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朝官本位制度下的悲剧:清官为何成了一种怪物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4
转发:0
评论:0
历朝官本位制度下的悲剧:清官为何成了一种怪物,我们历来有一种幻想,或者说有一种幻象:无论在怎样糟糕的历史中,总能窥见一丝体

  我们历来有一种幻想,或者说有一种幻象:无论在怎样糟糕的历史中,总能窥见一丝体制内的良心光彩。但只要稍做较真儿的思考,便会发现:在我们这个皇权、官权至高无上的国度,清官只能是作为一个怪物的形态出现,而这个怪物,有时甚至会产生比贪官还要大的破坏力。以道德力量维持运行的国家,往往走向不道德;以清廉不阿维系公正的官员,往往制造更大的不公正,只要这一切,发生于官本制度之下。官僚架构严密成熟,文官集团势力强大的明朝,一方面,官员保有一种节劲的传统士大夫风骨,另一方面,制度设计的低效和无能则使文官集团普遍。但在制度性堕落积重难返的情形下,仍可以有海瑞这样的模范官员出现。

  海瑞的胆略表现出了一个儒家理想主义者的勇气和操守,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他的清廉绝对不是,然而这个明朝最正直的官员,尽管官至二品,但终其一生却无大作为,张居正认为他轻率躁进,万历则直接斥其迂憨。和其他有史可查的清官一样,海瑞在当时的声誉极高。这个严格自律的好人,认为君子之所以志于仕途,只应该是出于恻隐和义愤之心,因此不贪和刚直是为官的基本要求,哪怕只有微薄的薪水,也只能毫无怨言地接受。

  海瑞甚至还骂过嘉靖皇帝,对其他官员也是刚直狂狷,不讲情面。表面上清官是反制度的,而实质却是制度狂热的建设者。清官是无能制度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也是这种制度的一块贞洁牌坊,他既不能超越官本制度有所变革,也不能于体制之内有所作为。海瑞的失败,是个人力量挑战的失败,更是一种无法洞见制度弊端的文化失败。举凡官本制度,权大于法、道德大于法、人情世故大于法,清官们越是追求被压抑扭曲了的法律得以严格执行,便越是鼓动起权力、道德、人情的抗逆,而这种清官,也根本不可能逃避权力、道德、人情的笼罩,只不过,清官的自我要求更高而已。

  海瑞追求明朝立国时的真纯境界,甚至上条陈提出恢复洪武年间对贪官“剥皮实草”的极刑。在海瑞的理想中,开国时的峻厉法典是保持国家公正清明的最好方式,而像海瑞一样对开国吏治的仰慕,似乎是中国人思维上的一个成例。官本制度从设计之初就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即使是不太坏的制度,也是无能的制度,这种无能恰恰就表现为有正义感的人难以超越成例,清官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怪物,不可能有创见性地改革。清官之怪,一是狂悖,一是固执,一是峻苛。狂悖表现为特立独行,固执表现为孤意专断,峻苛表现为不近人情。此三种品性如若不是在官权体制之下,堪称美德,但在这种体制之下,则为十足的怪物,甚至对社会还有很大的破坏力。

  海瑞以节操著称,但他的节操虽令人佩服,却很难为大家效仿。他个人生活极端节俭清贫,在他治下,严禁民间制造、使用奢侈品,其中包括丰盛的宴席,甚至是一块华丽的头巾。做他的属下亦极其艰难,据记载,海瑞连一张公文用纸的发放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有官员曾参劾他说,在他治下地主不敢放租,农民不敢还钱。一个真诚的清官,本身就是官本制度思想造就的产物,他的出现,不过是追求这种思想最真纯或最完美的境界,以图创造一个更加压抑的社会。所谓官本制度,除了权大于法、道德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整体的绝望,这一点在体制内的精英阶层反而表现得更为突出。

  由于技术上的先天不足,官本制度必然臃肿拖沓,监管上的漏洞几乎难以被有效封堵,易如顺手牵羊,而道德上的惯性却又让管理者不可能对腐败视而不见,道德则自然成为权力博弈的砝码和重武器,你整我,我整你,官员深陷其中,朝不保夕。在这种绝望的制度里,常常表现为自上而下,而不是相反。清官的作用,一则引发体制内的恐慌,一则又给体制的残喘打上一剂强心针,这就是为什么官本制度下总是需要人为塑造典型的原因。就算没有典型,也要假造一个,虽然这个典型和制度精神格格不入,没有上帝,也要制造一个,因为人们需要信仰。

