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轶事:因推行禁酒令明令禁止民间种糯米
朱元璋轶事:因推行禁酒令明令禁止民间种糯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注重节俭。1358年,为避免民间酿酒使用大量粮食,朱元璋颁布了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注重节俭。1358年,为避免民间酿酒使用大量粮食,朱元璋颁布了禁酒令。当时,江南酿酒,喜欢使用糯米,为此,在1366年,朱元璋又明令禁止民间种植糯米。
有关朱元璋颁布禁酒令和禁种糯米的事情,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之余》卷二有记载:《太祖实录》:戊戌年(1358)十二月,下令禁酒。丙午年(1366)二月,下令禁种糯。其略曰:“予自创业江左,十有二年,德薄才菲,惧弗胜任。但以军国之费,不免科征于民,而吾民效顺,乐于输赋,固为可喜。然竭力畎亩,所出有限,而过取之重,心甚悯焉。故凡有益于民者,必力行而申告之。曩以民间造酒醴,糜米麦,故行禁酒之令。今春米麦价稍平,予以为颇有益于民,然不塞其源,而欲遏其流,不可得也。其令农民今岁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欲得五谷丰积而价平,吾民得所养,以乐其生,庶几养民之实也。”
在朱国祯的《涌幢小品》中,也有类似记载。
禁酒令颁布后,朱元璋要求严格执行。可是大将胡大海的儿子,却公开违令。朱元璋知道后,不顾胡大海正领大军出征在外,亲自手刃胡大海之子。自此以后,无人敢再触犯禁酒令。
这件事情,《明史》中有记载:初,太祖克婺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及关住复被杀,大海遂无后。
在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下,浪费粮食的现象减少,米麦价格走低,更多的百姓能吃饱饭了。朱元璋也因为体恤民情而广获人心。不过,后来,随着朱元璋的离世,他和他的禁酒令也渐渐被后人遗忘,酿酒、卖酒、喝酒一切照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糯米粉
用途制做汤圆、年糕制做月饼、麻糬的外皮煮八宝粥时可以增稠薄餐相关条目糯米粘米粉
· 雍正为什么要推行“贱民脱籍”?真实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雍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雍正登基的第三个月,在刚刚处理完康熙的丧事后,就开始极为忙碌的政务处理。这一天在他的书案旁收到了监察御史年熙关于请求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的奏折,正是这一事件由此让雍正掀起帝国最大的“贱民脱籍”。“贱民”是怎么回事?按照奏报的乐民来说,他们是明朝永乐皇帝夺取天下时,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朱棣成功后对这些施以残酷处置外,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世代相传,久习贱业。这些数代人的凄惨和卑微自然不在话下,身披这种“原罪”的他们由此被人看不起,自甘下贱,想要跳出这种“乐籍”当地政府又不允许,由此成了蹂躏对象。雍正看了奏报后非常重视,并称这个建议提的非常好。令礼部议行。王大臣与各部商讨后一致同意雍正的批示说:“压良为贱,前朝弊政。我化民成俗,以礼义廉耻为先,似此有伤风化之事,亟宜革除。”此外,雍正不光针对山西、陕西的“贱民”问题,同时命...
· 朱元璋做过什么事真的曾试点推行“保障房”吗?
在中国历代封建社会中,明朝是一个社会福利比较高的朝代。这个功劳,首先当感谢朱元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视民间疾苦,从小吃够了苦的他,也出台了各种政策,让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别是“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所谓“养济院”,就是负责收留城市中鳏寡孤独的福利院;漏泽园,就是国家公墓,免费埋葬过世死者;惠民药局,就是国家免费医院,可以免费看病和免费领取药品。朱元璋甚至还规定,如果城市里发现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或者是发现了生活不能自理且无人照料的残疾人,那么地方官就要被,轻则撤职查办,重则下狱问罪。朱元璋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尽管这项政策,限于封建时代的经济条件,未能全国推广,但可算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除了这些福利机构外,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好得很。以“养济院”为例,凡是被收留的,每月都会给予大米三斗,库布...
· 推行“一条鞭法”
赋役制度直接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国计民生,更关乎王朝的长治久安,因此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或革除积弊,推陈出新;或减租少税,轻徭薄役,以顺乎民心,维护统治。明朝也在赋役制度上做了积极努力,使封建赋役制度有了新的发展。明朝建立之初,沿用前代的两税法,两税法之外又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明朝中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一些大地主甚至勾结官府,强占农民土地,隐瞒不报,使国家赋税收入蒙受重大损失。种苛捐杂税也令百姓叫苦不迭,农民不堪重负,弃田而逃。国家的纳税基础受到动摇,社会秩序也有所扰乱。此外,皇室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加上边事频仍,军费支出庞大,国家财政已是入不敷出。明初的赋役制度已经不合时宜,出台新的赋役政策以挽救危机迫在眉睫。这一时期,一方面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进入手工业,从而大大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白银货币的交易和流通,
· 火葬是什么时候开始推行的?
火葬推行早在1956年4月27日,由老一辈高级干部就提出了推行火葬的倡议。他们主张只保留骨灰,不留逝者遗体,以简化殡葬方式,不建坟墓。这一倡议标志着我国殡葬改革的开始。然而,在当时,火葬并未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行。火葬的真正推行始于1985年,当时国家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强制火葬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背景是中国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土地尤其是耕地愈发稀缺,逐渐成为禁止土葬的最主要原因。在试行阶段,火葬主要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进行。到了1997年,随着《丧葬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火葬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全面推行。该条例明确规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而在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则允许土葬。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火葬在我国殡葬方式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火葬普及火葬的普及顺序大致可以概括为从城市到农村、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的逐步推进。在城市地区,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