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郑和下西洋背后的疑问:寻找朱允炆需要去六次?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4
转发:0
评论:0
郑和下西洋背后的疑问:寻找朱允炆需要去六次?,     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死了),从永乐三

      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死了),从永乐三年一直找到永乐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就已经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带的古里,并在那里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如果仓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还远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飞奔了。寻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根本用不着下西洋这么多次。

  燕王的人马已经到达了南京金川门,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几个贴身侍从在旁边。建文帝叹息说:“我没脸相见啊!”于是在宫里放火了。燕王高风亮节,摒弃前嫌,派遣太监前往救援,可惜来不及了,只从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尸首抢了出来。燕王哭着说:“你果然如此痴呆啊,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春秋》,有一个历史时期叫春秋时期,另外,还有一种写历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笔法。上面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干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夺帝位后,史官运用春秋笔法描写建文帝之死的“杰出”作品。当我们查阅中国的史书时,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遭遇春秋笔法了,那些毫无出处和佐证的历史根本没有参考价值。更可怕的是,许多史官在皇权的威慑下胡言乱语、胡编乱造,误导我们这些后世的阅读者。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无头案。当时宫中大火也许是真的,但那些给朱棣脸上贴金的描写,你要真信,就上当了。建文帝也许的确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这让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烦恼。如果这个侄子还活着,可以逼迫其“退位”给自己;如果这个侄子的尸首找到了,旧帝死了,自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成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编一套瞎话,说这个侄子想不开,放火烧死了他自己,龙椅自然也就该由叔叔来坐了。

  朱棣当上皇帝,按说这宗无头案也就过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间,命令手下一位太监率领庞大的舰队和士兵,劈波斩浪,耗资无数,多次下西洋,让人不禁疑惑朱棣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寻找那个人间蒸发了的建文帝?

  找个逃跑的废帝,用得着七下西洋吗

  那个太监,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其实他本名不叫郑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听这个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实际上,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在元朝初年迁到了中国,后来定居于云南,取了一个汉姓“马”,与穆罕默德的“穆”字谐音。郑和本名马三宝,12岁的时候,飞来横祸,明军打到了云南,他被抓进了军营,阉割后做了太监。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跟对了主子,进入了燕王府做事,这位燕王,当然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对这个马三宝非常赏识,在发动叛乱后,马三宝还为朱棣立下了战功,看来这个太监绝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后,朱棣论功行赏,赐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授予四品官职。皇帝赐姓对于臣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许多一品大员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郑和多么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乐三年(即1405年),郑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领28000余人、40余艘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为止,郑和带队总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诏书,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不过根据《明史·郑和传》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也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

  这的确是一个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但按照正统的说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大儿子早死,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朱棣夺位之后,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绝为他服务,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写下“燕贼篡位”,愤怒的朱棣灭了方孝孺的九族后还不解恨,连带着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并杀戮,这就是所谓的灭十族。

  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异常强大,所以一天不能确定建文帝已经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这样看来,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兴师动众地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并不算是铺张浪费,事关自己的宝座,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但是这个理由无法解释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死了),从永乐三年一直找到永乐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就已经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带的古里,并在那里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如果仓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还远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飞奔了。寻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根本用不着下西洋这么多次。

  所以,寻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个附带任务。那么扬我国威是不是主要任务呢?明朝的确有这样的传统。朱元璋开国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国和东南亚各王国,宣布现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积极前来朝贡,还把许多东南亚王国列为“不征之国”,那意思就是天朝不会派兵攻打你们,你们不用害怕,我天朝过去不称霸,现在虽然强大了,但还是不打算称霸,只是你们一定得来朝贡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经过朱元璋这么大肆宣传,早就被东南亚各国所知晓了,本来不需要再去宣传。不过朱棣篡位之后,为了打扮自己的“正统”形象,还是很有必要再次对外宣传宣传,让国际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明朝新皇帝。

  郑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确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国,就和国王搞好关系,撒下大把的财物,力邀国王派出使节回访天朝,甚至有些国王还亲自动身回访天朝。当然,那个时代不是联合国里一国一票,大家平等的当代,当年那些东南亚国家国王虽然贵为国家元首,其实比部落酋长强不到哪里去,随便带一些土特产去明朝,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顺便旅游一下见见世面,还不用自己掏路费,何乐而不为呢?有些小国国君甚至在旅游期间,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内,真是此间乐,不思蜀啊!

