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詹天佑》争议背后的隐情:哪种说法都有依据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2
转发:0
评论:0
《詹天佑》争议背后的隐情:哪种说法都有依据,     詹天佑先生在不同场合对于竖井的描述也并不相同。本想解开谜题,却发现问题

      詹天佑先生在不同场合对于竖井的描述也并不相同。本想解开谜题,却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难道詹天佑先生自己也记错了,还是另有隐情呢? 

  ■小学课本中的争议

  小学语文《詹天佑》一课,让同学们通过课文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有了最初的了解。八达岭隧道作为京张铁路的重要工程,在这篇课文中被重点论述。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的隧道全长1091米,是当年修建京张铁路最具难度的工程之一。为尽快打通这座隧道,詹天佑在当时采用了先进的竖井开凿法,最终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二十三日打通隧道,为京张铁路全线贯通打下了基础。

  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从小就生活在八达岭隧道附近的青龙桥车站,对于这座隧道非常熟悉。一次他无意间看到了孩子语文书上的课文,文中描述说詹天佑先生开凿了两个竖井,老师还要求孩子们画示意图展示六个工作面施工的场景。这让老杨困惑不已——因为一直以来,他了解到的八达岭隧道只有一座竖井,如今已作通风之用,问周围的铁路老工人,大家都不知道还有第二口竖井。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杨站长上网进行查找,结果发现有疑问的不止他一个人,很多人甚至是不少语文老师都对此不理解。原来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本中,《詹天佑》这篇课文的细节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八达岭隧道竖井的描述竟有三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5课这样写道:“……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北京出版社第十二册第22课却这样描写:“……从山上打两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六个工作面可以同时开工,把工期缩短一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六年级下册这样写道:“……先从山顶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对比来看,一个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说法,争论的焦点在于到底挖了一口竖井还是两口,形成了四个还是六个工作面。或许课本的编者也困惑于这个问题,于是出现了对数量避而不谈的第三个版本。

  这让杨站长非常意外,迫不及待地想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史料中的不同说法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杨站长来到图书馆查阅尘封多年的老资料。经过一番努力,在民国时期出版的《交通史路政编》中,找到了詹天佑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向清政府邮传部汇报京张铁路隧道完工时的一篇文章——《京张铁路山洞完工申报邮传部文》。该文中对于八达岭隧道有这样一段描述:“惟八达岭洞工,尤为险要……继由山岭打通大小二井,下距轨线深一百十尺余。遂于井内再由南北两向开凿,计分六处,同时工作……”除此之外,1909年詹天佑在京张铁路通车典礼上用英文致辞时提道,“……最长之山洞,在长城之下开凿,穿过坚硬岩层。在修筑时,我们开凿了二井,在井底分向两面开凿,连同两端开凿,共有六个工作面,日夜不停施工。”这里所说的“最长之山洞”就是八达岭隧道。由此可见,詹天佑在不同场合都曾经明确表示过,为修筑八达岭隧道曾在山岭上垂直向下打了两口竖井,并形成了六个施工工作面。

  从史料中得出的这个结论让杨站长更加疑惑。他周围的铁路工人以及他自己都只知道隧道中有一口竖井,而且这都是亲自探访后得出的结论。如果另一口井在施工结束后被填充或者封闭,起码也会留下一些痕迹,可现在连一点儿痕迹都找不到。而小学课本中“凿一个竖井”这个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查找1915年詹天佑亲自编写出版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以下简称《纪略》)。关于八达岭隧道“在山洞”一章中有着这样的记述:“八达岭山洞因洞身过长,仅恃两端开凿之法费时必久,故于洞身之中部开辟大井,与两端同时并进……是井之深为八十四尺,井径为十尺……”在这段话中,仅仅提到了一口大井,同时在示意图中也展示了一口竖井的工作场景。《纪略》作为一本详细记录京张铁路修建过程的专业书籍,如果当时确有两井,是不会仅仅记录其中之一的。这段文字不仅印证了杨站长的说法,也为小学课本中“一口井”的说法找到了依据。

  由此可见,詹天佑先生在不同场合对于竖井的描述也并不相同。本想解开谜题,却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难道詹天佑先生自己也记错了,还是另有隐情呢?

  ■合理推断破解谜题

  从如今的小学课本到百年前的历史资料,依旧没搞清楚究竟挖了几口井。继续查阅资料后发现:原来,很早以前詹天佑先生的嫡孙詹同济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詹同济先生一直以来致力于祖父书信、日记和手稿的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八达岭隧道竖井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詹同济先生曾多次前往现场观察,并向多位参与过京张铁路工程的老工人和负责隧道维护工作的铁路工务部门了解情况,发现现在隧道内只有接近中点位置有一座直井,作为通风井一直使用至今。从竖井的直径尺寸看,可以断定,这就是史料文献中描述过的“大井”。那“小井”究竟存不存在呢?

