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著作《左传》:影响诸葛亮一生的奇书
儒家著作《左传》:影响诸葛亮一生的奇书,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才识体系中有先秦儒、道、法、墨、名、兵
诸葛亮是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才识体系中有先秦儒、道、法、墨、名、兵、纵横等诸子学派的思想因素,可谓学综百家、博采众长。对于前代文化遗产, 诸葛亮采取的是积极的兼收并蓄的方针。关于这一点以往学者著作中已有专门论叙,本文亦不再赘述。以下笔者拟做一次细化,谈一谈先秦时期最主要的儒家著作之一 ——《左传》对于诸葛亮的影响。妄言之处,还望列位专家海涵。《左传》又名《 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现在一般认为是春秋后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相传 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传,“先师为之言,后师为之传”(1),这是经学的传统。《左传》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15年左右。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左传》开编年体著史之先河,以鲁史为线索,以鲁国十二个国君的谥号为次序, 洋洋十八万余言,生动翔实地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公元前722年至前454年)的重要史实,着重叙写了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法令、外交、文化、历法、天文、风俗等状况,突出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和思想。“体大思精,鸿篇巨帙”(2),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典籍。《左传》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从思想内容上看,它首先肯定了 齐桓公、 晋文公等人的“霸业”,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够“尊王攘夷”——“尊王”是拥护岌岌可危的 周朝,“攘夷”是斥逐进窥中原的各族。它 直言不讳写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兼并提出异议,揭露出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和相互残杀。它谴责“爱鹤而不爱民”的卫懿公、残害无辜以取乐的晋文公以及其他大小统治者 荒淫无耻的罪行,目的在于使腐朽的贵族吸取教训, 有所警惕。它歌颂善于治国的 管仲、 晏婴、子产,强调指出人心向背的重要意义,提出“违民不祥”、“ 众怒难犯”等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言论,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
《左传》一书西汉时开始在民间流传, 东汉初被列入官学传授系统,成为古文经文学起家之书。伴随着经学受众的日渐壮大,《左传》这部经典影响则更加广泛了。再看看诸葛亮,他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一个传经世家中,远祖诸葛丰,生活于西汉武、昭、宣、元四帝时期,“以明经为郡文学”(3),后来仕至司隶校尉,进加光禄大夫,全家由今诸城迁至今沂南(即东汉时的阳都县),因此阳都诸 葛氏可以称作是 源远流长的世家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诸葛丰七代之后, 汉灵帝时先任梁父令,后为泰山郡丞,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会通百家。亮长兄 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4),东汉儒家世代传经,是时代风气使之然。在这样一个古文经学派的家学背景下,处于求学 启蒙阶段的少年诸葛亮,自然要熟读《左传》这部经学入门典籍的。诸葛亮来到襄阳后,被荆州牧 刘表安排在城南“学业堂”读书,师从綦毋闿、宋忠、司马德操等人。而綦毋闿等人皆“博通诸经”,受其熏陶门中弟子伊默就“专精于《左氏春秋》”(5)。有这些名师硕儒的敦敦教诲,加之“少有逸群之才”“独观其大略”,诸葛亮必尽得《左氏春秋》之精髓。《左传》对于诸葛亮的积极影响,透过他的思想言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左传》中“民本”的思想。《左传》中“以民为本”的终极关怀思想贯穿全书。文中通过随季梁(桓公六年)和宋司马子鱼(僖公十九年)的言论多次提出“民,神之主也”的观点,并在韩献子论栾武子报楚(成公十五年)、晋师旷论卫人出君(襄公十四年)、然明答子产为政(襄公二十五年)、齐晏婴晋叔向论齐晋季世(昭公三年)、沈尹戌论抚民(昭公十九年)、逢滑对陈怀公(哀公元年)等篇章中反复强调“上思利民”的必要和民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国将兴,听于民”(6)的结论。诸葛亮治蜀尤其注意顺应民心、为民兴利这一事关政权的根本问题。他指出:“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7),“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8),“因天之时,就地之事,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9)。他坚持以民为本,讲究“德治仁政”,注重人心向背。他“抚百姓,示仪轨,开诚心,布公道”(10),心系黎庶,勤政爱民。百姓感其恩德,敬之爱之。亮病卒后,如陈寿《 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那样“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辟”,世代祭奠,永垂青史。其二是《左传》中的“法治”思想。《左传》中通过记叙郑子产积极推行法制治理国家的史例提出“法治”的思想,并在后续篇章中指出:“贵贱无序,何以为国”(11),“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12),“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13),进一步阐明依法治国的原则和重要性。诸葛亮治蜀正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他提出:“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14),“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15),“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16)。