  但话分两头说,如果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了扬我国威,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首先论实力,当时郑和接触的这些东南亚、南亚国家没有一个能上台面的,不论人口、面积还是经济,和明朝至少差两个数量级。一头狮子愿意和一群狼睦邻友好一下,却肯定懒得搭理一群老鼠。生物界的规律如此,古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弱国无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这个湖就已经把这些小国的实力摸得八九不离十了,扬我国威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没必要再浪费财力再下西洋了吧?

  其次论距离,郑和拜访的一些国家甚至远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给天朝送来几只长颈鹿,让天朝误以为是麒麟之外,还有什么利用价值呢?就算是为了交朋友,也没必要带上两万多士兵和几十艘大船过去吧?

  千万别低估朱棣与郑和的智力,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国人之列,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是脑子发热,才干出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情。不会,绝对不会!这君臣之间一定还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郑和连下西洋,其实是为了执行某些秘密任务。

  差钱,还是差钱

  下西洋行动的总策划是朱棣,因此我们得站在朱棣的角度来想问题。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帝,朱棣要处理的重大问题无非是两件事,一件是国防,要时刻警惕元朝的后裔——蒙古人卷土重来。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战,并数次御驾亲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实力,使蒙古铁骑几十年间不敢越雷池一步。郑和下西洋显然和国防扯不上关系。

  另一件就是内政了,朱棣面对一个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难题:差钱。

  其实我们在第六篇中就已经谈到,中国境内金矿和银矿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属作为货币的古代,一旦中国的经济有所发展,经济总量和货币总量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朱元璋一开始试图沿用元朝印制纸币的老办法,发行大明宝钞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与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相适应,结果由于无法控制纸币的贬值问题,大明宝钞可耻地失败了,民间依旧用铜钱作为货币。

