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大学的赞助费:考生可以通过交钱进入国子监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01
转发:0
评论:0
   《金瓶梅》第二十一回,写到一个陈监生,号两淮,是陈参政的儿子。为了减税,杭州绸绢商的公子丁二官儿,花10两银子请客,请船主陈监生帮忙载货。明朝的监生相当于现在北大、清华的优等生,就读的学校叫国子监。进国子监念书,有四条门路:部分会试落榜的举人,各州县推荐的特殊人才,拼爹的太子党、官二代(嫡亲长辈三品以上),给政府一笔赞助费的富二代。第四种情况,就是花钱买招生指标。明朝中后期,国力下降,财政缺钱,为填补亏空,便乱收费,中央政府节操碎一地,公开下文:凡“军民子弟”,不问成绩,不论出身,只要家世清白,本人档案无违法犯罪记录,并缴纳相应赞助,立马发国子监录取通知书。到崇祯年间,官方卖价开始明确,地方一等秀才要到国子监读书,需赞助银子120两,二等秀才赞助190两,三等秀才(附学生)赞助260两,其他身份还有160两、180两、230两、300两的不等赞助。如果是品行不端的秀才,则
    《 梅》第二十一回,写到一个陈监生,号两淮,是陈参政的儿子。为了减税,杭州绸绢商的公子丁二官儿,花10两银子请客,请船主陈监生帮忙载货。

  明朝的监生相当于现在北大、清华的优等生,就读的学校叫国子监。进国子监念书,有四条门路:部分会试落榜的举人,各州县推荐的特殊人才,拼爹的、官二代(嫡亲长辈三品以上),给政府一笔赞助费的富二代。

  第四种情况,就是花钱买招生指标。明朝中后期,国力下降,财政缺钱,为填补亏空,便乱收费,中央政府节操碎一地,公开下文:凡“军民子弟”,不问成绩,不论出身,只要家世清白,本人档案无违法犯罪记录,并缴纳相应赞助,立马发国子监录取通知书。

  到崇祯年间,官方卖价开始明确,地方一等秀才要到国子监读书,需赞助银子120两,二等秀才赞助190两,三等秀才(附学生)赞助260两,其他身份还有160两、180两、230两、300两的不等赞助。如果是品行不端的秀才,则需赞助340两;普通老百姓的优秀子弟,则需赞助350两。

  明朝倒卖招生指标第一人,是明代宗朱祁钰。朱同志这个皇帝是白捡的,本来与他没半毛钱关系。因为他大哥朱祁镇搞御驾亲征,却被蒙古人生擒,馅饼就砸到了朱同志头上,成了主持大明日常工作的“代理皇帝”。景泰元年(1450),边境战事烈烈,国库穷得叮当响,赶紧搞钱就成了朱同志的首要任务。有下属献妙计一条,您老朱家资源丰富,卖几个招生指标,何愁不财源滚滚?口子一开,其他皇帝前赴后继,包括重坐皇位的朱祁镇,一旦国库空虚,士兵缺粮少饷,州县水旱虫灾,都跟着卖指标。

