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语中的历史:大秦帝国灭亡的三个神秘预言!
【谣谶】
亡秦者,胡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释义】
那使秦朝灭亡的人啊,就是“胡”人啦。
公元前221年,无所不用其极的秦王嬴政终于实现了他统一中国的梦想。也就在这一年,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更改称号为“皇帝”,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皇帝”,也就是打这儿来的。
接着,为了进一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就不走寻常的路。
他先是将自己的命、令分别改为“制书”、“诏书”,自称作“朕”,并追尊他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这还不算完,他还自负地整了这么一套说辞诏告天下:“人死之后,依据行事定立谥号,是儿子评议父亲、臣下评议君上,非常没有意义嘛。从今往后,朕命令废除谥法。朕就是始皇帝,后世依次记数,由二世、三世直到万世,如此无穷地传承下去。”这个秦始皇想得太完美了:只要他们家族血脉不断,秦朝天下永远是他们家的。
可是这人生不如意之事者十之八九,恐怕他秦始皇到死也没弄明白吧。还有更悲哀的是,有些事情操心费力地做了,倒往往适得其反,比如他想用严刑峻法整得天底下的老百姓都对他彻底服气,结果弄得人人对他咬牙切齿。
遣使求仙图,出自明·张居正《帝鉴图说》,讲述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派徐巿带童男童女入海寻找仙山,求长生不老药之事。这个秦始皇还特别迷信,根据《史记》中的记载,从前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著名的阴阳五行家邹衍创立了一种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运行的学说。等到秦始皇当政的时候,就有一些齐国人拿这个出来说事儿,秦始皇觉得很有道理。他自己也琢磨了一阵,他认为周朝既然是得火德而王天下,而他大秦取代了大周,能够灭火的那就是水嘛,所以就推论出秦当为水德。
而水德尚黑,这样就要求衣服、旌旄、节旗都崇尚黑色,如此一来把个国家搞得是一团漆黑。
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一类特邪门的人,说啥这世界上有一种成仙之道,能助人老死后尸解骨化升天,搞得跟真的一样。那些燕国、齐国的迂腐、怪异之士都争相学习和传授这种虚无缥缈的技艺。
所谓“三人成虎”,本来没有老虎,可是有三个人分三次都跑过来跟你说“老虎来了、老虎来了”,那你就要怀疑自己的理性判断了。说来,这秦始皇就是贪心不足,在人间享尽了荣华富贵却还不满足,非要求个长生不死,或者做个快活神仙。他哪里经得起那些方士们的一番忽悠。当他出游到海滨时,那些据说精通神仙方术的人,比如齐国的徐巿(即徐福)等等,就一起都冒出来开始可着劲儿地忽悠秦始皇,请求他准许他们、清心、洁身、素食后,率领童男童女几千人到海上去寻找神仙。
秦始皇他迷得就是这一道,当然就爽快地答应了。结果,他们入海的一行好几拨儿人均因为风势不顺而返航,不过他们还继续忽悠皇帝说:虽然没能最后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仙山了呢。
于是皇帝就派他们接着去找,可惜这一去就音信全无了。
再后来秦始皇又出巡到达帝国北疆的竭石,他想做神仙的心还不死,于是就又派出燕地的一位名叫卢生的方士再去海中求访仙人羡门子高。他还就不信了,难道他堂堂一个秦始皇是那些齐王、燕王之辈可以同日而语的吗?
这个卢生最后总算平安地回来了,可还是空手而还,不过这家伙为了好交差,倒也整了一出好戏来忽悠这个好“五迷三道”的秦始皇,说是从海中得到一本宝书《录图书》。
秦始皇接过手抄本《录图书》一看,但见上面赫然写着五个扎眼的大字——“亡秦者胡也”!于是这秦始皇当即愣了半晌,心里嘀咕着:宝书啊!绝对宝书!朕昨个儿做梦还梦见胡人来犯我大秦来着,没想到今天就有幸得到了这宝书的指点,幸甚幸甚,幸甚至哉!
秦始皇像,出自《三才图会》。为了防患于未然,秦始皇当即就派出了大将蒙恬派出三十万大军向北横扫匈奴,先是夺取了被匈奴人攻占已久的河套地区,接着又下令修筑万里长城,以防备匈奴人的不断骚扰。可是,令秦始皇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卢生弄拙却成巧,他这大路边上捡来的模棱两可的一句话,却真的就成了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谶语:那就是,亡秦的虽然不是什么“胡”人,却是一个名字叫“胡”的人!