  但是铜钱本身是贱金属,一枚铜钱的价值很小。在小额交易中铜钱还是很方便的,比如买棵白菜、打瓶酱油什么的,但是经济越发展,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额交易,这时铜钱的麻烦就来了。大额交易对铜钱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铜的开采量受到技术落后和铜矿难寻的限制,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同时从铸造角度看,铸造一批铜钱和铸造一批银币所费工时基本一样,但是平摊到每枚钱币上,铜钱的铸造成本同它本身的价值相比,就非常可观了,相反银币由于本身价值高,所以铸造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明朝郑和下西洋竟然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我们所知朱棣与朱允炆为叔侄关系。朱元璋长子朱标去世后,在皇子中排位老四的朱棣成为长子,有人建议立朱棣为太子,但由于朱元璋偏爱皇长孙朱允炆,故立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建文帝)继位后实行削藩政策,朱棣担心自己地位,率先发起靖难之役,攻进南京,在城门外与朱允炆对峙,本想逼迫朱允炆退位,未曾想朱允炆却焚烧皇宫,而后下落不明,去向不知所踪。连朱棣所组建的东厂也未寻找到朱允炆下落。从朱棣攻打至城门外并未进攻皇宫可看出朱棣并未想夺取朱允炆性命,但害怕某天朱允炆会重新夺取皇位。并且在元末明初,有不少人逃往海外,于是朱棣变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表面是促进与海外各国友好文化,实为秘密找寻朱允炆下落.......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在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9年里,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非洲、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个人认为郑和29年时间里7次下西洋的目的是阶段性的。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目的有三个:一、寻找传说中逃往海外的朱允炆。朱棣是通过谋反坐上皇位的,当朱棣大军攻破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炆已经下落不明,为此朱棣多次派人四处秘访朱允炆的下落,郑和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寻找朱允炆,郑和不但下了西洋,前三次还去了日本。二、镇抚海外,炫耀国威。在15世纪,世界上还少有像郑和船队那样大规模的船队,船队所展示出来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震慑国外。三、扩大海外贸易。史实表明,郑和和所到之处的居民展开了很多的经济贸易,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郑和后四次下西洋的目的:探险、开辟新的航路。不同于郑和前三次只到了东南亚、南亚各国,后四次郑和是向东亚以西的未知世界探访,可见,后四次的根本目的已经改变。
· 郑和下西洋是因为朱棣想要找到朱允炆?
《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而郑和、李挺等众曾奉旨查访于内陆,积数年不遇。成祖遂命郑和、王景弘率舟泛海,寻诸海上”。意思就是说郑和等人奉朱棣之命在内陆暗中查访建文帝多年,但都毫无结果。于是朱棣就命郑和率人到海外去搜寻。寥寥几句话就道出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果建文帝朱允炆不死,朱棣的皇帝宝座就坐不踏实,本来他就是以“清君侧”为借口反叛的朱允炆,如果哪天建文帝突然出现在公众之中,那么朱棣如何解释?到时候朱允炆振臂一挥,自然一呼百应,那打了这么多年,朱棣就全当白玩了?所以朱棣做梦都想朱允炆死,那样他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坐他的皇帝宝座了。网络配图当年朱棣带兵打到南京城外,忽然城中起火,待攻入城内,建文帝所在宫室已被付之一炬,只留下两具烧焦的尸体,虽然那尸体难以辨认,但据仵作验尸发现,其中一具尸体的牙齿是老者的。另一具尸体身形较小,恐怕是女子的。所以说建文帝并没有死于这场大火,...
· 揭秘郑和下西洋是因为朱棣想要找到朱允炆?
《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而郑和、李挺等众曾奉旨查访于内陆,积数年不遇。成祖遂命郑和、王景弘率舟泛海,寻诸海上”。网络配图意思就是说郑和等人奉朱棣之命在内陆暗中查访建文帝多年,但都毫无结果。于是朱棣就命郑和率人到海外去搜寻。寥寥几句话就道出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果建文帝朱允炆不死,朱棣的皇帝宝座就坐不踏实,本来他就是以“清君侧”为借口反叛的朱允炆,如果哪天建文帝突然出现在公众之中,那么朱棣如何解释?到时候朱允炆振臂一挥,自然一呼百应,那打了这么多年,朱棣就全当白玩了?所以朱棣做梦都想朱允炆死,那样他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坐他的皇帝宝座了。网络配图当年朱棣带兵打到南京城外,忽然城中起火,待攻入城内,建文帝所在宫室已被付之一炬,只留下两具烧焦的尸体,虽然那尸体难以辨认,但据仵作验尸发现,其中一具尸体的牙齿是老者的。另一具尸体身形较小,恐怕是女子的。所以说建文帝并没有死于这...
· 揭郑和下西洋究竟所谓何事?秘密寻找朱允文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3页给出的答案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是郑和远航的官方档案,被明朝官员刘大夏隐藏而了。刘大夏(1436—1516),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官至兵部尚书。他为官清廉,但思想保守,因反对郑和下西洋,就将郑和绘制的航海图藏了起来。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就是这个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篡夺了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惠帝)的皇位。但是,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建文帝就不知所终了。于是,各种传言鹊起,有说建文帝在南京宫殿大火中被烧死的;有说大火扑灭后,建文帝从暗道逃出后到了海外的;有说建文帝流落到民间当了和尚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网络配图早在元末明初,东南沿海一带就有不少中国人逃往海外谋生,朱棣怀疑建文帝也逃到了海外,于是,就派郑和下西洋,去追寻他的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