  《明史》里说,全国广大秀才、群众,积极认捐,捐马捐粮捐钱,使赞助生队伍日益庞大,从最初的八九百人猛增至上万人。正德三年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赞助生占国子监学生总数的70%。嘉靖十年(1531),还有7000多名国子监学生没分配。这些大好中青年,只好边待业,边在国子监读硕博,有的长达10年。一头青丝,唉,熬成了苍苍白头;满腔报国热血,冷化成了黑毒心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官倒”起源于何时?交钱就能进国子监
人们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就有如大学一般的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当时也不兴叫“大学”。商朝时的中国大学称为“太学”;周时则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然,有人的地方肯定就有肮脏的交易,买卖文凭之事当时也是屡见不鲜,人们也称之为“官倒”,那么“官倒”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请听小编娓娓道来。与大学不叫“大学”一样,中国古代的大学生也不称为“大学生”。以明代称谓来说,通称“生员”,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监生”,学生可享受“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廪膳”。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宫学,用现代人的话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重点大学,学生比现在博士的水平还高,其学术地位远胜于今国务...
· 乾隆年间的议罪银制度:犯官可以通过交钱来减刑
乾隆万年仅仅靠贡品,并不能保证皇帝的日子过得足够舒坦。因为皇帝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俗话说,礼尚往来。通过收受贡品的方式收藏民间珍宝,其过程虽然比一般收藏家轻松愉快,但也不可能不付出任何代价,更何况乾隆是一个面子上特别“讲究”的人,绝不会一味仗势豪夺。他的回赐除了一些虚衔外,主要是银两。因为体恤收藏者的不易,也为了显示皇帝的气派,他回赐的数目,不但相当公道,有时甚至是过于丰厚,这就需要大量的钱财。除此之外,大至宫廷造办处造办各种玩意儿,内务府采办各种物资,小到过年过节给妃子孩子们压岁,无处不所需甚巨。金山银海中长大的皇帝本性慷慨,手笔很大,眼光又高,凡事精益求精,登峰造极,日常支出比康雍两朝成倍增长。然而如前所述,祖制规定,皇帝的个人开支不得加重百姓负担,所以这些费用的来源并非国库,必须由内务府自筹,而内务府的财源实在有限。事实上,为了开辟财源,乾隆曾经动过很多脑筋。他曾派内务府官员到恰...
· 回到明朝当才子:明朝买个国子监“大学”上要花多少钱?
与现在“私倒”,或者说“暗倒”招生指标不同,由于是“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实行“全国统一价”。那么,当时买个大学上上,要花多少钱?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公元1449-1457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间(公元1464-1487年),则稳定在100石米。上面这价格是有“学籍”的,如果不在乎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可以享受“优惠价”。以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标准为例,每个指标需缴纳20匹马。景泰年间的赞助费算是最高了,800石米的标准是怎么定下的?原来这是“买方”主动出的价钱。时山东临清县,伍铭等几个在县学(类似于今县重点中学或地方专科学校)读书的学生想“专升本”(大概这意思吧),提出愿意缴纳800石米,求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山东省主管官员将此情况上报朝廷后,获皇帝特批,于是“米八...
· 清朝大臣不是可以随意进入后宫为什么唯独这个官职的人可以进入呢
古代的宫廷规范是很严格的,大臣们只能在前朝活动,而妃嫔们除非意外情况,否则一身都会被困在后宫,双方基本是不可能见面的,即使是亲人也极少能够相见。但是这个清朝的大臣不仅能自由的进出后宫,还能时常面见这些妃嫔,他究竟是谁呢?此人就是著名的画师郎世宁,基本上我们都是通过他的描摹来了解满清后宫的生活的,他出生于意大利,但是在十九岁的时候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向往,就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康熙对于西洋的东西还是比价喜欢的,这些传教士也比较受欢迎,他是被广州巡抚举荐的。他见到康熙的时候,康熙已经六十多岁了,因为他的学士出众还是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因为当时的教会提出参教的人不能再去祭拜孔子等,于是康熙下令这些传教士除非是有特殊才华的,其余全部留在广州。康熙虽然很欣赏这个年轻人,但是因为不想让他去传教,就把他留在宫里作画了。不过在雍正时期这些传教士开始被驱逐,就连汤若望这样的大臣也没能幸免,不过郎世...
· 国子监
沿革作为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周代称辟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汉以后称太学。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招收留学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日本政府遣子弟入监,增建国子监号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秋,琉球中山王遣其子日孜每及陪臣之子等至京,入国子监读书,“琉球于诸夷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国子监进入清朝时代后,亦招收朝鲜、俄罗斯、中山王国、日本等国派遣人员来华,故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清代特设琉球学馆,作为琉球学生读书居所。各地发展中国北京国子监辟雍殿中国隋以后各朝都在京师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设国子监。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在建太学前为国家最高学府。明初于京师应天府设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立有校规,对监生的生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