他设立《蜀科》确保“有法可依”,严明吏冶强调“执法必严”;他“约官职,从权制”(17),“科教严明,赏罚必 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18)。街亭一役后,他比照《左传》中“杨干违法,魏绛戮其仆”的有关事例,不但依法处斩了自己最为器重的 马谡,更“引咎责躬”上疏自贬三等,以严于律已、高尚自诉的风格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在他的良苦用心下蜀国境内“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19),一派安定祥和的气氛。其三是《左传》中的人才思想。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人才,培养和选拔人才在历朝历代都是理政治国的重中之重。《左传》中关于人才思想的论述有:“举不失德,赏不失劳”(20),“三折肱知为良医”(21)等,明确指出选才的方法和标准。诸葛亮治蜀非常注重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他不分亲疏,唯才是举,提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22),“忠益者莫大于进人”(23),要求“取人不限其方......尽时人之器用”(24),提拨重用如 蒋琬、 姜维、何祗、张嶷、王平、杨洪、杜微、秦宓等一批 后起之秀。诸葛亮不以个人好恶取人才,他与 法正禀性不同,但很佩服法正的智术,于是花费很大力量把法正争取过来,凭借法正的“善设奇制变”,智取益州。许靖原为蜀郡太守, 刘备围攻成都时,许靖想逾城投降,刘备十分看不起他。但诸葛亮不带成见,他对刘备说:“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25),于是拜许靖为司徒。他还在成都之南筑台,“以延四方之士”,为蜀汉网罗了一大批文武精英,使刘备顺利建立了政权。这些都是对于《左传》中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其四是《左传》中的军事思想。《左传》这部书非常善于描写战争全书记录军事行动四百八十多次,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十四次。作者把每一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记载战争的部分如晋楚 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晋楚 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等,简直可以作为兵法战例来看;书中不乏一些战术策略的精辟总结,如:“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26),“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27),“敌不可纵,纵敌患生”(28),“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29),“战,勇气也”(30),“兵犹火也,弗戢,将也”(31)等。诸葛亮活学活用发展创新,对于战争的胜败从根本上找到原因,总结出一系列科学的军事理论:“师出以律,失律则凶”(32),“军无习练, 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33),“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34),并付诸实际、身体力行。另外《左传》中还提出的对内维护民族和睦、对外寻求积极外交的战略主张说:“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3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36),“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37)。大许基于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对内和抚戎夷,对外结好 孙权的战略思想。他采取“心战”策略和抚南蛮西戎,派遣郑芝使吴恢复两国盟好,着力做好内政外事,以创造东、南、西三个周边的和平良好环境。其五是《左传》中所宣扬的思想道德观。书中强调指出:“日月之食,何损于明”(38),“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39),“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40)、“施舍不倦,求善不厌”(41),对“君子”的作派从思想、行为学的角度提出具体要求。诸葛亮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强调:“正已以教人”,要求下属多提出批评意见,“勤攻已阙”,以“集众思广忠益”(42),一再声明自己“不疑于直言也”(43),告诫后代“志当存高远”(44),“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45)。他 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自校薄书,率先垂范;他清贫淡泊,不贪不奢,“蓄财无余,妾无副服”(46);他视功利若敝屣,以忠贞而事君。对于刘备的临终嘱托,他援引《左传》中僖公九年荀息回答晋献公托孤时“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的话语誓表忠心。其六是《左传》中的经济思想。《左传》中记叙有卫文公“务材训农,通商惠工”(47)以农为本带动地方经济的事迹。诸葛亮治蜀始终贯彻着一套与之类似的经济思想即:“休士劝农,分兵屯田,调其赋税,以充军实”(48),“铸直百钱,平诸物价”(49)。他大力推行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工商并举、盐铁官卖、发展蜀锦、重视科技、架桥铺路、兴修水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使得蜀国出现了“国畴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社会安定、物殷国富的繁荣局面。最后是《左传》中的辞令。《左传》中的辞令短篇如《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长篇如《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前者在 兵临城下的危急情况下,沉着应对,不卑不亢。看起来是摆事实讲道理,实际则巧妙利用秦晋两国间的 矛盾,依情据理展开分析,终于说服秦国退兵,使郑国 转危为安;后者是一篇与秦绝交的最后通牒,吕相历举事实斥秦不义,句句铿锵有力、有利有节,使得秦国几无反驳之力。