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唐朝历史上科举考试之风为何如此盛行?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5
转发:0
评论:0
揭秘:唐朝历史上科举考试之风为何如此盛行?,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历经变幻。先秦时期的官员选拔,大都是依靠世袭制。如果一个

  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历经变幻。先秦时期的官员选拔,大都是依靠世袭制。如果一个人在建国之初立下功劳,被封为大夫,往往在他死后,就由儿子来继承大夫的职位。当时,诸侯的封地叫做国,大夫的封地叫做家,于是中国古代有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这种世袭制有很大的弊端。一国之君,如果贤明那还罢了,如果昏庸,可就为祸不浅。一个平凡的傻子,最多不过是在家里乱搭乱闹,可一个国君,如果是傻子,就要祸害到成千上万人了。可关键还是,许多的昏君,不认为自己是昏君,反而把一些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的人当成是忤逆之臣,把一些奸邪小人,当成是国家的忠良。世袭制度,流弊广矣。

  到了汉代,官员选拔主要靠推荐。推荐的主要名目是孝廉和秀才。汉代特别推重孝道,于是汉代的帝王多冠以孝字。孝廉自然是尊敬孝顺父母的人,古人往往说,忠臣必然出自孝子之门,有一定道理。能够孝顺父母的人一般来说,也能够终于国家,爱护百姓。秀才则是精通一些典籍,比如说儒家的经典,《尚书》《诗经》什么的。相对而言,推荐为秀才的比较少,推荐为孝廉的比较多。翻翻《后汉书》,绝大多数官员出道,都是走孝廉一条路。

  为什么呢?因为孝廉比较好作假。秀才必须精通典籍,两人一聊天,彼此有多少墨水就清楚了。可是孝顺不孝顺,关键是看父母乡亲的评价了。可是,在历朝历代,只要是有利可图的事情,就有人作假。在汉代,孝顺就可以当官,越孝顺就越越受到大家表扬,既然有实际的利益,那么父母邻居也就会参与造假了。于是,推举制度的弊端也出来了。推举过分的看重了考察者的正直公平。你说他是孝顺那就是孝顺,而没有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标准。到了隋唐时期,风气为之一边,科举制度的出现,可以说是选官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其他的明法、明算等等都有专项考察。而当时最受人看重的就是进士科。当时有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中明经就算是年纪大了,而五十岁考中进士,那也算是年轻了。据说,在唐太宗时期,每年都有八九百人参加进士考试,可是录取的有多少呢?不过是二三十人,录取比例不到3%,可远远比现在的高考,甚至是硕士、博士难考多了。而当时能够来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本身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才子。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一共录取的进士不过是五百来人。纵观整个唐朝,一年录取的进士科人员,不超过三十四人。

