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英雄部队戚家军的铁血神话:东南抗倭未尝一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7
转发:0
评论:0
英雄部队戚家军的铁血神话:东南抗倭未尝一败,俗话说:世界上哪有不败的将军。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山东蓬莱

  俗话说:世界上哪有不败的将军。

  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山东蓬莱一所简陋的房舍里,一个戎马一生,此时已到弥留之际的老将军,留下了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豪言: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他说,他是不败的将军。然而悠悠青史下,历代后人,无一人说他口出狂言,无一人质疑他吹牛皮,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所说的,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这个将军是戚继光,那支他统帅下未尝一败的虎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军。

  在戚家军出现之前,自土木堡之变开始,至明朝中期,从北到南,不管是对付北方游牧骑兵,还是东南沿海的海盗倭寇,明军都败了很多次,败了很久。

  明朝军队,在开国的时候,曾是一支横扫天下的雄师。徐达、常遇春、蓝玉,一次次追亡逐北,打得蒙古部落仓皇北逃。到明成祖朱棣时代更是极盛,朱棣5次北伐漠北,除了前两次蒙古部落尚敢接战外,余下3次,皆避明军锋芒,仓皇逃窜。明朝历史上最耻辱的败仗,当属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被瓦剌全歼,明英宗被俘。但这场惨败是拜瞎指挥所赐,外加此时明军精锐正在南方平定邓茂七。等到紧接着的北京保卫战,明军硬碰硬的在北京、大同等地和瓦剌军厮杀,一举击败对手,迫使瓦剌放还明英宗。可见此时明军尚能打硬仗,明朝军队战斗力真正大幅度退化,应该是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始。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期,蒙古鞑靼部已经占领了河套,明王朝曾多次发动“搜套”战役,企图驱逐河套的蒙古人,但事与愿违,几次北征,诸路军队皆畏敌如虎,不敢硬打,明军的怯懦,畏战,从此暴露无遗。此后虽有明孝宗18年“中兴”,但随后的荒唐皇帝朱厚照怠政,他虽自号武宗,时常统兵北巡,还和蒙古鞑靼可汗达延汗硬碰硬地打了一仗,但正是这时期,明朝完全丢失了河套草原,失去了这个宝贵的战略要地。到了嘉靖帝朱厚熜在位的时候,明朝简直是“惨败大连环”,先是继达延可汗后成为蒙古草原最强力量的鞑靼阿勒坦可汗,持续肆虐明朝边陲,年年破关南下,抢掠人口财物无数,甚至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搞起了大突袭,绕过明朝边防城关直冲到北京城下,差点逼得嘉靖帝签城下之盟。北京城外十几万明军竟无人敢出战,只敢跟在后面“礼送”蒙古军出境。北部边防败绩连连,东南沿海也好不到哪去,明朝水师虽然数次挫败葡萄牙殖民者,却屡屡被倭寇海匪打得灰头土脸。特别是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40个倭寇登陆江南抢掠,一路杀到南京,沿路杀害军民数千人,明朝当地部队竟然无力阻止。军队战斗力如此不堪,明朝只能在北方加固长城,凭城抵御蒙古人,在东南剿倭中,胡宗宪也不得不拉下脸皮,机关权谋算尽,诱降战斗力强悍的王直、徐海部。王直伏法后,余部一千多人盘踞岑港,明朝调动数万精兵,打了8个月方才全歼,怎一个灰头土脸了得。

  当年横扫天下的大明雄师,怎会如此不堪?

  说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明朝自中期开始的重文轻武,文官带兵,少不得有外行领导内行瞎指挥,又比如明朝军制分散,都督府有统兵权却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却无统兵权,相互牵制造成事权不一,还比如明王朝政治腐败,军官贪墨,吃空额扣军饷,造成战斗力低下,都是原因,但核心的问题,却是士兵。

  明王朝的政府军,从开国时就实行军屯卫所制,这个制度借鉴了唐朝时候的府兵制,明朝洪武、永乐两朝军力强大的根基,即来自于此。军屯卫所制的前提只有一个——土地保障。明朝士兵,基本都是国家划拨土地,战时打仗平时耕种,士兵世代服役,土地所有制完善的情况下,这个政策自然能激发士兵的作战积极性,且节约国家钱粮。明朝初期有军队180万,朱元璋曾自夸说“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分钱粮”。从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开始,明朝土地兼并日重,土地兼并的黑手,自然伸向了军屯。明朝宣德、正统、成化年间皆曾多次清丈军屯,但治标不治本。到了明孝宗“弘治中兴”时期,为保障军队战斗力,明孝宗一面清丈军屯,重新给军队划拨土地,一面颁布了《民壮法》,即各省州府,皆有义务挑选精壮农民,由国家给予补贴,战时打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义务兵役制度。此举一度奏效,但好景不长,明孝宗过世后,即位的朱厚照“行政不作为”,军队的土地兼并日重,大公公刘瑾就曾企图借清丈军屯来树立政绩,却激起反对,酿成安化王叛乱。此时明朝,军队土地侵占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了,至嘉靖朝开始,越演越烈。