  经过实地探访,詹同济先生给出了这样的推断,他认为八达岭隧道靠近青龙桥一侧,山坡陡峭。而另邻近康庄一侧,山势稍微平缓。如果全段都以隧道形式修建,工程量大。而如果康庄一侧修筑成深挖路堑,则要相对经济。因此,除了在隧道中部一带下挖一口大竖井之外,另在隧道的康庄出口附近下挖一竖直小井,这样,同时施工就有六个工作面,会大大缩短工期。随着康庄一侧隧道的深入和路堑的深挖成功,先前山岭上的小井也就逐渐变成露天开挖工作面,并最终随着路堑的形成而消失了。

  今天,当你游览八达岭长城时,依旧能见到位于竖井上端的隧道通风楼,隧道建成后,大井变成了通风井沿用至今。我们也终于在一百年后揭开了八达岭隧道竖井的神秘面纱——在隧道开挖期间的确存在过两口竖井,而隧道完工后则只有一口大井得以保留。《纪略》出版于1915年,此时京张铁路已建成多年,詹天佑先生在书中只提到大井是正确的。而《詹天佑》这篇小学课文虽然有几个版本,这样看来也都各有依据,不好简单地区分谁对谁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雍正被毒死:死因的五种说法哪种可信?
本文摘自《文汇读书周报》,作者:佚名,原题:《雍正死因的五种说法》在雍正七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得了一场大病,一病就是半年,差点归了天。病好之后的雍正得了心病,他惧怕生病,惧怕因此而死去,于是下令遍访天下名医,搜寻知名道士。渐渐地,雍正皇帝迷上了炼丹。迷到什么程度?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嘉宾纪连海说:“这炼丹炉一点上火,就此没有熄过。”丹药里加春药,皇帝叫好清朝的雍正皇帝,可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了。雍正皇帝早在当皇子时,就对炼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炼丹的主要目的是做给他父皇看,说明自己不谋求皇位,只一心炼丹。他还因此写过一首题为《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可是胤成了雍正皇帝后,炼丹爱好更加浓烈。与其他皇帝一样,雍正也想着长生不老,始服用丹药。雍正最初服用的是由道士炼制的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服用之后他感觉非常轻松。实际上道士在...
· 雍正迷恋丹药:死因的五种说法哪种可信?
本文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0月29日第15、16版,作者:佚名,原题:《雍正死因的五种说法》在雍正七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得了一场大病,一病就是半年,差点归了天。病好之后的雍正得了心病,他惧怕生病,惧怕因此而死去,于是下令遍访天下名医,搜寻知名道士。渐渐地,雍正皇帝迷上了炼丹。迷到什么程度?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嘉宾纪连海说:“这炼丹炉一点上火,就此没有熄过。”丹药里加春药,皇帝叫好清朝的雍正皇帝,可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了。雍正皇帝早在当皇子时,就对炼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炼丹的主要目的是做给他父皇看,说明自己不谋求皇位,只一心炼丹。他还因此写过一首题为《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可是胤成了雍正皇帝后,炼丹爱好更加浓烈。与其他皇帝一样,雍正也想着长生不老,始服用丹药。雍正最初服用的是由道士炼制的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
· 盘点周瑜之死的多种说法:哪种说法更符合历史?
正史上称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作为中国人,可能好多人都以为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但那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至于周瑜到底是怎么死的,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第一种被诸葛亮三而死---最家喻户晓的一种说法毛宗岗曾说用'美人陪衬大美人'是演义很高明的创作手法.演义里周瑜生来就是为了衬托"绝世美人'诸葛亮的主要'美人'之一.罗贯中虽然不忘有时在他头上插点花,但那是为了使他衬得别人更好看用的.所以他就是死了也要派派用场,于是就演义了一段非常好看的"三气周瑜'.小时候看到三气周瑜这一段总给我一个感觉,这时候的周瑜和孔明比之赤壁之战时好象都有点变了.周瑜不再机智多谋成了一个弱智的好动气的毛孩子,而此时的孔明也不再象以前那样心胸宽大,对对手不以不饶地步步进逼同以前周...
· 杜甫到底是怎么死的?哪种说法最正确?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杜甫临死之前,写下的《示儿》,是他对人世破碎山河的牵挂。说实话,以往并没怎么关注杜甫是怎么死的,原以为就是老死或是病死的。但是无意间看了下杜甫之死,才发现没那么简单。从来不知道,关于杜甫之死,竟然有那么多种说法。第一种、病死笔者在没有查找资料之前,想当然的以为杜甫就是这样死的。此种说法也的确存在,在莫砺锋和童强所写的《杜甫传》中,用的就是这种说法。《杜甫传》:“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杜甫患了什么病呢?有人研究是消渴症,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糖尿病。糖尿病在咱们今天也属于难医的病症,更何况当时了。但是病死说却并不是最正确,最受肯定的说法。在多种说法种,下面这种说法应当是最权威的,毕竟上了正史。第二种、胀死《新唐书》中记载:“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
· 专家驳斥"十羊九不全"说法:毫无依据
民俗文化大讲堂上,陈昆麟讲解。文/片本报记者凌文秀8日,首届民俗文化节上,民俗大讲堂以“羊年话羊”为主题,由聊城市民俗专家陈昆麟主讲,对民间流传的“十羊九不全”进行了驳斥,并详细讲解该说法的起源。同时,从造字、传说等角度,讲述“羊”代表的安定、富裕、美好的寓意。溯源>>说法源于周文王“十羊九福全”“还没到羊年的时候,就有市民跟我联系,问‘十羊九不全’这种民间风俗对不对,我回答说这个毫无依据、完全错误。”民俗讲堂才一开讲,“羊年话羊”主讲人陈昆麟就驳斥了这一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批判那些为了避开羊年,选择在马年生孩子的不良风俗。陈昆麟讲到,最早的关于“十羊九不全”是来源于周朝研究八卦易经的周文王,但当时周文王说的是“十羊九福全”,说十个羊有九个是有福气的、是幸福的。但因为那个时代文字不普及,老百姓不认字,传播过程多是口头相传。传着传着渐渐成了“十羊九弗全”,成了“不”的意思,同样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