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最害怕得的五大传染病是什么?治疗的方法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02
转发:0
评论:0
古人最害怕得的五大传染病是什么?治疗的方法,春天万物复苏,也是各种流行病频发的季节。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爱卫会发出

  春天万物复苏,也是各种流行病频发的季节。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爱卫会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做好防控工作。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流行病”这个名词,但其医学概念是存在的,这就是“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民皆疾也”,即好多人都得病的意思。如果大规模暴发,则称为“大疫”。伤寒、瘴气、传尸、疠风、虏疮等五大传染病,曾给古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最害怕……

  伤寒,古代最普遍的传染病

  对于流行病的现象,古人认识很早。《周礼·天官》“疾医”条称:“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春季的“痟首疾”是什么病?从字面来说,是“头疼病”。晚清国学大师孙诒让《周礼·正义》认为:“春气不和,民感其气,则为痟痛而在首也。”以孙氏的观点来看,就是春天气温不稳,或冷或热便容易患头疼脑热,这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伤寒”。古代伤寒的概念很宽泛,一切由外部感染的疾病,均可称为“伤寒”。中国历史上第一波伤寒大流行,发生于东汉时,世界上第一部总结性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作者张仲景是当时的名医,其宗族原来有200多口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竟然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七成死于伤寒。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魏大军也曾为伤寒所困,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南征,打了一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但到十二月份,曹军突发“大疫,吏士多死者”。实际上,曹军所患的传染病就是冬春时高发的“伤寒”。伤寒导致大规模死亡事件发生于13世纪上半叶。据《金史·哀宗本纪上》记载: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汴京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市,不到两个月,死了近百万人。现代学者结合当时医家李杲《内外伤寒辨惑论》所记,认为这次大疫就是伤寒疫。


  瘴气,古代最凶猛的传染病

  在古代传染病中,瘴气大概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传染病。瘴气到底是什么传染病?其实就是疟疾。“疟”字从“疒”从“虐”,“虐”是老虎头,在甲骨卜辞中写作“ ”,似老虎张着大口扑向人。其意思很明了,这是似老虎一样凶猛的传染病。古代早期,人们直接将疟写成“虐”,《礼记·月令》即称“民多虐疾”。东汉人刘熙在其《释名·释疾病》释“疟”中,称此病为“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先秦时期,疟疾最早在中国南方地区流行。《周礼》中所谓“秋时有疟寒疾”,即指此疫秋天多发。究其发病原因,《礼记》认为: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就会暴发疟疾,因传播疟疾的蚊虫繁衍密集。

  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疟疾的重灾区。云南过去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老客魂也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也称,泸江两岸“时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历代官兵南征,多因疟疾而遭遇重挫。当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即因畏惧瘴气,而推迟其南征计划。唐玄宗李隆基南征时更因瘴气而失利,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记载,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六月,唐朝廷派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率7万大军征伐南诏国(今云南境内)。结果士兵被传上瘴疫,又病又饿,死去“十有八九”,李宓被活捉,全军皆没,后再派军征讨,总共差不多死了20万人。



  传尸,古代传播最厉害的传染病

  “传尸”也是古代最厉害的一种传染病,有“尸注”、“遁尸”、“风尸”、“沉尸”、“飞尸”等许多别称。所谓“传尸”,其实就是“肺痨”,亦即肺结核。肺结核对古人的祸害历史久远,成书于先秦时的《黄帝内经》中已提到此病。

  古人为什么把肺结核称为“传尸”?华佗所著的《华氏中藏经》中有“传尸论”篇认为,“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大意是,这种病极容易传染,探视病人、死后吊丧都可能染上。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专门的“治卒中五尸方”,称此传染病“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则为肺结核起了新的病名,他在《巢氏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五蒸”概念,其中的“骨蒸”就是结核病,意思是病深及骨,阴虚潮热由里透外,疴久难愈。

  古人认为,肺结核的元凶是一种“虫”,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便称,“虫啮其心肺”,这些“虫”又称“痨虫”、“瘵虫”,其实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结核杆菌。