  军队土地流失的最大危害,就是大量士兵流离失所,或者沦为军官家里的佃农。有的无地士兵为了活路,不得不给权贵家当杂役、奴仆,到了嘉靖朝中期,甚至达官贵人家修楼盖庙,也就直接调部队当苦力,保卫大明江山的百万雄兵,就这样沦为了苦役、杂役、佃农。这样的军队要战斗力,显然不可能。结果,就有了明军战场上屡战屡败的情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戚家军抗倭实纪:倭寇胆寒百姓爱戴的英雄部队
戚家军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功卓著,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书传世。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比较有名的大战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经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
· 抗倭英雄任环
任环,字应乾,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生,山西长治人。他自小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少年时代又拜师学武。为了磨练毅力,锻炼体魄,任环常随师傅爬山涉水,去家乡附近的太行山深处旅行,广交朋友,还练出一身武艺。善击剑又精骑射,这在同时代青少年文化人中是很少的。抗倭英雄]编辑基本信息[明](公元一五一七年至一五六一年间在世)字应乾,号复庵,长治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十二年至世宗嘉靖四十年间在世,年四十岁。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进士。历知抗倭民族英雄任环广平、沙河、滑县三县。迁苏州府同知。以御倭功擢按察使佥事,整饬苏淞二府兵备道。仕至山东右参政。专著环为文高简有法度,著有《山海漫谈》三卷,《四库总目》传于世。生平事迹明代嘉靖年间,朝败,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江南苏州地区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又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一度倭患严重。曾历任苏州府同知、兵备佥事与苏淞兵备道副总兵的任环率领军民奋起抗击...
· 抗倭英雄殷正茂
殷正茂(1513-1592),今歙县桂林镇殷家村人。据《新安名族志》记载,殷正茂始迁歙县的一世祖是南宋末年的殷恂,德佑元年(1275),他以部校的身份领兵随贾似道从临安出发前往芜湖御敌,大败,殷恂则循原路退至歙县,遂定居于县城南门。其后几代在地方上名望颇隆。但到了十世孙殷正茂时,殷氏家族已颇为寥落了。嘉靖二十六年(1547),苦读群经多年、已经三十四岁的殷正茂,终于高中进士,这给业已衰落许久的殷氏家族带来了新的辉煌和希望。由于名次靠前,不久升为兵科给事中。按品级,给事中只不过是从七品的小官,但由于有“言官”和侍从之臣的特殊身份,负有钞发章疏、稽查违误之责,可以对高级官员进行监督弹劾,地位实际上比较显赫。殷正茂以不畏权贵、正直敢言的形象在朝廷中头角初露,引起内阁的注意。不久,被外放“锻炼”,历任广西、云南、湖广兵备副使,再迁江西按察使。殷正茂的军事才能,是在广西壮族民众反抗朝廷的过程中日益显...
· 抗倭英雄奚世亮
简要介绍:明代官员。字明仲,一字汝寅。黄冈人。嘉靖进士。授南京户部郎中,以清廉著称于时。任延平府同知时,倭寇常侵犯福建沿海一带。他致力于防倭的准备。后权代兴化府事,倭寇至,围兴化城逾月;他亲冒矢石,率士卒抵抗。后城南被倭寇攻陷,他率兵向城西迎战,伤重而死。【人物名称】:奚世亮【字号又名】:字明仲,一字汝寅【性别】:男【民族】:汉【朝代】:明【籍贯】:湖北黄冈【分类号】:z3:k81【主题】:(政治)【资料来源】:湖北历史人物辞典【生平简介】:奚世亮明代官员。字明仲,一字汝寅。黄冈人。嘉靖进士。授南京户部郎中,以清廉著称于时。任延平府同知时,倭寇常侵犯福建沿海―带。他致力于防倭的准备。后权代兴化府事,倭寇至,围兴化城逾月;他亲冒矢石,率士卒抵抗。后城南被倭寇攻陷,他率兵向城西迎战,伤重而死。抗倭英雄奚世亮邵冰越2010年,雨泽在市东坡赤壁风景区旁的宋城月波楼创办中国古石艺术馆,布展期间,时任...
· 金山卫抗倭英雄侯端
我国东南沿海在明代曾两次遭受倭患,第一次是永乐年间。金山卫指挥同知侯端,是第一次倭患期间的一位民族英雄。侯端,字敬庄,盱眙(今江苏省西部,北临洪泽湖,邻接安徽省)人,明永乐四年(1406)受任金山卫指挥同知官职。他善于骑马射箭和挥舞刀槊,一手能提起衙门前四五尺高的石狮子步行十多步,力大无穷。侯端深知金山卫是抗倭的重要军事阵地,一到任就加紧战备,提高防御和战斗能力。原有金山卫城墙是土垒的,今南门口尚有一段遗存,他组织军民在土城外叠砖成墙,又把护城河加阔至11丈,再挖深护城河1丈4尺,同时积极筹备军事器械,加紧士卒训练,枕戈以待,严防倭寇来犯。永乐十七年(1419),倭寇在金山卫登陆,攻打金山卫城。侯端与另一位武将却清分兵出击。却清由南门出,因兵力不足,孤不敌众,以身殉职。倭寇乘势由南门入城,先即毁坏城门桥梁,以阻止侯端队伍杀回城来。侯端由东门出,虽然也是兵力不多,孤军作战,但力大艺高,杀得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