  既然录取人数如此之少,为何几百年来,还有人趋之若鹜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从录取进士科之后,出仕会非常方便。唐朝的许多名臣名相,都是出身于进士科。如王勃、王维、刘知几、陆贽、颜真卿、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唐朝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都是出自进士科,因此后人称进士科为“将相科”。在史料中还记载了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曾的一番话:“我虽然富贵过人,但大遗憾,头一件就是不能以进士及第入仕。”就算是身居将相高位,如果不是由进士出身,依然会心有余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唐朝历史上科举考试之风为何如此盛行?
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历经变幻。先秦时期的官员选拔,大都是依靠世袭制。如果一个人在建国之初立下功劳,被封为大夫,往往在他死后,就由儿子来继承大夫的职位。当时,诸侯的封地叫做国,大夫的封地叫做家,于是中国古代有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这种世袭制有很大的弊端。一国之君,如果贤明那还罢了,如果昏庸,可就为祸不浅。一个平凡的傻子,最多不过是在家里乱搭乱闹,可一个国君,如果是傻子,就要祸害到成千上万人了。可关键还是,许多的昏君,不认为自己是昏君,反而把一些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的人当成是忤逆之臣,把一些奸邪小人,当成是国家的忠良。世袭制度,流弊广矣。网络配图到了汉代,官员选拔主要靠推荐。推荐的主要名目是孝廉和秀才。汉代特别推重孝道,于是汉代的帝王多冠以孝字。孝廉自然是尊敬孝顺父母的人,古人往往说,忠臣必然出自孝子之门,有一定道理。能够孝顺父母的人一般来说,也能够终于国家,爱护百姓。秀才则是精通一些典...
· 唐朝的风情,唐朝怕老婆之风盛行
宰相家的醋坛子梁国公房玄龄惧内,不仅不敢娶妾,就是太宗赏赐的美女,老房也不敢接受。太宗决定帮老房解决这个大难题。他先是让皇后出面,找房夫人谈心,讲了一通男人三妻四妾的大道理,又说皇帝怜惜梁国公年纪大了,想赏几个美女给他享受。这一招,没有奏效。于是太宗亲自出马,对房夫人说:“你是想活,还是想死?想活,就让房玄龄娶妾;否则,就死。”房夫人说:“我宁愿死。”太宗就让人端出来一杯醋,说:“喝了这杯毒酒吧。”房夫人接过醋,一饮而尽,无所畏惧。太宗这下没辙了,说:“这样的女人我都怕,何况房玄龄呢?”糟糠之妻不肯离太宗赐给兵部长官任瑰两个绝色美女,任瑰的夫人不乐意了,在家里虐待两位美女,把她们的头发拔了个精光。太宗听说后,派人送了壶酒来,对任夫人说:“这是毒酒。任瑰堂堂三品官,娶妾是符合规定的。你今后好好对待这两位,就不用喝;要是敢说不,就马上喝了它。”任夫人一拜,说:“我和任瑰是结发夫妻,以前他无官无...
· 唐朝怕老婆之风盛行:竟有县令因此丢掉官职
导读:太宗贞观年间,桂阳县令阮嵩的妻子阎氏也是个超级醋坛子。阮嵩在外面和客人喝酒,叫了几个妓女唱歌逗乐。阎氏听说后,提着刀找了过去。客人一看,跑得精光,阮嵩躲到床底下,妓女们夺路逃散。州长官崔邈听说后,在给阮嵩作政绩考核时写下评语说:“老婆刚强,丈夫柔弱,连老婆都管不好,如何治理一县的百姓呢?老婆这么无礼,丈夫的才能在哪儿呢?评为下。”吏部见了评语,就免了阮嵩的官。宰相家的醋坛子梁国公房玄龄惧内,不仅不敢娶妾,就是太宗赏赐的美女,老房也不敢接受。太宗决定帮老房解决这个大难题。他先是让皇后出面,找房夫人谈心,讲了一通男人三妻四妾的大道理,又说皇帝怜惜梁国公年纪大了,想赏几个美女给他享受。这一招,没有奏效。于是太宗亲自出马,对房夫人说:“你是想活,还是想死?想活,就让房玄龄娶妾;否则,就死。”房夫人说:“我宁愿死。”太宗就让人端出来一杯醋,说:“喝了这杯毒酒吧。”房夫人接过醋,一饮而尽,无所畏...
· 家谱的发展,哪个时期修谱之风最盛行?
其实讲到家谱,我们都是不陌生的,应该也有不少人家中都保留着家谱吧,家谱它所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起源,世系的传承以及家族人物的情况,正是因为如此,家谱对于我们而言是比较重要的,那么哪个时期修谱之风最盛行?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家谱的存在已经有数千年了,只是最开始它存在的形式是不相同的,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家谱的功能也都是不一样的。像是在周朝的时候,家谱主要记载的是一些王室贵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是记载家族世系的文字就可以被叫做家谱,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录的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的世系,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王室世系的家谱资料。图源自网络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修谱之风是最盛行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家谱成为了朝廷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重要依据,所以家谱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在这个时期,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
· 为何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主政时期告密之风盛行?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5年第6期,作者:吴钩,原题为:《宋朝的“反告密”》有一段时间,网上许多人都在讨论中国的“告密文化”,论者言之凿凿,说“告密”属于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是滋生“告密”的沃土——难不成“告密”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而“被告密”则是我们摆脱不掉的历史宿命?但细一想,又觉得不对。以笔者的了解,在传统社会,告密行为一直是受到主流文化排斥的,中国的主流文明与其说是“告密文化”,不如说是“反告密文化”。过去处于主流、正统地位的儒家文明,对告密行为可谓深恶痛绝。孔夫子曾问他的弟子子贡:你最讨厌哪些行为?子贡说:“恶徼以为智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里的“讦”,即告密。将告密当成正直的表现,是子贡最厌恶的行为之一。发生在亲人、朋友之间的告密行为,由于直接破坏了小共同体最基本的人际信任,挑战了人伦底线,更是受儒家抵制。曾有人告诉孔子:我们那里有个正直的人,发现父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