那么,这个人到底又是谁呢?这个人就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为什么说亡秦的是秦二世胡亥呢?这还应当从秦始皇之死说起。
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的路上终于一命呜呼。这时候,权奸赵高勾结丞相李斯与当时在场的秦始皇20多岁的小儿子胡亥,一起制造了史称“沙丘之谋”的篡权好剧。结果,他们在将胡亥推上皇帝宝座的同时,还一并矫诏赐死了公子扶苏与长年在外戍边的大将蒙恬。
可是,自从这个秦二世胡亥上台以后,这个秦朝的就更加严重了,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是一片白色恐怖。胡亥在诛杀宗室也就是自己的宗亲手足的同时,也给这些朝廷官员来了一次大换血。搞得整个帝国是人人自危,更别说普通老百姓的遭遇了。
最终,秦二世元年七月(前209年),在大泽乡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等到公元前207年8月时,一方面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一战中受到了项羽所率领的楚军的重创,秦将章邯最终不得已而向起义军投降;另一方面,刘邦所率领的起义军兵锋已经直指关中,眼看就要从武关破门而入。这个时候,已经害死了丞相李斯的赵高坐不住了,他先是因害怕二世的责怪而不敢上朝,最后实在没辙,竟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秦二世给彻底收拾了。皇帝都能让他给弄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也是一件很有难度的技术活。不过人家赵高那是啥人啊,专攻权术的专家啊,人家早就做过一番充分的准备了。那就是,他有一天突发奇想,就为了考证一下究竟有哪些朝廷官员是忠实于自己的,便让人把一头鹿牵了出来。他就指着这鹿跟胡亥说:这是马!而胡亥可不认:这明明是一匹鹿嘛!但是赵高就非说这是一匹马。两个人针对这个是鹿是马的重要问题开始争执不下,最后赵高就请大臣们来帮着裁决一下。自然,那些说是鹿的大臣后来都没得好果子吃。
国不可一日无主,赵高又重新把另一位秦王室的成员子婴给扶上了最高权力的宝座——这时的赵高还算识时务,眼看秦帝国就快成一个空架子了,于是他干脆把个秦朝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称号给去掉了,而仍以旧称称为“秦王”。这一招也算是“丢车保帅”吧。
但这个秦王子婴也不是的,他仅仅只作了五天的秦王,就设计把这个、弑君弄权的赵高给整死了。然而,这个时候大势已去,任何补救都为时已晚。这是9月份,子婴杀死赵高时手上的那些气还没有去掉呢,刘邦的大军就已经打到了咸阳城下,无奈之中的秦王子婴只得自缚绳索向刘邦投降。
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就这样彻底地灭亡了,可以说导致它直接灭亡的人,就是秦二世胡亥,尤其以他在位时的种种暴虐行为,我们就可以认定他乃是亡秦的罪魁祸首。一句“亡秦者胡也”,就这样成了大秦王朝无可逃避的宿命。
至此,我们不能不说,历史真的是充满了诸多惊人的巧合,让人为之感叹的同时,更费人思量。
【谣谶】
阿房阿房,亡始皇。
——《述异记》
【释义】
阿房宫啊阿房宫啊,你要导致始皇帝的灭亡啦。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阿房宫赋》,它里面在形容阿房宫的规模之宏大与铺设之奢华时是这样描述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仅仅是文学性的描写,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生活在唐代的杜牧是绝不可能亲见那所谓的阿房巨宫的,而且据当代考古学家们的细致考证,终于得出了这样一条惊人的结论——传说中富丽一时的阿房宫,在当时其实只是基本完成了地基部分,而主体建筑部分还根本没来得及施工,整个秦王朝就先行土崩瓦解了。所以那个被千夫所指为火烧阿房宫的项羽实在有点冤哪!
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1年)的一天,秦始皇突然感到当时的秦都咸阳城中人多而地狭,生活好不局促,就想效仿周文王、周武王在丰、镐地区之间营建一座新宫室,后来地址就选定在渭南上林苑之中。当时秦始皇的设想是这样的:“先作前殿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这个高高在上的秦始皇可是真敢想啊,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阳寿太不济。大营宫室图。图出自明?张居正《帝鉴图说》,讲述秦始皇修阿房宫之事。当时秦始皇还设想,如果到这个阿房宫正式建成的时候就为它再取一个好名字,至于这个“阿房(páng)”的由来,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个曾经和他相爱过的名字叫做“阿房”的女子,也算不乏浪漫色彩吧;还有一说是因地而得名,而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中又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就是说这乃是因其形状而命名的。但不管怎么说,好大喜功、被司马迁斥责为“轻民力”、一点不懂得体恤人民疾苦的秦始皇,在修建自己巨大皇陵的同时,又征发了几十万人去修建阿房宫,结果搞得是天下汹汹、人怨沸腾。
就在秦始皇三十六年的时候,天上掉下一块陨石落到了当时的东郡,结果就有不满的人在上面刻了几个大字,诅咒这秦始皇不得好死——“始皇帝死而地分”。后来秦始皇让御史严查此事,可是也没个结果。于是他就下令把这块陨石销毁,并把它落到的地方周边的老百姓全都给杀死。何其残暴!