  对于肺结核,虽然古人谈之色变,但从史书记载来看,隋唐时期一位叫许胤宗的治疗肺结核病专家,曾用偏方绝技治愈过肺结核。《新唐书·方技传》记载,当时“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

  疠风,古代病患不宜结婚之“恶疾”

  疠风,即麻风病。又称“大麻风”、“天刑病”、“癞大风”、“癞病”等,是古人畏惧的又一恶性传染病。《黄帝内经》记载:“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冉耕曾患麻风病,孔子前去看望他,从窗子外握着他的手,连声感叹:“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说成白话就是,德行这么好的人却得这种病,这就是命吧!《史记》中未明说冉耕患的是麻风病,仅称“恶疾”。但东汉学者何休曾就《春秋公羊传》中的“恶疾”作注:“谓瘖、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结合冉耕被隔离在屋内,只有“疠”这种恶疾符合条件。


  古代将感染疠风的病人列为“不宜结婚对象”。据《大戴礼记·本命》记载,最晚在汉代已有“五不娶”风俗,其中之一就是“世有恶疾不取(娶)”。古代患麻风病的名人除冉耕外,还有初唐诗人卢照邻等。卢照邻病中曾写下《病梨树赋》,诉说自己的痛苦。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曾给他开方疗病,但一直没有治好,最后投河溺亡。据记载,麻风病在隋唐时期曾一度大流行,唐朝廷在一些寺院专辟“疠人坊”,这也是中国设立麻风病专治医院的开始。

  虏疮,古人最早发现防治办法的传染病

  虏疮,又称“宛豆疮”、“天行发斑疮”、“豆疮”,明清时则称为“天痘”、“疹痘”,即国际通称的“天花”。有关此传染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虏疮”这种传染病非中国本土病毒。当时坊间传,“永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为何称为“虏疮”?葛洪考证:“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但葛洪所记疑点多多,“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建武”是东汉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在葛洪之前至少还有晋惠帝司马衷等三位皇帝用过“建武”年号。有学者据光武帝刘秀时的名将马援,在南征交趾(今越南)染疾死亡的传说,认为“建武”是刘秀的年号,进而考证,天花最早是东汉时由马援南征军带回来的。笔者查《后汉书·马援列传》,确有马援“出征交阯(趾)”,得传染病死亡的记载,但应是感染瘴气(疟疾),而非天花。

