训今闻,宋词元曲要记牢8.思如泉涌,诗文交融培奇葩笔私蛇走,字句连接谋新篇二.写给数学老师的教师节对联1.随手轻挥,空间平面尽出妙语微点,体积面积都解2.尺子一把,心中自有曲直粉笔几支,眼前早有横竖3.人生轨迹,尽在曲线弧度中岁月印痕,都含加减乘除里4.点线面,横横纵纵演绎万象甲已丙,指指代代细说百因5.人生几何,点线面体共绘而成世事方程,加减乘除同算方行6.巧设计,细绘人生图象精计算,巧解生活方程7.寥寥线条,勾勒智慧人生小...
· 教师
职级大学层级在大学里,教师往往区分成助教、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等多个职级,有些学校还设有讲座教授的职级。中学层级在高级中学及其以下的各级学校里,除了行政职务外,教师之间并没有区分职级。
· 古代教师也讲“升学率”:教师绩效不行要被“罚米”
在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在“教学量”上,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挂钩。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外,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学官考课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颁行。该考核办法的中心是,“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据《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州学学正有6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3名学生中举,方算称职,可获升迁资格。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在月考中,学生三月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当时教师工资由现钞和米两部分组成,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如果学生在学年末举行的“岁考”中仍不进步,问题就大了——凡府学12人、州学8人、县学6人以上无长进,府州县地方官及所属学校教师除被“罚俸”外,还要被“训导”。如果“岁考”中,府学24人、州学16人、县学12人以上无长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