这年秋天,又发生了一件更奇怪的事。有一位朝廷的使者出行,碰到一个人送给他一块玉璧并说道:“替我把它扔到滈池中去吧,好把它交给这池中的湖神滈池君。”这人又说道:“今年祖龙死!”这祖龙就是指代秦始皇,因为普天之下也就只有他自我感觉最良好。这使者觉得其中有蹊跷,就把东西直接交给了秦始皇处理。这皇帝一看:呀,这不是我七八年前投进长江中的那块玉璧吗?!他当即默然良久,觉得一定是有鬼祟想整他,最后他就自我安慰道:“这些区区山鬼不过也就知道一年之内的事情罢了。”言下之意是,只要我活过今年去,那咒我死的预言就会不攻自破。
为此他还颇有一些良心发现,不得不做出了一些难得的善举,以平舒部分百姓的怨气。最后,秦始皇确实很幸运地硬挺到了第二年七月才病逝,死的时候正是炎炎夏日。在尸体运回咸阳的途中,简直腐烂得臭不可闻,只好拿鲍鱼放到他的棺材中掩臭。
不过据南朝梁时文学家任昉《述异记》中的记载,其实早在秦王政二十八年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则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个自然也可以看做老百姓对于他的诅咒,事实上这果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凡物不平则鸣,失人心者失天下!
始皇崩沙丘图,出自《秦并六国平话》。直至后来,人们还少不了来拿秦始皇做暴君的典型、诅咒的对象。据南朝宋时刘敬叔《艺苑》、梁时殷芸《小说》中所选录的一则童谣说:“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飨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这则童谣是说不管你秦始皇何等牛气、何等霸道,到头来还是免不了那沙丘一死,遗臭万年。
还有更有意思的传说。传说秦始皇东巡时路过孔子的故乡曲阜,当时已经是焚书坑儒之后了。这时候他突然觉得有些不放心,就下令说把孔子的墓给掘开,看看里面是否还能找到一些漏网的儒家经典。可是当手下人按照秦始皇的命令真的把孔子的墓穴掘开时,只见一则歌谣赫然映入了人们的视野:“不知何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据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这孔子可真是神仙!
后面还有更好玩的,就是说秦始皇在看到孔子墓中的这则童谣后,心虚得很,于是以后走路时就专门绕着有“沙丘”嫌疑的地方过。有一天他在路上见到几个小孩在玩沙子,秦始皇忍不住好奇就上前问他们:“小朋友们,你们在干什么呀?”那些小孩子就回答说:“亲爱的大朋友,我们在堆沙丘啊。”话音刚落,秦始皇就一命呜呼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惹得天怒人怨就一定会遭到报应。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谣谶】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
哪怕楚国公族人家只剩下仅仅三户,可是最后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他们。
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最早只不过是长江中游的一个蛮夷小邦,后来才逐渐得以做强做大。
经过几十代楚国人的励精图治,它向西兵锋直指巴、蜀之地,向南威逼百越,向东吞并了吴越之地,向北把今山东境内的鲁国也并入了自己的版图。楚国纵横五千里,遂成为战国时代土地面积最为辽阔的国度,而且战车万乘,带甲百万,在当时的经济、军事实力都已步入一流强国的行列。
本来这楚国依据自己雄厚的实力还是可以有一番大作为的,可是不想这几代楚王中有不少昏庸之辈,他们最终葬送了祖宗们辛苦打下来的这一片大好河山。而其中最有名的一位楚国昏君,就是那位被人家忽悠得找不到北的楚怀王(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在位),不过他的下场也尤其让人可怜和同情。
这楚怀王可谓贪婪成性,而且利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乃致使奸佞当道、国事日非。尤其是被那个战国时代有名的纵横家张仪,好几次都骗得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公元前313年,秦国派出“连横家” 张仪,利诱楚怀王背弃了与齐国“合纵”抗秦的盟约。巧舌如簧的张仪先是称如果事成就让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给楚国,但是等到楚齐决裂时,张仪却只许给了楚国六里地,他说哪有什么“六百里”的事,那根本就是你楚怀王老糊涂,自己听岔了。这楚怀王恼怒不已,知道是张仪在故意耍他,于是就发兵讨伐言而无信的秦国。结果仓促出兵,一招不慎,竟被秦将魏章大破于丹阳。可是这楚怀王就受不得这份窝囊气,于是再次召集全国的部队,与秦军再战于蓝田,可惜还是一个惨败。其实他早就在人家的算计和掌握之中了,那张仪和秦王早就摸清了他贪婪和急躁的脾性,只等着他气冲冲地发兵而来,最后气鼓鼓地败兵而去。