  海瑞这个怪物其实在一个制度走向堕落的时期也几乎算得上是孤例,连张居正这样厉行变革的国之重器也一样上下其手,贪,已经成为了薪俸不多的官员们流行的创收方式。官本制度下难以遏止完全是一个技术设计上的问题,没有哪一种制度是认可贪污光荣的,明朝官员们实行薄俸的最初原因确实是在践行一种良善的道德理想—做官是出于恻隐和义愤之心,是一种抱负和理想。当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是明朝开国君主和官员们的理想道德标准,然而,理想终究敌不过糟糕的制度设计。于是,清官这种怪物,如不是百年难遇的奇迹,那就是制度性造假的结果。清官出现得越多,宣传得越频繁,一个社会面临的问题就越严重,而一个健康运行着的社会,是没有必要塑造或者自造清官的,只需要四个字就足够了:恪尽职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历朝历代的兵役制度是怎么样的?为何酿成种种悲剧
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里,我们看到了这些记载:“丁酋贞,王作三师:右,中,左。”“丙申卜,贞,戎马左、右,中人三百。”这些东西就为研究古代兵役制度提供了资料。师,是商代军队的统称。左中右三师,说得是三支部队,当时可能还没有定制。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一次出兵3千,5千,乃至1.5万人的记载,士兵主要来自平民和奴隶,商代主力部队乃是车兵,编制:5车1组,25车一大组,每车驾马2匹,车上载甲士3人,一人御车,一人持长矛,一人持弓箭,战车两旁和后面有步卒,此制度一直延续到周。周代的军备超过了商,其中卫戍京师的“西六师”,威慑诸侯的“成周八师”,还有商的遗民组成的“殷八师”,此外还有周王近卫军“虎贲”。周的编制也开始有定制,有伍,两,卒,旅,师,军之分:“5人为伍,2伍为两,4两为卒,5卒为旅,5旅为师,5师为均”一军兵力为1.25万人,周军总编制是6军,其他诸侯按等级也有一定武装“王六军,大国三军,次...
· 古代历朝的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用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户籍是登记、管理人户的册籍,亦称籍帐。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经常性登记统计。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户分九等),...
· 怪物
参看怪兽神秘生物水怪外星生命虚构生物怪人妖怪传说生物注释^《史记·大宛列传》:“于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天池之滨,大江之?,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张天翼《大林和小林》:“两个人刚要跑,那座山动呀动的陡地站了起来!啊呀,是个怪物!--人不像人,兽不像兽。”^清李渔《奈何天·惊丑》:“呀!原来就是他,我嫁着这个怪物,怎生是好!”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苏州袁秀才钺,自号青溪先生,嫉宋儒之学,著书数千言,专驳朱子,人以怪物目之。”《老残游记》第二回:“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巴金《灭亡》第十一章:“在那般终日啼饥号寒的穷人底心目中,我们兄妹也会被人看作吃人的怪物!多么可怕!”^《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孔颖达疏:“怪物,庆云之属也。^《史记·大宛...
· 座主和门生: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种独特关系
明代的座主,是一个颇有份量的名词。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为读书人的晋升提供了一条合法的途径。今人往往按现代的观点,对科举制度大加挞伐,窃以为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中国的政治,从势豪大户的博弈转而有了一点“仕”的特点,实得益于科举。像王安石、张居正这样的救时良相,皆出身平民,若没有科举,他们就找不到由江湖而入庙堂的途径。我曾在《让历史复活》这篇文章中谈及,研究中国政治,首先要研究皇帝与宰相这两个系列。皇帝的产生只有两途,一是改朝换代,用暴力攫取,是为开国皇帝;二是世袭。宰相的产生也是两途,新朝的开国宰相,都是辅佐新皇帝打下江山的读书人。其后的宰相,基本上都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历史上,有文盲皇帝,但绝没有文盲宰相。盖因宰相的出身都是读书人。今天的读书人出路很多,既可到政府部门当公务员,又可当企业的CEO,即便当一个自由撰稿人,日子也过得下去。古时则不同,读书做官是士人惟一的出路。所以,科举是每个读书...
· 密折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说到底就是一种特务统治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起于康熙,就是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还有胆量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密折制度使得同僚变成了"特务",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三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皇帝对密折的重视程度高,有着优先御览的特权,真正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四是实行密折制,等同于广开言路,群臣可以直言进谏,使大臣们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五是密折奏事的权利只有得到皇上宠信的人才能享有,臣子们为了获取皇帝的信任,纷纷献媚,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这里有康熙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曹寅上了这样一道折子:臣寅蒙皇上天恩,生全造就,虽捐糜难酬万一。去年奉旨著与李煦轮管盐务,今又蒙臣寅本年巡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