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墓志的作用:古代的墓志起源于什么时代?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9
转发:0
评论:0
揭秘墓志的作用:古代的墓志起源于什么时代?,《现代汉语词典》中,“墓志”一词的解释为:“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

  《现代汉语词典》中,“墓志”一词的解释为:“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丛书《新中国出土墓志》执行主编任昉介绍,墓志铭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又称为“志”,北朝隋唐多用骈文撰写,宋元明清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铭”则用韵文写就,主要是对逝者的悼念和赞颂。一方墓志未必“志”和“铭”都有,很多只有“志”,早期的墓志或只有“铭”。

  据记者调查,从公布的材料来看,隋唐墓志占出土墓志的半壁江山之多。从收藏情况来看,公立的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约1600方墓志中主要为隋唐墓志,四分之一为明清墓志;公立的河南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民营的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则如其名,收藏的绝大多数墓志为北朝唐代墓志。但据任昉介绍,从《新中国出土墓志》收录的墓志看,明清墓志占出土墓志的三分之二;从参与《新中国出土墓志》编集工作的各省市县文博考古单位收藏情况看,明清墓志的数量也绝对居多。丛书《新中国出土墓志》执行主编王素认为:“大家觉得明清墓志数量不多,是学界对明清墓志不重视,文博考古单位不愿花时间整理公布的缘故。”此外,盗掘出土的明清墓志,大多被弃舍毁坏或移作他用,这也是人们感到明清墓志数量不多的一个缘故。那么,墓志究竟起源于何时?在学界,至少有五种说法:

  一是“秦朝说”。这种说法的根据,是1979年末至次年6月,秦陵考古队在始皇陵封土西赵背户村发掘了32座秦代刑徒墓,清理出残缺废弃的墓瓦文共计18件19人(内有1件刻2人信息)。这些约公元前221至210年刻写下的文字内容很简单,多为记录刑徒的姓名、籍贯。任昉介绍,因其内容与用法已具备了标志墓主人身份的性质,属于当时一种特殊的志墓方式,所以考古报告编写者把这批秦刑徒墓瓦文,称作“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墓志”,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此也持认同观点。

  二是“西汉说”。此说主要见于文献史料,如清代学者叶昌炽《语石》引王昶《金石萃编》说:“《杂记》称前汉杜子春(约前30-约公元58年),临终作文刻石,埋于墓前。《博物志》载,时,南宫寝殿有《醇儒王史威长之葬铭》。此实志铭之始,今皆不传。”

  三是“东汉说”。在学界,1929年在洛阳东北郊出土的东汉延平元年(106年)《贾武仲妻马姜墓记》,由于记死者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及死葬日期甚详,被认为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用石头刻制的墓志。学者罗振玉曾为之题跋曰:“汉人葬记前人所未见,此为墓志之滥觞。”(《辽居稿》)。考古学家马衡、赵万里等也都主此说。在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原本流散在全国各地的16块“东汉刑徒砖”。副馆长朱晓辉介绍,以前全国服劳役的人都派驻到洛阳做苦力,死后就找块砖头刻志记铭,记录了刑徒的部属、刑徒性质、狱所名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简略内容,与死者尸骨共埋。比如其中一块“东汉少府若卢砖铭”上书隶书23字,文为:“右部无任少府若卢髡钳徐孟延平元年六月十九日物故”。朱晓辉认为,刑徒砖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挺人性的”。

  任昉认为,上述秦汉墓砖(石),或被称为“早期墓志”开始萌芽。当时已经存在了多种标志墓葬的形式,出现了墓志的雏形。其中,有的以墨书或朱书大字题写在墓室过道的粉壁上,有的则刻成单独的小型碑石立于墓中,还有各种形制互异的柩铭、封记、墓记等石制品与品,显示出墓志的初始状况。“秦汉时期,我国早期墓志虽然没有确定的载体、固定的形式和陈设位置,但已经为魏晋时期墓志的发展开创了先导。”

  四是“魏晋说”。自东汉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以为天下凋敝”下令禁碑,又因战事频繁、政局,以至许多墓葬被盗。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下诏,决定取消墓地上一切设施和标志。也许是世人追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托,于是产生了将地表刻石埋入墓中的墓志铭形式。可以说,“禁碑令”和丧葬制度的改革,促进了这一时期墓志的发展。魏晋时期,一些植立墓中、形似碑状的墓志和长方形的墓志数量增多。但当时的墓志仍无定制,形式和内容都与地面上的墓碑相同,只是形体缩小而已。有作圭型的,有作竖长型的,多称为“铭”。任昉认为,在形制上不统一的魏晋墓志,系南北朝时期墓志定型的前身。

      五是“刘宋元嘉年说”,以往论及墓志起源大多据此说。这是因为早年出土于山东益都的南朝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刘怀民墓志》,是现在已知的最早自称“墓志铭”的石刻。在这块方形石刻上,首题直书“宋故建威将军齐北海二郡太守笠乡侯东阳城主刘府君墓志铭”,且志文、颂文俱全,直接证明了这类墓志文字的性质。清代端方《陶斋藏石记》卷五云:“刘怀民志作于大明七年,适承元嘉之后,此志铭文字导源之时代也。”