其后公元前311年,秦国攻取楚召陵,楚三战仍皆败,从此竟使得楚国一蹶不振。到了公元前299年,秦国又再次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这时秦昭襄王就约楚怀王到武关会面,甜言蜜语说要和谈。楚怀王不听好心的昭睢、屈原等人劝告,欣然前往,结果被不讲信义的秦国作为人质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但是这怀王还算有些气节,坚决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就立了太子为王,是为楚顷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住了通往楚地的道路,这怀王只好先逃到了赵境,可是这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又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终于,公元前296年,窝窝囊囊的怀王在秦国病逝。
《东周列国志》版画之楚怀王陷秦图。秦昭王约楚怀王赴武关会盟,楚怀王到武关后被秦国扣留,以此要挟楚国割地。后来楚怀王逃脱未果,最终死在秦国。
当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时,楚国人无不顿生怜悯之心,就像悲泣自己的亲人一样为怀王举哀。这君王受辱,整个国家都有洗刷不掉的耻辱!就像《史记?韩长孺列传》中的一句话:“主辱者臣死”,就是说如果作为君主的受到侮辱,作为臣下的就应该为其死难。
可是后来这秦国仍旧步步紧逼,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屈原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自投汨罗江的,因为换作谁也无法忍受秦国人给楚国人带来的奇耻大辱。
因此才有了后来《史记?项羽本纪》士范增对项羽的叔父项梁所讲的那番话:“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里范增是劝项梁拥立楚王的后代以号令天下,这样才能更加名正言顺。
不过我们还是需要先搞清楚这里“三户”到底是什么意思。按照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在其《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的附篇中的推论,这里的三户应该是指屈、景、昭三姓的楚国王族,也称为公族(其他国家的王族可能是八户、九户甚至更多),所以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以为这楚南公泛指的只是三户楚国普通的人家而已。
为什么楚南公要这样说呢?这还要从楚国王族的巨大号召力和政治权威说起。
据有些历史专家考证,楚国王族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控制力一直就特别强。在楚国几百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发生过封臣反叛的事,不像晋国有什么三家分晋,还有田氏代齐,鲁国有三桓主政等等。由此可见楚王的统治在楚国百姓中是多么深入人心。
后来,项梁果真就按照范增的指点拥立了楚王的后代——当时正在做放牛娃的熊心,而且为了昭示楚国曾经遭受过的耻辱,就把熊心的封号定为“楚怀王”。
我们不能否认“三户亡秦”乃是那楚南公一时的愤激之言,可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就是一个有些特别的预言,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最后,它可以说真的应验了。
尽管项梁后来不幸战死,但是包括项羽和刘邦等一批反秦将领却得以很紧密地团结在了小楚怀王的麾下。楚怀王后来先是命宋义、项羽率军援救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军队(项羽后因为不满就把宋义杀了,自己做了主帅),又派出刘邦西入关中伐秦。最后,经过巨鹿九个月的一番大战,秦军王离部被彻底歼灭,章邯部20多万人向楚军投降,至此秦军主力部队被消灭殆尽;而另一方面,刘邦也于章邯向项羽投降的同时,率军先行杀入了关中,于公元前207年9月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
后来,已经不可一世的项羽在关中主持分封天下时,仍旧没有忘记共尊楚怀王为义帝。当然,也是因为项羽后来狼子野心,竟然命人把怀王给杀死了,这就给了他的敌人——刘邦以号召天下讨伐他的口实,使得项羽最终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还有人认为,大泽乡起义就爆发在楚地,它之所以一开始那样顺利,应该归功于楚地人民的坚决拥护。总之,有些看似偶然的东西最终却演变成为一种必然,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