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八仙过海”传说由来:7男1女跳海越狱游10公里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8
转发:0
评论:0
“八仙过海”传说由来:7男1女跳海越狱游10公里,全球头号通缉犯、墨西哥大毒枭古斯曼再度成功越狱,引起全球关注。其实,自从有了监狱

全球头号通缉犯、墨西哥大毒枭古斯曼再度成功越狱,引起全球关注。其实,自从有了监狱这个特殊场所后,越狱与反越狱的斗争就在不断进行着。

公元304年,荡阴之战中,司马颖大获全胜,晋惠帝和一批随从在漫天尘土中,狼狈不堪地被掳到了邺城。征讨司马颖时,司马睿被司马越拉到军中,任左将军,时年29岁。司马越在荡阴大败后,逃回封国东海。不过他做得很不地道,只顾着逃跑,把皇帝和朋友都忘了。不仅晋惠帝被司马颖劫掠到了邺城,司马睿也被抓了进去。在邺城,司马睿过着囚徒的生活,惶惶不可终日。幸好他的名气小,没有人注意到他。他有个叔父叫司马繇,名气大多了,结果被司马颖杀死。司马睿噩梦连连,想着躲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迟早都要被杀,不如逃吧。由于邺城内进了许多降兵,管理还没有跟上,司马睿在混乱中成功越狱,偷偷逃出了城。

司马颖知道,流民作乱群龙无首,并不可怕,只有司马氏的王族有号召力。因此他命令一切关口、渡口都不许贵人通过,严防死守。司马睿不敢招摇,穿着便衣,小心翼翼,装成普通农民。到了黄河渡口,守渡口的士兵一个个地盘问。虽然从司马睿的行李中没有查出什么违禁物,但他不凡的气度还是引起了怀疑,士兵拦住他,不让过河,要向上级汇报。司马睿的随从宋典一看形势紧迫,急中生智,拿起马鞭就向司马睿身上抽去,大笑说:政府禁的是贵人,你这个看房子的小吏,怎么也被扣留了。守渡口的一听,觉得自己是过于紧张了,便挥挥手,走吧走吧。司马睿冷汗直冒,低着头匆忙而去。

但正是这个看上去低眉顺眼的小人物,十多年后占据半壁江山,建立东晋。

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今天山东蓬莱长岛县,有一间海上监狱。由于犯人口粮由当地80户土著供应,时常引发粮食危机。为避免僧多粥少,监狱首领会择机将犯人扔入大海杀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7男1女共8名犯人经过密谋,从监狱逃离,跳海逃生,游过10公里后上岸活了下来。据说,从此,百姓口口相传,便有了“八仙过海”的传说。

在人治的社会,狱卒是监狱的关键,这个群体很容易被买通。在《水浒传》中,宋江、武松、林冲等人都曾被关进监狱,但三人并没有受多大的罪,只因有戴宗、施恩、柴进等人在暗中贿赂狱卒。这为三人最后逃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像武松,居然能在戴着刑具的情况下,将几名打手杀死,并连夜赶回找监狱长张都监等人算账,一口气连杀15人。如果武松在监狱内备受折磨,恐怕武艺早已荒废,无力反抗。武松这种是变通的越狱方式,还有一种便是强制劫法场或是劫牢反狱,这在《水浒传》中也很常见。如李逵等英雄好汉为了在江州营救宋江,便使用暴力手段,杀敌无数,强行将宋江、戴宗救出。为了营救卢俊义,这帮人又在大名府再次实施劫法场。

国外历史上最著名的越狱犯是曾经4次越狱的伦敦小偷杰克·希皮尔德。第一次被捕后,希皮尔德打破拘留所木质的天花板,用衣服打结做成绳子逃出,整个过程用了不到3个小时。第二次被抓的希皮尔德被关进一所新的监狱中,但仅在5天之后,他即用同样的方法越狱,他移除窗户上的一根栏杆后,用打结的床单逃出狱室。4个月后,希皮尔德再次被捕,新的越狱则是在情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希皮尔德的情妇在探监过程中给他带来了女人的衣服,并成功干扰了警卫的注意力。希皮尔德再次从窗户的缝隙中钻过,之后换上女人的衣服,成功越狱。

