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皇帝也要受惩罚:清朝对皇帝有什么惩罚措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2
转发:0
评论:0
皇帝也要受惩罚:清朝对皇帝有什么惩罚措施?,清朝对皇帝有何惩罚措施?清朝皇帝最怕什么?除了怕死之外,最怕死后不允许立功德

  清朝对皇帝有何惩罚措施?清朝皇帝最怕什么?除了怕死之外,最怕死后不允许立功德碑。哪些清朝皇帝陵前不允许立碑?清朝有制:凡丢失国之寸土者,皆不得立碑。我不知道在大清以前,还有哪一个朝代,订立过如此严格的戒律,明定丢失国土者,死后不配享有圣德神功碑。我宁愿将之视为清朝的创举。开国者居安思危,对后代不放心,才会留下这意味深长的遗嘱:要保护好我流汗滴血积累的遗产,稍有差池,即为不肖子孙也!这是对败家子的警告。爱新觉罗氏的家规,使道光以下诸帝死后无碑。清室奉行的诸多规矩,迥异于前朝。你说它是族规也可以,说它是家法也可以,都带有鲜明的特色。能够看出,最初的“立法者”很动了一番脑筋的。这些代表着最高意志的“祖制”,基本上都雷打不动地得以贯彻。帝陵是否可建立圣德神功碑,绝对是有条件的。是跟该君主的政绩“挂钩”的,不容失寸土。

  自咸丰始,清朝的皇帝彻底丧失了猎手的血性和尚武的精神。既不能御敌于马上,救民于水火,又不擅长料理财政、工商、科技等诸多内务,导致中国在世界之林的名次每况愈下,频频遭受列强的欺凌。咸丰之后,同治与光绪二帝,都不太像男子汉,皆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被一个太婆玩弄、操纵于股掌。尤其光绪,虽曾想谋取改革、以摆脱“母虎似的婶娘”(林语堂语),可几个回合就给打趴下了。连一个女人都斗不过,又如何统治四方、降龙伏虎呢?他眼睁睁地瞧着心爱的珍妃被“老佛爷”派人推进井里,却无力解救,活得真够窝囊的。至于末代的宣统小皇帝(溥仪),更是扶不上马的“阿斗”。他三岁时被推上龙椅,看着满朝文武,嗷嗷大哭,吓得尿裤子了。哪像是有能力担起整个国家的帝王?最终还是人民的觉悟推动清王朝走向灭亡。河北遵化马兰峪的东陵,和易县永宁山下的西陵,分别安葬着清代的九位皇帝。

  光绪的崇陵,是其中的最后一座,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座帝陵。因为末代皇帝宣统登台仅三年出头就被迫退位(故称“废帝”),葬送了大清王朝。况且,溥仪去世时的身份是平民,已无再造皇陵的可能。清陵是以光绪的崇陵画句号的。出北京城,走读东、西陵,等于是在读清史,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历程。皇帝们终于像恐龙一样绝种了。清代距今天尚不足百年,但在观众的心理上,已遥远如侏罗纪了。清陵,离你我最近的一座侏罗纪公园。读这部化石版的清史,可对其盛衰一目了然。道光的慕陵,恰恰是其间的分水岭:大清帝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

  康雍乾诸具有豪华装修、富可敌国的陵寝,真正称得上气象万千。从道光开始,在料理后事方面则显得小气多了。慕陵的规模就有所压裁撤了华表、石像生(石人石兽)、明楼等装饰性建筑,并且没神功碑。清朝有制:凡丢失国之寸土者,皆不得立此。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因鸦片战争失败而签署《中英南京条约》,开赔款割地之先例。也是断不好意思给自己树碑的,该如何书写那耻辱的一笔?常言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偏偏是有大过的,犯了丢失国土的错误。一位失职的皇帝,厚着脸皮给自己立功德碑,无异于扇自己耳光。况且,“政策”也不允许。有违先祖订立的家法国法。道光就这样红着脸躺在不完整的陵墓里。我想他一定盼望着自己的后代早日收复失地,早日弥补罪过。否则,他会睡得很不踏实的。死后照样噩梦不断。