像这样 纵横捭阖的说辞,实际上已开战国苏(秦)张(仪)游说风气的先例。由于当时诸侯来往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单单只是个人荣辱问题,更牵涉到国家利益,正如孔子所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左传》中生动的言辞触目皆是,除上举两篇外,著名的还有《阴饴甥答秦伯之部》(僖公十五年)、《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王孙满论问鼎之轻重》(宣公三年)、《宾媚人责晋》(成公二年)、《知荦对楚王问》(成公三年)、《戎子驹支责晋于朝》(襄公十四年)、《子产论毁垣》(襄公三十一年)等部分,“无不曲折缜密、委婉尽致、 恰到好处”(50)。观诸葛亮行文言语,如《正议》中,开篇列举 项羽恣意妄为、不循正道导致兵败垓下以及 刘秀率领数千羸弱士兵战胜 王莽四十多万精锐部队的事例,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驳斥警告曹魏的诱降丑行,反复阐明“人谋”可以胜天的观点,表达他以弱胜强、誓死抗争的信心和决心。全文叙理简练精纯、议事周密严谨,堪称一篇光辉的战争檄文,颇有《左传》中行人辞令的痕迹。再假若历史上真有 舌战群儒的话,大概也是受益于此罢。综上所述,《左传》这部先秦时期儒家重要典籍在诸葛亮这位历史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身上有着深远的思想延续。作为一位千古名人,诸葛亮对于前代文化遗产积极地传承与发扬,突出表现了他兼容并包、各取所长的优秀个人素质。诸葛亮继承了前代文化遗产,更丰富了后世文化生活,他圆满地完成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他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必将永远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民不断向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左传社会影响
《左传》是我国最早最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同时也是一部长于修辞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据徐仲舒先生的意见,《左传》成书之后,即在三晋流传。《汲冢书》有《师春》一卷,与《左传》记卜筮事无一字之异,这就是《左传》在魏国编写或首先在魏国流传的证明。《战国策》载虞卿之言:"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实与《左传》所引《书经》的"居安思危"相同,可见,虞卿所称的《春秋》即《左氏春秋》。虞卿为赵国上卿,证明《左传》流行于赵。《韩非子》著作中也有《左传》的内容。汉代以后,《左传》流传日广。河间献王刘德爱好搜集传播古代文化,还立了《左氏春秋》博士,专门讲授《左传》。《汉书・儒林传》载这一派半官学传授《左传》的情况时说: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左氏春秋传》,谊为《左氏传》训诂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授清河张禹长子,禹与萧望...
· 左传
作者《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国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国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明朝的郝敬认为是晋国人。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认为是刘歆所作,并说《左氏春秋》是与《晏子春秋》等类似的史书。康有为亦认为是刘歆所作。钱穆在《刘向歆父子年表》中指出不可能是刘歆的作品。钱穆与章太炎认为《左传》的成书与卫国左氏人吴起有关,甚至就是吴起所著,今人童书业亦认为是吴起所作,郭沫若也主张《左传》成...
· 汪大渊著作影响
汪大渊著作影响汪大渊(1311年~?),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字焕章。南昌人。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他一共航海过2次。汪大渊(1311年-1350年),字焕章,元代航海家。元至大四年(1311年)生于江西南昌。曾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及元统五年(1337年)两度由泉州出发,航海到西洋各国。西文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在泉州著《岛夷志略》一...
· 古代兵法奇书:三十六计的历史演变和古今影响
由于西安出现了古代兵法研究学者张联甲(1898年—1972年)在上世纪20至60年代编撰的《秘本兵法》中,包含有比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更为丰富、完整的手稿,被专家认为这是《三十六计》版本学上的一个重要新发现,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极大关注。“三十六计”一语,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到宋代惠洪《冷斋夜话》卷九有:“渊才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近代朱琳《洪门志》上载有“三十六着”名称,除少数几个计名与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略有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学者估计它与近代白莲教、天地会等农民反抗运动有关,故推测《三十六计》的雏形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之际。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撰文对上述发现加以介绍。这个孤本后经无谷(姚炜)先生作了译注,流传较广,现今市面上流行的众多《三十六计》出版物皆源于此。据莫文...
· 儒家五经——《尚书》的文化影响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同时也称为《书经》。《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的,应该分别看待。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②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