从古至今,越狱与反越狱的斗争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虽然偶有越狱成功,但几率极小,多数还会再次被抓回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八仙过海,《东游记》中神话“八仙”的由来
所谓“八仙”,乃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铁拐、锺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然而这个排名及八仙的组成,其实有多种说法,现在简单地介绍一下。最早的八仙出现在汉代,是号称“淮南八仙”的八个文学家,当时称作“八公”。《小学绀珠》记载:“淮南八公: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披、雷被、晋昌、伍被。”由此可见,淮南八仙只是八个文人,并非神仙。但后来因为有淮南王成仙的传说,后世便附会在他门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称作“八仙”。晋代谯秀所着《蜀纪》中,载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隐于鸿�\,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与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隐士;四张道陵,今鹤鸣观;五庄居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龙门洞在成都;七范长生,在青城山;八尔朱先生,在雅州。”上述的“八仙”与现在所传的八仙,都毫无关系。八仙的事迹多散见于唐、宋时的书籍中,但当时还没有形成“八仙”这样一个群体。真...
· “八仙过海”竟是为了越狱?古文中对八仙是如何记载的?
在我国民间,几乎人人都熟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这八位神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应当说,一切神灵都是人造的,所谓“八仙”自然也不例外。大部分是以历史人物为依据而产生的,不过说法有异。大家都知道,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据有人研究,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们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而上述八仙中的具体人物,到明代中叶吴元泰的《东游记》和汤显祖的《邯郸梦》问世后,才被正式确定下来。八仙中人气最高的两位铁拐李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
· 中国民间传说八仙过海简介
八仙过海是一种流传最广的中国民间传说。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起源介绍起源之一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唐朝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能诗善饮的文人学士。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至明代吴...
· 西游记、八仙过海当年都很火!为什么八仙过海不会重播?
《西游记》相信每一位小伙伴都应该这部经典的名著。上至几旬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宝宝,都知道孙悟空和猪八戒唐僧这些神话人物的名字。甚至基本上每年都会在各大卫视重播上几次。再之后也出现过几个翻拍的版本,虽不及原著,但是也能演绎出不一样的精彩。当年还有一部和《西游记》同样大火的神话电视剧,那就是《八仙过海》,不过这部剧别说翻拍就连重拍都没有。好像印象中有一部叫《东游记》类似《八仙过海》。其后再没有八仙类似的作品了。西游记、八仙过海当年都很火!你知道为什么八仙过海不会重播?《八仙过海》为什么没有《西游记》火呢?本身西游记就已经有了很好参照,随便拍拍就可上线圈钱。而《八仙过海》的成本就太高了,首先从主演就要找8位,当然要找当红的演员吧,成本太高,而且本身《八仙过海》的剧情非常的单调,主要讲述8位平凡人,修炼成仙的故事,任凭你再怎么演,故事永远没有悬念。一旦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就显得单调了,对于影视创作...
· 神话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历史由来
神话故事八仙过海所谓“八仙”,乃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铁拐、锺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从今天的状况来看,“八仙”在蓬莱确实算得上一大景观。但是,“八仙”又是怎么来的呢?虽然与秦皇汉武寻仙访药的那些年头儿已是相隔千年,但八仙跟发轫于先秦时期的神仙观念和神话传说,尤其是汉末以来逐渐形成并不断衍变的道教文化却是一脉相承的。最早的八仙出现在汉代,是号称“淮南八仙”的八个文学家,当时称作“八公”。《小学绀珠》记载:“淮南八公: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披、雷被、晋昌、伍被。”由此可见,淮南八仙只是八个文人,并非神仙。但后来因为有淮南王成仙的传说,后世便附会在他门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称作“八仙”。晋代谯秀所著《蜀纪》中,载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隐于鸿�\,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与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隐士;四张道陵,今鹤鸣观;五庄居平,卜肆在成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