  慕陵的名称,系道光生前细加斟酌选定的,取仰慕列祖列宗功德之意。对先帝们创业守业的丰功伟绩(譬如乾隆的“十全武功),他确实只有仰慕的份儿。不仅仅仰慕,他还应该抱愧呢。愧对祖先。不只是道光一个人羡慕。此后的咸丰、同治、光绪,同样只有羡慕的份儿。同样愧对祖宗打下的基业。羡慕的程度与惭愧的程度,是成正比的,甚于道光。与道光相比,他们赔的款更多了,割的地更多了。直至输得精光。所以,他们的陵墓,同样没有大碑亭、石像生,权当自己惩罚自己吧。地下的死者,羞于谈论自己的功过,只好让墓碑缺席。看来这些龙子龙孙挺守规矩的。没守住江山,光守住规矩有什么用?他们不仅愧对祖先,更愧对后人。即使无规可循,也是需要惭愧的。眼睁睁看着山河破碎、版图缺损却无计可施,纵然“土遁”了,也无法逃避千夫万民的谴责。这张脸该往哪里搁?圣德神功碑该往哪里搁?

  还是老老实实地在九泉之下多写出几份检讨书吧。闭门思讨去吧。玉碎月蚀,民族的自尊与信心从指缝里溜走,光是忏悔有什么用?一个又一个,红着脸走了,哑口无言地走了。怎么一个比一个还不争气呢?皇冠与权杖像接力棒一样传递着,而懦弱与屈辱也在传递着。走读东、西陵,走读清史,越读越不是滋味。从慕陵开始,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光荣与梦想逐渐为耻辱所代替。话又说回来,大清的创业者们是无愧的,甚至是伟大的。仅在开疆拓土中发挥了最大的能量、为后人提供了叹为观止遗产,更重要的,是树立了精神的信条:丢失国之寸土,即大罪错也!

  我不知道在大清以前,还有哪一个朝代,订立过如此严格的戒律,明定丢失国土者,死后不配享有圣德神功碑。简直带有罪不可谅、死有余辜的意思。我宁愿将之视为清朝的创举。开国者居安思危,对后代不放心,才会留下这意味深长的遗嘱:要保护好我流汗滴血积累的遗产,稍有差池,即为不肖子孙也!这是对败家子的警告。若更早点产生,若更加锋利,如达摩克斯之剑高悬,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是否可能减少若干误国亡国的昏君?总之,应该有一些制约昏庸帝王的东西(譬如报应,譬如祖训),以免其无所顾忌地挥霍、腐化乃至割让土地。况且,爱新觉罗氏的家规,虽使道光以下诸帝死后无碑(毕竟还有葬身之地),并没有阻挡住国力衰竭、国土沦丧的命运。

  从道光开始,到了光绪那里,虽有寸土必争之心,苦无寸土必争之力。以《中英南京条约》为先导,相继有《中俄瑷珲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议,为日暮途穷的晚清缝补了一件腐朽的尸衣。从道光到光绪(乃至宣统).都在身不由己地做着同一件事情:把祖传的家产分批分批地送进当铺里,只取回了几张可耻的票据。曾经富甲一方的大清王朝,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命比纸薄。辛亥革命拿小手指一捅,就破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走读东、西陵,走读化石版的清史,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最后垮掉了的王朝。垮掉了的,最后的王朝哟!

  清室奉行的诸多规矩,迥异于前朝。你说它是族规也可以,说它是家法也可以,都带有鲜明的特色。能够看出,最初的“立法者”很动了一番脑筋的。这些代表着最高意志的“祖制”,基本上都雷打不动地得以贯彻。譬如我前面说过的:帝陵是否可建立圣德神功碑,绝对是有条件的。是跟该君主的政绩“挂钩”的,不容失寸土,就像不容白玉有微瑕。道光因鸦片战争落败,丢了香港,哪怕香港在当时不过一弹丸之地,足以让道光羞辱不堪、死不瞑目了。清取代明,从宏观的体制方面,袭用了前朝之衣钵。本来是件很省心省力的事情。打江山的人却不满足,在一些至关重要的细节上又谋求变革,企望制度能更完善。且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好点子。最具创新意识并且与国家命运、皇族命运休戚相关的.要数立以贤的帝位继承法。

