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朝法律解密:“失期法皆斩”是司马迁的误解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5
转发:0
评论:0
秦朝法律解密:“失期法皆斩”是司马迁的误解,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文学创作,也加深了读者对秦帝国暴政的错误认识。《史记,陈涉世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文学创作,也加深了读者对秦帝国的错误认识。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一段文字被后人反复引用,以此来证明秦始皇的刑罚过于严酷,因此秦末的农民暴乱是官逼民反:

秦二世元年七月,征调居住在里巷左边的人去防守渔阳,一共有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涉、吴广都编入这次征发的行列中,并担任屯长。此时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到达渔阳规定的期限。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法津该斩。“失期法皆斩”。

陈涉、吴广商量:“如今逃走是死,造反干大事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好不好?”

陈涉说:“天下受秦王朝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该他来继位,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规劝皇上的缘故,皇上派他领兵在外驻守。如今有人听说他并没有什么罪,却被二世皇帝杀了。老百姓都听说他很贤德,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的人以为他已经死了,有的人以为他逃亡在外。现在我们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向天下人号召,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吴广认为很对。

司马迁的这个故事给读者一个误导:你看,秦国的法律多严,如果不是误了期限就要杀头,陈涉、吴广不会铤而走险地造反。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段文字不可信,属于“程步读史原则”中不予采信之列。

不可信之一,陈涉、吴广不过是一群去漁阳戍边的民工,途中造反,六个月后就被杀身亡。没有史官在身边记录一言一行,也不会有新闻记者采访报道记录在案,两人密谋造反的对话竟然你来我往,栩栩如生,不可笑吗?

自陈涉起事之后,各地烽火连天,国家一片混乱,接着项羽推翻秦朝,焚烧咸阳,哪里来这样珍贵的历史资料?

不可信之二,根据新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没有按期到达是很轻的罪行。《秦律·徭律》规定:“失期三日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谇是,赀是罚款。迟到5天以内的,只是,也就是批评教育。迟到六天不足十天的,罚款一盾,超过十天的罚款一甲。按照这样的处罚,最多相当于今天我们驾车违章,还不是酒后驾车。再怎么加重处罚,也不能杀头!

从罚款一甲到斩首,差距太大。即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加重刑罚,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距。

司马迁要给陈涉起事找一个正当的理由。

因为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是追随陈涉造反而得天下的,所以陈涉造反的理由一定要正当。只有陈涉的理由正当了,刘邦跟着造反,最后推翻秦帝国自己南面称帝,才合法服人。

陈涉要合法,秦始皇就得无道。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从来不认为法是保护自己的,所以,从法上找个理由最能得到读者认同,于是便有了“迟到要杀头”的文字,接着又杜撰了陈涉和吴广的对话,让人觉得不反不行,如果换了你,也会造反,刘邦跟着造反是对了。造反有理。