  虽然葛洪所记存疑,但两点事实应肯定,一是天花是外来传染病,二是中国人对天花认识很早。现代考古专家曾在3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发现天花病,并推测,天花在公元四世纪时从埃及或印度向外传播。整个十八世纪,欧洲超过一亿人死于天花。天花虽凶,但由于中国最早发现了防治天花的办法,因而天花在中国并未像在欧洲那样造成空前的灾难。据清朱纯嘏《痘疹定论》记载,在宋代赵恒(真宗)当皇帝时,已有“王素种痘”的记载。此种痘技术后传入欧洲,才有了更有效的“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手段。目前,天花是惟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仍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术式有多种,对其选择尚乏统一意见,总的发展趋势是尽量减少手术破坏,在设备条件允许下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尽力保留胸部外形。无论选用何种术式都必须严格掌握以根治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为辅的原则。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局部治疗手段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较少受解剖学、病人体质等因素的限制不过放射治疗效果受着射线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用目前常用的放疗设施较难达到“完全杀灭”肿瘤的目的,效果较手术逊色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不主张对可治愈的乳腺癌行单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多用于综合治疗包括根治术之前或后作辅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性治疗。近10余年来较早的乳腺癌以局部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日益增多,疗效与根治术无明显差异,放射治疗在缩小手术范围中起了重要作用。三、激素受体测定与内分泌治疗的关系激素受体测定与乳腺癌的疗效有明确关系:①雌激素受体阳性...
· 晚期股骨头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晚期股骨头的治疗方法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如:核心减压、带血管骨移植术、血管植人术、骨支架术等,但是对于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来说,这些方法以及失去了作用,青岛洪强骨科医院专家建议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可以采用手术疗法治疗,那么常见的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为大家介绍晚期股骨头坏死的最佳治疗方法。晚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法、采用钻孔减压法!一、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法: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外科进展之一。该方法为塌陷最有效的疗法,其适应证范围宽,效果好,已经成为股骨头坏死晚期治疗的金标准。1患者身体素质:如果患者体质比较虚弱,或者患有类似于糖尿病、血友病等的伤口不易愈合类疾病的患者是慎用此方法的,一旦伤口不能愈合会有致命危险。2以年龄最为衡量标准:以往考虑到材料的耐磨性,多用于50岁以上人群,但随着材料的改进,如金属对金属、金属对陶瓷、陶瓷对陶瓷摩擦...
· 古人处理避讳用字的方法
在古代中国,避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礼仪,特别是在书写和言谈中对帝王的名讳要特别小心。对于需要避讳的字眼(通常指的是皇帝或圣人的名字或尊称),古人采取了多种巧妙的方法来处理。首先是改字法,即用另一个读音相似但字形不同的字来代替。例如,为了避讳汉宣帝刘询的名讳,荀卿被改为“孙卿”,因为“孙”与“荀”在发音上相近。再如,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了避讳司马懿,将张懿的名字改为“张壹”。在唐代,由于李渊的祖父名为李虎,所以“虎”字在某些文献中被替换为“武”或“猛兽”,而《水浒传》中虎被称作“大虫”,也可能是出于避讳的考虑。其次是空字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留空,不加书写,或者用“□”、“某”或“讳”字代替。例如,在唐代编写的《隋书》中,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讳,王世充被记为“王口充”。而在《史记·孝文本记》中,文帝讨论立太子时,使用了“子某”来代替汉景帝刘启的名字,因为司马迁需要避讳刘启的名讳。最后是缺笔...
· 最经济的减肥方法
最经济的减肥方法1、原地跑。在室内或过道挑选一块约一平方米左右的空地,赤脚原地坚持每天跑15分钟。2、上楼梯。每周上下楼梯三至四次,每次连续30分钟,便可消耗约400卡路里热量,还可强健小腿、大腿和股部肌肉。3、步行。饭后45分钟左右,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步行,热量消耗很快,若在饭后2~3小时再步行一次,效果更佳。4、瑜珈。来自印度的古老健身法,每周3至4次,不仅可强健肌肉,增加韧性及灵活性,还可保持体态苗条。5、跳舞。轻歌曼舞,每周3至4次,也是减肥方法之一。6、跳绳。只要有足够的空间,跳绳可随时随地进行,可融减肥于游戏中。7、晨操。晨起后,做约20分钟的徒手操,既可振奋精神迎接一天的挑战,又可保持青春体态。8、喝水。众多的减肥法中,正确的喝水是最简易无负担的。这里喝的水是指开水和矿泉水,而非高热量饮料,否则将适得其反。每天至少喝2升水,起床后、早餐时、上午、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
· 古人推销自己的五大绝招"装逼"
NO.1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当用平常而直接的方法不灵验时,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用迂回的办法达到近值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实例:伊尹是商汤的一个厨师,奴隶身份,他为了引起商汤的注意,就在饭菜上做文章,他有时把饭菜做得美味可口,有时做的却故意做的咸淡不均。商汤就很纳闷,把伊尹找来问是怎么回事。伊尹就说了: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作料放的恰到好处,吃起来才有味道,治理国家也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把握好分寸和时机,才能把事情做好,国家才会兴旺。这几句话可是说道商汤心里去了,没想到一个厨房里的奴隶竟是如此人才,大喜过望,就解除了伊尹奴隶的身份,任命他为右相。后来伊尹帮助商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伊尹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当了三朝元老,权倾一时,而且治国有方,后世称之为贤相。伊尹有本事,这是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自荐的手段,怕是要种一辈子地或是当一辈子的大厨了。NO.2剑走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