  明朝执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谁先出生谁就是最佳人选一有一种论资排辈、听天由命的意思。表面上似乎容易减免是非,却有后患:不是当皇帝的料,偏偏当上了皇帝;而在才能方面出类拔萃者,却不见得有入选的资格。所以,明帝(共十余位)中颇多昏庸之辈,。恐怕正是因为吸取前车之鉴,清朝选立皇储的比赛规则修改了:摒弃了辈分的因素,以才取胜、为贤是取,这样对每一个皇子来说,则显得公平多了。机会面人人平等,关键看你的才学武艺是否脱俗超群。而对国家的发来说,则更保险一些:毕竟,皇储是经过严格的筛选与客观的考验的,非等闲之辈所能企及。

  清之先祖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崛起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比中原王朝要更富于竞争意识乃至忧患意识,也更重视领袖作用。两军交战勇者胜,如果主帅既无勇又无谋,大家跟着吃亏。所谓立储,等于是在选择民族的领头羊,一点也马虎不得。“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必须具备方位感、判断力及指挥才能,才不至于把众生之船划进漩涡里去。一旦触礁或搁浅,后悔莫及,还不如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紫禁城里的皇子们,都要接受精密的综合素质教育。有德高望重的大学士担任教师爷,“逐日讲经史,以扩充圣聪,庶于古今乱兴衰之道,可以详细陈说,而圣德日增其高深。”

