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真实的南宋初年形势:北伐难以从量变转化为质变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9
转发:0
评论:0
真实的南宋初年形势:北伐难以从量变转化为质变,   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

    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远未达到让金军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

   1142年初的隆冬季节,宋将岳飞遇害于风波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后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南宋初年的军事形势
    几乎所有关于岳飞的故事都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当道、岳飞冤死,本来宋军是可以收复中原的。这也是后人怀念、推崇岳飞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设。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岳家军在朱仙镇大捷后,迫于12道金牌压力而放弃经营中原。
    邓广铭早已证明:朱仙镇以500骑兵败金军10万、12道金牌等均非史实,而是岳飞之孙岳珂虚构出来的。岳飞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实际上夹杂进了很多汉族人因愤懑而未能满足的愿望。
    但历史事实往往更严酷。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如颍昌之战金军参战有3万骑兵和10万步兵,而宋军的战果是杀敌5000,俘虏2000多,缴获马匹3000多匹;郾城之战宋军对阵金军1.5万骑兵,战果仅夺得战马200多匹;小商河之战杀敌2000多。以上还是宋朝方面的记录,当时国史大抵夸胜讳败,不可尽信,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记录,金兵的损失看起来也远未达到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


    而更困难的在于收复失地后能否长期坚守。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90%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金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即使是在严肃的历史著作中,岳飞的悲剧长期以来也被描绘成南宋政局主战和投降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而忠奸是毫不含糊的价值对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建立于一个假设上:抵抗到底,必定获胜。
    然而历史上的困境往往在于,有时使尽全力也不能取胜,那么该怎么办?势弱的一方,通常选择很少。历代诟病宋高宗急于求和,与秦桧共为阴谋,尽管宋高宗的做法有可争议的地方,但作为一个皇帝,他首先考虑的是赵氏王朝能一直维持不坠。南宋初年基本被动挨打,岳飞北伐的短暂突击式的胜利,在高宗看来乃是为数不多的可与金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北伐是手段而非目的。
    被低估的宋高宗
    长期以来,宋高宗是一个在历史上得到颇多劣评的皇帝,原因之一就是他对待岳飞一事极不得人心。愤激者痛斥他丧心病狂地执行投降路线,其原因是他贪生怕死、又贪恋皇位,不想迎被俘的二帝南归,甚至暗示他受惊吓不育,导致精神不健全。

    这些指责现在看来似乎有些靠不住:
    首先,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金朝已向南宋通报宋徽宗死耗,而5年后才杀岳飞,因此不存在宋高宗担心徽宗南返夺位的问题;钦宗也未必能动摇他当时的地位。

    其次,他已经是皇帝,何来卖国投降动机?
    第三,如果他一味执行投降路线,那么岳飞一死,按说最大的障碍已去,金军为何也无大举进攻?
    北宋灭亡时,康王赵构受钦宗蜡丸密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星夜驰援。但他本人不久也被金兵俘虏,后伺机逃脱。之后战乱中宋军一路溃败,赵构饱受追兵惊吓,这一点也常被用以论证他的怯懦无能的性格缺陷。
    然而在宋徽宗的31个儿子当中,赵构是唯一的幸存者。贾志扬《天潢贵胄》中评说:“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当时如果他没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战死,那么可能会出现一个更糟糕的局面:女真人不是在17世纪,而是在12世纪就征服中国了。
    事实上在南宋,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少冒牌宗室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纯正血统的皇子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当时的南宋很可能会崩溃。从当时危乱的局势来判断,宋高宗有能力与金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分立局面,已经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政治任务,而不必因为失地未收复就轻易对他加以激烈的指责。单就当时的政治任务而言,我认为宋高宗是一个遭到低估的政治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南宋初年郦元亨
南宋初年郦元亨郦元亨,字惟乾,生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北宋翰林学士郦文绍三子。郦元亨生平经历郦元亨在我国郦姓宗族里面排列第一百十八世。南宋初年,金太宗出兵南侵时,郦元亨跟随父亲护驾南渡至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年),被推举为孝廉,担任诸暨学正,遂迁居诸暨(今浙江省诸暨市),是为诸暨郦氏始祖。郦元亨为了提高诸暨民间的整体文化素质,由官府出面在诸暨境内大力兴办各类学府,在民间则大力提倡私塾教育。著书讲学,传播孔丘、孟轲的儒学;崇雅黜浮,推行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在诸暨倡导中原的文明礼教。对于理学家杨时(字中立,号龟山,1053―1135,南剑州将乐县人)、游酢(字定夫,号广平,1053―1123,建州建阳县人)所留下的学说,各位学者曾在诸暨进行广泛的探讨和评论;一时间,诸暨境内研究人文学说蔚然成风,跟从郦元亨的学子日益增多,东南半壁江山的名士学...
· 始建于南宋初年的渼陂古村
始建于南宋初年的渼陂古村,属江右民系的梁氏村落,古建筑包括祠堂、书院、义仓、民居、店铺等,也有部分建筑是红色革命旧居旧址,古街没有过度开发与改造,仍保留那份难得且尚存不多的静谧与质朴。
· 开禧北伐简介:南宋为什么要对金北伐?
南宋宁宗朝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开禧二年(1206),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属安徽)、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述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金军乘胜分路南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封吴曦为蜀王。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人而未果。开禧三年(1207),吴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金大将仆散揆又病死军中...
· 南宋风雨——开禧北伐
1.从三路出击到全线溃败北伐的战幕是开禧二年(1206)四月下旬(6月上旬)拉开的,战争在东、中、西三个战场展开。御史中丞邓友龙任两淮宣抚使,郭倪以副殿帅兼山东、京东路招抚使,这是东路统帅。由东路渡淮北上离中原最近,且主要地形是平原,利于长驱直入,故而南宋方面选择两淮,尤其淮东为北伐主战场,旋即调发三衙禁兵增援淮东。兵部尚书薛叔似为湖北、京西宣抚使,鄂州都统赵淳兼京西北路招抚使,皇甫斌兼京西北路招抚副使,这是中路的统帅。西路则以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兼陕西河东路招抚副使。宋军首先在东线发动进攻。四月五日,东线左翼宋军进围寿州,金亳州守将率步骑驰援,宋军被迫撤围。这一仗也许只是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前奏,而且失利了,宋方未予记录。四月二十五日,镇江都统制陈孝庆与勇将毕再遇奉郭倪之命,自盱眙(今属江苏)出师,进攻淮水对岸的泗州(今江苏临淮东南)。毕再遇原籍兖州,淳熙间就以骁勇闻名。接到...
· 西汉初期的“文质变救”说
中国古代有十分久远的变革思想,如《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种变革思想由于受中国古代对自然规律朴素认识的影响,在上升到社会理论层次时,往往带有一种循环论的特色。这种变革思想经后世演变发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阴阳五行家的开宗人物邹衍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邹衍兼综儒道,一方面在治道目标上承自儒家,希望王公大人尚德而施惠及于民众,“其要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史记·孟荀列传》);另一方面他的论证手段又是接续道家的自然之论,不再是上古的“天帝临汝”,而是“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本来比类社会人事。尽管司马迁没有为邹衍专门立传,只在《史记·孟荀列传》中附而论之,后邹衍著作又悉数散佚,我们今天很难对这样一个重要学派有全面的认识,但从相关资料来看,其思想中已将阴阳与五行结合为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