形容词的潜移默化和司马迁的误导,使得后人对说坚信不疑。于是,带着这样的偏见,《史记》中本来是中性的文字,不利于说的文字,也被后人断章取义地硬解释为说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朝法律解密:所谓“轻罪重罚”是种错误的理解
几千年来,专家文人都在斥责秦国是“轻罪重罚”,专家们众口一词地引用证据“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行不由路,谓之奸人,奸人者杀”等只言片语。老百姓往路上撒点灰土就要砍手,出门办事没有走在道路上,就要被杀,这还不是轻罪重罚吗?其实这是张冠李戴,以讹传讹。《韩非子,内储说》记载,“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是商朝的规定。韩非子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这样的:殷商时期法律规定,在公路上撒灰要处以断手的刑罚。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处罚过重,便来请教孔子。子贡说:“撒灰于公路是很轻的罪过,而砍断一个人的手是很重的处罚。古人为什么这么残酷?”孔子回答说:“不往公路上撒灰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而被砍断手臂是人们很害怕的处罚。古人认为,让百姓做容易的事情而避免害怕的处罚,是很容易办到的,所以这样制定法律来推行。”根据韩非子的这段文字我们知道,“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并不是秦帝国的法律,早在殷商时期就在实行,据此来批评秦帝国严刑峻...
· 秦朝法律多严密?
透过两千多年厚重的历史尘埃,秦王朝留下的“苛政”符号,随着秦简的发掘有了另一层解读——秦代法、律、令较完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于是秦代官吏“慎遵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秦律调整的范围遍及国家、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可以说从生产到生活,从个人到牛马,从国家到家庭,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秦帝国小官吏的法律片段秦王政三十二年,在帝国的一座叫迁陵的县城,人们刚开始一天劳作。一个叫昌的人是这里的最高长官。每天,官吏们都要经手大量公文,按秦制,凡在此地处理过的文件,都要仔细抄写备份,建立档案,以便查验。负责抄写档案的是一些专门的写手,在每份档案后,都注有他们的名字。这天,隶属于迁陵县启陵乡的乡长夫正在向自己上级写一封推荐信,在信中他提到乡里缺少一个里长和一名邮差。这封信在正月戊寅朔甲午发往县城,送到昌的面前。4天后,夫收到了县长昌的回信...
· 秦朝法律究竟有多严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透过两千多年厚重的历史尘埃,秦王朝留下的“苛政”符号,随着秦简的发掘有了另一层解读——秦代法、律、令较完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于是秦代官吏“慎遵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秦律调整的范围遍及国家、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可以说从生产到生活,从个人到牛马,从国家到家庭,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秦帝国小官吏的法律片段秦王政三十二年,在帝国的一座叫迁陵的县城,人们刚开始一天劳作。一个叫昌的人是这里的最高长官。每天,官吏们都要经手大量公文,按秦制,凡在此地处理过的文件,都要仔细抄写备份,建立档案,以便查验。负责抄写档案的是一些专门的写手,在每份档案后,都注有他们的名字。这天,隶属于迁陵县启陵乡的乡长夫正在向自己上级写一封推荐信,在信中他提到乡里缺少一个里长和一名邮差。这封信在正月戊寅朔甲午发往县城,送到昌的面前。4天后,夫收到了县长昌的回信...
· 秦朝“事皆决于法”的天命认知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刘力“事皆决于法”是秦帝国的一种自我择取,学界大多以其因商鞅变法而致强的历史因素探究之。然则,“事皆决于法”亦有源自“秦为水德”的天命认知因素。按照当时盛行的“五德终始”说,秦为“水德”,这为其“事皆决于法”提供了本体层面的天命依据,助推、加强了秦帝国对“事皆决于法”的贯彻与施行。阴阳五行说受青睐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变法助秦取得巨大成功,最终成就秦完成统一大业。然就层级言之,商鞅及韩非一系的法家学说整体上只是一种“法术”。其“法”唯能充当“治”的工具,难以发挥信仰系统的功效。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帝国迫切需要一套理论信仰学说,为秦帝国政权及政治秩序的合法性给予解释论证。在选择构筑秦帝国意识形态过程中,战国齐人邹衍创设的以“五德终始”说为核心的阴阳五行说获得始皇帝的青睐。邹衍初“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后“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 秦汉历史-秦朝的法律制度
秦朝建立后,继续推行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思想和政策。其中韩非的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成为其指导思想。秦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法令由一统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二)事皆决于法秦始皇规定以吏为师,事皆决于法。这本来是战国时新兴地主阶级“以法治国”的主张。秦朝建立后,仍以此做指导,加强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三)以刑杀为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网严密,以致人们动辄触犯刑律;二是严刑重罚。这是商鞅轻罪重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秦朝立法概况(一)立法活动与云梦秦简的发现秦国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颁布“初租禾”的法令,确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随后,在献公(公元前384年~前362年在位)时又颁布“止从死”的法令,禁止用奴隶殉葬。孝公时,商鞅变法,开始大规模制定法律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