  譬如同治六岁就上学了,启蒙老师是翰林院编修李鸿藻。继位后,两宫太后又特意为这个小皇帝聘请了李鸿章、翁心存及礼部和工部的两位上书,担任弘德殿授读的师傅。滁了学习书本知识,还必须“军训”:骑马射箭,飞刀舞剑,甚至操练火器。难怪道光哥儿几个在抵抗天理教袭击时,临阵时有那么好的枪法呢。皇子们同台学艺,谁不想以优势取胜呢?不是为了考状元,是为了当皇帝,太有力了。因而加倍地勤勉。在主考官(父皇)面前,拼命显示自己新学到手的文韬武略。明争暗斗是少不了的。就跟西方竞选总统似的,只不过是为了拉着最关键的一张选票。假如儿子们的学习成绩差不多,就够让他们的“皇阿玛”为难的。该让谁当“班干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对皇帝有何惩罚措施?
清朝对皇帝有何惩罚措施?清朝皇帝最怕什么?除了怕死之外,最怕死后不允许立功德碑。哪些清朝皇帝陵前不允许立碑?清朝有制:凡丢失国之寸土者,皆不得立碑。我不知道在大清以前,还有哪一个朝代,订立过如此严格的戒律,明定丢失国土者,死后不配享有圣德神功碑。我宁愿将之视为清朝的创举。开国者居安思危,对后代不放心,才会留下这意味深长的遗嘱:要保护好我流汗滴血积累的遗产,稍有差池,即为不肖子孙也!这是对败家子的警告。爱新觉罗氏的家规,使道光以下诸帝死后无碑。清室奉行的诸多规矩,迥异于前朝。你说它是族规也可以,说它是家法也可以,都带有鲜明的特色。能够看出,最初的“立法者”很动了一番脑筋的。这些代表着最高意志的“祖制”,基本上都雷打不动地得以贯彻。帝陵是否可建立圣德神功碑,绝对是有条件的。是跟该君主的政绩“挂钩”的,不容失寸土。自咸丰始,清朝的皇帝彻底丧失了猎手的血性和尚武的精神。既不能御敌于马上,救民于水火...
· 惩罚
定义哲学上的定义有许多哲学家都提出了关于处罚的定义。常见的、被认为构成处罚的要件如下:它是由权威所出的;它会对被控做出侵犯行为的人造成损失;它是对侵犯行为的回应;因此而遭逢损失的人(或动物)被认为需对其侵犯行为负责。心理学上的定义在斯金纳等行为主学的心理学中,惩罚是指对个体的行为,施予痛苦或剥夺利益,以使其不再从事该行为的方法。和一般意义不同的是,心理学中的惩罚并没有道德意义。社会生物学上的定义惩罚有时又被称为所谓的“报复略”或“道德略”。它可见于多种社会性动物中,而这使得演化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演化稳定策略,它会被选出是因为它有助于合作行为。刑法刑是国狱对犯罪的人施予的惩罚。在重视的国家中,依罪刑法定主义的概念,何种行为属于犯罪、各种罪的刑罚为何,都必须明定在刑法中。在罪刑法定主义未被视为准则之前,政府官员有很大的权力来衡量刑的轻重,也因此产生一些贿赂等弊端。
· 在古代官员如果没有准时上班打卡会受到什么惩罚?
现在的人都反应上班辛苦,上班需要打卡考勤,迟到了要被扣工资等等的抱怨。在古代的公务员上朝是怎么考勤打卡的?那时候并没有打卡机什么的科技产品,古代的公务员上班迟到都要受到什么惩罚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在电影电视中听到,上班点个卯的说法,这里给到大家一个信息,古代的公务员上班的时间一般在卯时,也就现在的早上五点到七点之间,这就看你是哪个朝代的公务员了,如果皇帝不是很勤政的年代,就可以稍微放松些,但是在那些皇帝精力比较旺盛,特别勤政的皇帝主政期间,那么执行的就会特别的严格。这个时期皇帝很累,参加早会的公务员更累。对于皇帝来说,上早朝也就是换个地方,反正都在他家里,他不用跑那么远,但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宫外的大臣来说,可能会很早就爬起来,赶紧向皇宫赶去,生怕去迟到了,在明朝的时候,当时正是冬天一个大臣离皇宫比较远,为了上班不迟,就一路小跑着去上班,但是当时刚下过雪,因为雨雪路滑的问题,慌乱之中,失足掉...
· 清朝如果男子无故休妻会受什么惩罚,要是女的要离婚呢
古代历史上,向来有“七出”“三不去”的说法,也就是男子休妻和不可以休妻的几种情况。根据清朝的基本法典《大清律例》所载,“七出”指无子(生不出儿子)、淫佚(与他人通奸)、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多言(说话太多或说别人闲话)、盗窃(偷东西)、妒忌(好忌妒造成家庭不和)、恶疾(患有严重疾病)。如果妻子存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丈夫就可以将她赶回娘家。不得不说,“七出”这一套内容非常苛刻,完全是以夫家的家庭利益为考虑的。晚清夫妻。另外,《大清律例》也写明了“三不去”,分别是:与更三年丧(妻子曾为公婆守丧三年)、前贫贱后富贵(丈夫娶妻时贫贱、后来富贵)、有所娶无所归(妻子已无娘家可归)。如果妻子存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哪怕有“七出”之理,丈夫就不能休妻。这算是对妻子的权益做了一丁点儿的保障。丈夫若是“于七出无应出之条”而擅自休妻,那属于违法犯罪,官府将介入,对其进行“杖八十”的处罚。若是妻子“有三不去而出...
· 古代对纵火惩罚:弃灰路上砍手有意放火处死
古代“消防员”像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唐婕,原题为:《古代纵火惩罚严:弃灰路上砍手有意放火处死》每年的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有些人可能还记得,小的时候在厨房里煮饭、炒菜之后,长辈一定要叮嘱查看柴灶灰烬有没有处理干净。而进入冬季后,大家对烘笼是又爱又怕,爱的是手或者脚放在烘笼上在围着毯子,身体一下子就暖和了;怕的是一时不慎,烘笼里的木炭引燃竹片或布料,酿成大祸。以前的建筑,多以木材为主,在发生火灾时,整个建筑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而屋顶严实紧密,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燃”。历史上,成都城被烧也常有记载,比如史书记载,宋代1187年5月,“成都府市火,燔万余家”,一场火灾烧了万户人家的房子,放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在很长的时间里,由于灭火工具落后,在火灾面前,人是很渺小的,大多数情况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肆虐。从古到今,放火都是一项重罪,“杀人放火”,放火的性质和杀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