  任昉认为,南北朝时期是墓志定型的“关键期”。东晋灭亡后,南朝墓志承晋制继续流行,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加速汉化,在丧葬仪式等方面使用汉制。民族文化的融合、佛教文化的风行,使墓志在上层社会普遍使用,成为“王公以下,咸共遵用”的葬制,促进这一时期墓志的定型。北魏墓志不仅数量增多,形制大多呈正方形,墓志虽大小不定,但内容已趋于统一,后世墓志只是在此基础上小有变化而已。“关于墓志的起源,虽然众说不一,但由此我们可将墓志的涵义界定为四:一是志墓主人,二是埋在墓内,三是有相对固定的载体,四是有一定的行文格式。”任昉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名人的墓志铭是什么样的?名人墓志铭赏析
墓志铭,是逝者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言,是一个人一生经历和体验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人总有一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是事,它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如果有一天,你知道自己临近死亡,你会给自己写下什么样的墓志铭呢?我们先来看看那些名人的墓志铭都是怎样的吧?李小龙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弗里德里克·肖邦你最珍视的东西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聂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萧伯纳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莎士比亚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
· 何弘敬墓志铭:全国最大的墓志
何弘敬墓志铭:全国最大的墓志何弘敬墓志铭为我国已出土中最大唐代墓志铭。此志置于碑林的东北处。墓志有盖均为青石质。志盖呈顶式,顶面边长0.96-1.00米,底边长1.88-1.96米,厚0.88米。顶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大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四周有四杀浮雕兽面及四神,四杀交角处浮雕牛,马等动物。雕工精美、神态生动。四侧边雕刻波浪,图案简炼,线条流畅。墓志为正方形,边长1.95米,厚0.53米。表石四侧边的中部雕刻花卉,供养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墓志镌楷书60行,满行58字,共3800字。何弘敬,新《旧唐书》有传。据墓志记载:“卒于咸通六年(865年),享年六十”。可知其生于永贞元年(805年)。何弘敬十八岁从军,唐文宗时曾为御史中丞、御史大夫、赐上柱国勋。唐武宗时袭交位为魏博节度使,封游击将军,金吾卫将军、全吾大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懿宗即位后又加兼待...
· 阎庄的墓志铭
故太中大夫、太子家令、轻车都尉阎君墓志铭并序太子率更令李俨撰□讳庄,字当时,河南人也。翦桐分壤,胙晋以开基。食采承家,居阎而得姓。蝉联华绪,赫弈高门。□玉要金,光融于帝阙;垂丹蹈缥,彩照於天衢。茂趾休风,可略言矣:曾祖庆,魏侍中、骠骑大将□,周少司空、上柱国、宁州大总管、大安郡公,随赠司空,曰成。祖毗,周驸马都尉、开府仪同三司,随将作少匠、殿内监、石保恭公。父立德,皇朝将作大匠、工部尚书、上护军、大安郡公,赠吏部尚书、使持节并州大都督,曰康。并逸⒑岱伞⒂⑼伎シ,排星关而独上,矫日路以孤,雕粹影於丹青,播嘉响於金竹。君即康公之第二子也。禀淑灵而载诞,包骏量以挺生。肇自覃,符彩标映;迨乎羁j,风神俊朗。同夫荆玉,照庑含辉;譬彼随珠,烛车凝色。若i翦邪保行、慎言遗辩,不为利谄,弗以威惕。其智也足任,其柔也无犯。累节而图礼,高中而孕德。同方受业,合志营道;鼓钟文史,笙簧词赋。挥豪染翰,则凤翥鸾惊;...
· 古代墓志铭为什么埋在地下?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或许不了解,真正的墓志铭其实是放在坟墓里面的,并不是矗立于坟冢之上的石碑及其刻文。“铭”字本意是记录与镌刻,最初见于青铜器皿之上,而后扩展至石碑、金属平板等器物上,既有颂扬功德之用,也有警醒后人之效,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墓志铭主要是将逝者生平的成就,不论是持家有道、德行高尚、学识渊博、技艺超群,还是政绩斐然、功勋卓著,浓缩为一部微型的人生档案,伴随着亡者长眠,以求身后留名,不被遗忘。墓志铭的结构分为“志”与“铭”两部分,这一文体的成型可追溯至南朝时期。“志”部分采用散文形式,详实记载逝者的姓名、字号、籍贯、官阶及生前的种种善行与成就。“铭”则以韵文提炼“志”的核心,寄托哀思、敬仰与赞颂之情。当然,也有只用碑记或碑铭的。时至今日,墓志铭的功能依旧在于总结死者一生的关键时刻,对其生平作出综合评价,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回顾,让后人得以窥见前人的足迹,...
· 唐代墓志铭为什么要贴金?唐代墓志的文化传承
话说唐人喜欢在写墓志的时候贴金已不是新闻,墓志铭中各种隐恶扬善、粉饰乾坤、无中生有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唐人自己对此也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大凡为文为志,纪述淑美,莫不盛扬平昔之亊,以虞陵谷之变,俾后人睹之而瞻敬。其有不臻夫德称者,亦必模写前规,以圃远大。至天下人视文而疑者过半,盖不以实然故绝。”通观这些墓志可知古人写墓志时往往最讲究两点:一是为逝者讳,不揭其短;二是为逝者捧,乃至无中生有为其贴金。白居易的《秦中吟·立碑》一诗就对这种现象作了嘲讽: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我闻望江县,麹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石碑上记载的都是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